高雄新市長如何面對經濟轉型與氣候變遷

您在這裡

李根政/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2020 年 08 月 03 日

您在這裡


2007.12.8 地球公民協會發起「反污染要綠地大遊行 」提出要就業,低碳新產業(何俊彥攝)

兩年來高雄不斷上演著大驚奇,韓流、罷韓、接著要改選新市長了。

1998年底,謝長廷贏得了高雄市長選舉,開啟了民進黨長達二十年的執政。從環境永續的觀點,到底改變了什麼?新市長要面對什麼難題和挑戰?

台灣解嚴之後的九零年代,高雄有一波被形容為「南方綠色革命」的環境運動,從催生柴山自然公園、中央公園移除體育場的改造、爭取衛武營公園、愛河徒步區與水質改善,這一系列的都會綠地爭取運動,在民進黨執政後被接受、陸續兌現。可以說,這不僅是執政者的努力,更是市民運動創造和形塑了這個城市的新風貌。

同一時期,高雄捷運的通車,市府同步進行了街區的改造,例如城市光廊公園丶校園拆除圍牆、增加開放空間,陳菊市長則推動了駁二等文創園區等灣區開放與改造,同時,也支持民間團體持續認養營造洲仔、鳥松溼地,開闢中都溼地、凹仔底公園、幾個滯洪池兼綠地等。這些地面上可視化的景觀,確實大大提高了都市核心區域生活品質的提昇。

可惜的是:陳菊市長執政後期,中央公園興建李科永圖書館,茄萣溼地開闢1-4道路,公園改建導致樹木綠覆率嚴重減損、大規模不當修剪等,留下許多爭議。同時,公園綠地的建設,讓建商也成為最大獲利者,政府未能抑制房價,讓受薪者購屋負擔加重。

整體而言,相較於國民黨執政期間的街區破舊灰暗,找不到一條可以好好行走的人行道,公園綠地,甚至婚攝的好場景,高雄真的是前進了。

環境惡化與青年沒工作

然而,鑲嵌起光鮮亮麗城市核心區的,卻是運轉半世紀老舊不堪的重工業地帶。石化工業、鋼鐵與金屬工業、燃煤電廠,讓高雄的空污、水污、廢棄物、土壤與地下水污染均冠於全台,工安意外與污染事件頻傳,而且殃及廣大的高雄和屏東平原。石化氣爆、後勁溪的台塑仁武廠、日月光污染、染紅的阿公店溪,旗山廢爐渣丶馬頭山掩埋場都是指標案例。這段期間,比較正面的案例是,陳菊市府支持環保團體的主張,協力將大林燃煤電廠從四座減為二座,還有老舊的中油五輕如期關廠。

這些從北到南,差不多分布於過去高雄縣市交界的的工業地帶,正是民進黨執政二十年沒有真正面對「又老又窮」的包袱,一方面是沈重的環境負載,另一面則是年青世代就業的困境。

2018年選出的韓國瑜只會喊「貨出去人進來,高雄發大財!」,這種義和團式的拼經濟口號,根本不可能面對這樣艱困的任務。昨天(八月一日),陳其邁、李眉蓁、吳益政三位市長候選人,共同出席了唯一一場的公辦政見會,我們看到三位候選都提到了高雄需要產業轉型,而差異在於對課題的認知、診斷和解方。

陳其邁數度提到以「橋頭科學園區」帶動高科技產業,邁向高階製造的轉型,以及大林蒲遷村等重大投資,李眉蓁也呼應上述重大建設確保如期完工,還要解決缺水、缺電、缺人才等五缺問題;吳益政則提出要面對極端氣候,從追求GDP轉向追求幸福,轉型為設計之都。

我們要提醒陳其邁、李眉蓁:只有老舊的拼經濟思維、貫徹民進黨中央的政策,增加高科技電子產業,並無法同時面對高雄人需要提高生活品質,減碳減污,又要促進就業的目標願景。橋頭科學園區計畫範圍內,現存有中崎有機農業專區及有機農戶;大林蒲遷村要興建新材料循環園區,涉及二萬人的居住權和聚落文化傳承與生存課題;因應台商回流,經濟部推出「中南部產業園區開發方案」,選定台糖所屬9處農場將闢建為產業園區,北高雄分別為台糖岡山區九鬮農場、橋頭區白埔農場,它們是優良的農地與人工造林地。這些工業產業的擴張的結果,最糟的情境是讓環境品質惡化(空污、水污、廢棄物)、農地流失、水資源供應更加緊繃、能源耗用增加、居住人權受迫,並沒有真正解決老舊工業區需要改造轉型的問題。

轉向循環經濟訂新規範

解嚴之後的二十年,高雄的公民社會和執政者的努力,打造了城市新風貌,提昇了市民認同感。接下來的挑戰是:如何從高污染高耗能的產業模式,轉向循環經濟,確立新的產業規範,邁向環境永續的經濟轉型,創造綠色有尊嚴的就業機會,建構因應氣候變遷所需要的城市靱性,這是新市長無可迴避的責任。

台灣正在動盪世界的最前線,美中貿易戰、台商回流都是台灣無可迴避的大局,恰好也是高雄產業轉型的關鍵時刻。陳其邁、吳益政、李眉蓁三位市長候選人,誰真的準備好了?距離八月十五日投票日,這短短半個月的時間,期許三位候選人,提出更細緻對焦的政策,讓市民檢視,誰是最夠格的高雄市長。


(本文為2020/8/2《蘋果日報》論壇投書:新高雄市長的難題和挑戰(李根政)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