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彎取直與大跨距
南橫公路興建之初因為經費有限,都是沿河岸開鑿,橋就建在河道最窄的地方。
莫拉克之後,工程單位採取了大跨距和截彎取直的工法,經費相對較高,但相對可以因應洪水和土石流的威脅。
位在荖濃溪、寶來溪交匯處的寶來一橋,在莫拉克時雖未被沖斷,但土石堆積河水淹過橋面而成危橋。多年來每每遇到雨量太大都需封橋以策安全,2022年4月,大跨距、高橋墩和截彎取直的新寶來大橋完成通車。
至此,南橫在寶來以下,及銜接到桃源的路段,透過截彎取直的大跨距公路設計,已完成了修復工程。
然而,往前行將是最為困難的路段。
寶來一橋位在荖濃、寶來兩溪交匯處,在莫拉克時雖未被沖斷,但土石堆積河水淹過橋面而成危橋。多年來遇大雨便得封橋。2022年4月,大跨距、高橋墩和截彎取直的新寶來大橋完成通車。
寶來一橋位在荖濃、寶來兩溪交匯處,在莫拉克時雖未被沖斷,但土石堆積河水淹過橋面而成危橋。多年來遇大雨便得封橋。2022年4月,大跨距、高橋墩和截彎取直的新寶來大橋完成通車。
部落生命線
寶來
梅山口
離開了寶來,也就告別以漢人為主的社區。南橫公路沿著荖濃溪往上游興築,途經高中、桃源、勤和、復興、拉芙蘭等原住民部落,主要是布農族和拉阿魯哇族。
凝視塔拉拉魯芙
莫拉克當年夾帶超大雨量,讓許多小溪流都因土石流而沖斷上方的橋。
像是從寶來通往高中部落的塔拉拉魯芙橋附近,因崩塌、地質不適合繼續沿山坡開路,而改成隧道工程,名為塔拉拉魯芙隧道。
出了隧道口,也因舊路被水侵蝕,建了大跨距的新橋。
路,是通往人所在的地方。
南橫公路上有著許多聚落,然而原本依山依水而生的居民,在原本就資源稀少情況下,遭到莫拉克風災無情襲擊,更是陷入資源匱乏的狀態。
風雨不只造成當下災損,也讓後續生活更加困難。修復的展開不只是發生在土地與工程上,更需要發生在人群與人心中,緩緩帶來痊癒。
韌性工程
南橫公路89K以上,從桃源部落開始,因地質條件尚未穩定,難以興築長期固定工程。甲仙工務段以臨時性的「鋼便橋」應變,以滿足居民就學產業活動等基本生活需求。目前有橫跨荖濃溪的撒拉阿塢橋、東莊溪的東莊鋼便橋。
鋼便橋作為臨時性的替代橋樑適時被運用,需要持續的清淤才能延長使用年限,公路單位認為這是因應極端氣候所需要的韌性工程。
然而,2021年7月底,莫拉克風災的12週年,高屏地區再次遭受強降雨,我們前往東莊鋼便橋看到水石泥流接近的橋面,非常驚險。
請以滑鼠左右移動箭頭滑桿比對變化
「撒拉阿塢」橋中的這個詞,是卡那卡那富族語中無患子的意思。無患子在冬天變黃、紅葉,是適應南部乾旱的指標植物。
曾經的深谷已被砂石墊高數十公尺,
莫拉克毀了路、埋了橋,還有水利署的越域引水大計畫
曾經的深谷已被砂石墊高數十公尺,莫拉克毀了路、埋了橋,還有水利署的越域引水大計畫
大自然唯一不變的,就是善變
位在勤和部落的少年溪吊橋,可步行到對面的鴛鴦瀑布,是過往許多人前往戲水的地點。這座吊橋也可供小貨車行駛,對當地族人的農耕工作相當重要。
莫拉克後,河床墊高約30~40公尺,吊橋、鴛鴦瀑布都被沖毀和掩埋。而這一路上被大地收回的人造建物不止如此,也包括耗資驚人、規模龐大的「曾文越域引水工程」。
工程隧道口在風災中深埋於河床下,更加不幸的是有14位工程人員滅頂失蹤。地球公民曾在探訪水之源的營隊中,前往觀察當時正在興建的東隧道口,沒想到六個月後,一切歸於零。
重建之路,橋要鋪到什麼等級,如何打造一條安全永久的路?
對於社區和部落或公路修復單位來說,似乎都沒有簡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