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台灣經歷著超過百年未有的大旱,是1911年有紀錄以來最少的降雨。
兩位南台灣的大叔,決定帶領更多人,走讀從水源頭到水龍頭之間,關於高屏溪的故事。


我是李根政,從小在金門長大,九零年代移居南台灣,喜歡和一群人努力改變社會,也喜歡寫書法、逛傳統市場煮飯。因為要專心投入環境運動,2007年辭去教職,和一群朋友創辦了地球公民,轉眼間已成為資深的環境運動大叔。

我是傅志男,在高雄楠梓仙溪旁的客家小聚落長大,專長是帶教師們學生實地走到自然生態現場做環境教育,走讀現場和解說是最好認識環境的方式。這幾年著迷於空拍,下面要show給你們看的空拍景象都是我拍的喔!

我們因為柴山保護運動認識已經超過20年,是環境運動戰友也是酒友。20多年來,一直關注著南台灣水議題,這幾年傅志男四處勘查拍照各種環境地景,並標出地理位置,幫助大眾了解台灣。身處百年大旱的南方,我們從去年沒有颱風,就一直很擔憂旱情,想著能做些什麼事?後來決定透過影像紀錄和書寫,帶著大家了解高雄人的水之源,走讀台灣第一大河—高屏溪。從認識我們喝的水從哪兒來開始。 在氣候緊急時代,一起思考人和大河的關係,尋找一條永續的水之路。

傅志男 — 離鄉40年後的返鄉


我的老家是「雞油樹下」,楠梓仙溪旁的小聚落, 聚落裡,許多家庭是連田都沒有的農夫。

所謂的田,其實是向河川局承租的沙洲。 1996年賀伯颱風後沙洲都流失殆盡、變成圓滾滾的大礫石,之後,連在沙洲種田的機會都沒有。

3歲時我就是個怪咖,喜歡住在廣大沙洲的工寮裡,有時和阿公阿嫲,或者和老爸老媽一起,唯一的玩伴是一隻大狼狗。

直到上小學前才回到聚落,幼稚園讀的是宣化堂(村莊主廟),國小畢業後,便離開聚落到外地唸書,之後就定居高雄市區。

這張照片是應客委會邀請回鄉協助空拍,數十位鄉親齊聚在宣化堂的畫面。 40年後,我這個楠梓仙溪的子民,正在重新了解溪畔的家鄉。

從90年代開始,南台灣有一系列的環保運動,包括了保護高屏溪、反對美濃、瑪家水庫等運動,那時,我們正好都移居到了高雄,開啟了對這條大河的認識。

高屏溪全長171km,流域面積廣達3257km²,是台灣流域面積第一大河,主要支流包括了荖濃溪、楠梓仙溪(旗山溪)、濁口溪、隘寮溪。平均年降雨量約2454mm,每年5~10月降雨量約占全年82%。年逕流量 72.13億m³,年平均日流量每秒228.71m³。


荖濃溪、楠梓仙溪是高屏溪主要的支流,水源頭都在玉山。


隘寮溪上游的群山

這是隘寮溪上游的群山,隘寮溪也是高屏溪的一部嗎?這不是自古以來的天然現象哦,待會帶大家了解。但對高雄人來說,我們喝下的一滴水,也許曾經從這裡流入隘寮溪,和荖濃溪匯流後,進入高屏溪;或者滲入屏東平原數百公尺的礫石層,成為伏流水或地下水,最後,走入家裡的水龍頭。

被日本政府強迫改道的隘寮溪

隘寮溪原本不屬於高屏溪。隘寮溪出了三地門,以扇形狀辮狀河進入屏東平原,原沖積扇除了成為東港溪的源頭外,大部份水(尤其是洪水)進入武洛溪(巴轆溪)。 日治時期,為了解決屏北地區的水患,1938年完成興建隘寮堤防,強迫隘寮溪水導入荖濃溪,加入了高屏溪水系。

氾濫的扇狀河道成了後來的甘蔗田,成了東亞最大糖廠(屏東糖廠)的支柱,武洛溪的源頭被堤防截斷,目前飽受著畜牧業污染。 不過,隘寮溪並未完全被馴服,大量群山匯流出的水,滲入河床和屏東平原地下的礫石層,成為了伏流水、地下水。 屏東九如、萬巒、五溝水......等地區,都出現乾淨的湧泉,而匯聚為武洛溪、東港溪的多處源頭。

我很喜歡的一套地理書《台灣地誌》,裡面有敷明產業地理研究所繪製的堤防興建前後的水系圖,尚未築堤前,溪水向西南漫流,可以想見,如果大雨造成洪氾,整個屏北地區都很難安居(1928年);築堤之後,河道則被壓束往北流接到高屏溪(1956年)。 另一方面,荖濃溪也因1938年的堤防興建,原本進入屏東平原的辮狀河床向南改道束縮,而原來的荖濃溪床,變成今天的台糖手巾寮農場(目前是毛豆的產地)、高雄農場與信國地區,以致於今日屏東與高雄的界線並非以荖濃溪為界,里港分為溪北和溪南兩地。

(圖片來源:《台灣地誌》中冊,圖353,頁870;圖354,頁871,南天書局提供)

高屏溪—性格強烈的大河

2009年莫拉克颱風來襲,颱風回流引入西南氣流在玉山山脈、中央山脈的阻擋下,產生強烈的地形雨灌入,讓整個高屏溪流域成為主要災區。一整年的雨在3天3夜下傾洩而下,帶來2854mm的恐怖雨量,幾乎包辦了台灣史上颱風最大雨量的前10名(除第5名之外)。小林滅村,數個部落和村莊也嚴重受創傷亡;林邊溪潰堤,屏東沿海被大水淹沒,養殖業遭逢史上最大重創;從山上到海邊,佈滿了難以計數的漂流木。

災後,我們從上游到下游四處勘查紀錄,其中令我最感震撼地景地貌改變是:高屏溪上游的河床,3天內土石墊高3、40m。這使得水利署的曾文越域引水工程被迫停工至今,曾文越域引水是打算從荖濃溪上游取水,興建長達14km引水隧道,穿過玉山、阿里山山脈,將水源引到曾文水庫的計畫,因洞口被土石深埋數十公尺而無法再施作,大自然巨大的力量,深深的挑戰了人定勝天的思維。

然12年之後的今天(2021),由於前一年颱風不入台,連帶沒有引入強烈西南氣流帶來的降雨,造成了百年大旱。做為台灣第一大河的高屏溪,流域廣達3257
km²,從玉山以降的台灣廣闊山林,所匯聚流出的水,竟少到每秒不到4

這是多強烈的對比,雨季河水暴漲,旱季渴極擰不出水,在氣候越加極端下,雨水更加暴起暴落。 如果這是新常態,仰賴這條生命之河的人們該怎麼辦?

八八水災環境現場

甲仙鄉小林村死亡及失蹤457人,那瑪夏、高屏溪、曾文溪上游河床墊高數十公尺。 高屏溪攔河堰的水混濁如泥,高達數萬的濁度,讓自來水公司無法過濾處理。 因為水太濁,即使大河洶湧、濤濤洪水,人們卻無水可用。林邊溪潰堤,堤外道路佈滿漂流木,位於高屏溪出海口附近的林園中芸漁港,也被漂流木塞爆。 在屏東沿海的佳冬,國軍第一次出動戰車救援受困的災民。(2009/8/9)


大高雄的降雨豐枯比達9:1,河川的逕流量在極豐和極枯的狀態下,可能落差達數千倍。


洪氾與渴極—豐枯極端

2004/7/4 新旗尾橋上拍楠梓仙溪

2021/4/30 新旗尾橋上拍楠梓仙溪

2004年敏督利颱風後兩天,我站在新旗尾橋上拍著楠梓仙溪高漲混濁的河水。2021年趁傅志男去空拍,就請他站在同樣的位置,拍下這張極端乾枯裸露的河床。從這2張照片可以看到豐枯強烈的對比。

大高雄的降雨豐枯比達9:1,河川的逕流量在極豐和極枯的狀態下,可能落差達數千倍。依據2017年水文年報統計資料顯示,高屏溪(里嶺大橋)最大瞬時流量每秒9394m³,今年4月底位於下游的高屏溪攔河堰,竟僅有每秒不到4m³的流量,創同期歷史紀錄以來最低,豐枯流量每秒竟落差達3000多倍。


(資料來源:高屏溪流域管理委員會 (link is external)、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

這是今年大旱下,荖濃溪和楠梓仙溪匯流後的高屏溪  。 寬達2~3km大河 僅剩涓涓細流,從是從上游往下游拍攝的角度, 橫跨大河的是里港大橋。(2021/4/26)



這是雨季時,荖濃溪和楠梓仙溪匯流後的高屏溪,水量很大,前景是從高雄嶺口通往屏東里港的里嶺大橋。(2017/6/3)

從水源頭到扭開家裡的水龍頭,這是來自中央山脈、玉山、阿里山山脈,匯流入高屏溪的水。高雄地區每日自來水供水量約150萬噸,其中約105萬噸來自高屏溪攔河堰。2021/4/13下午六點,高屏溪攔河堰每秒流量僅剩3.8m³,這樣的情形下攔河堰僅能取地面水約24.5萬噸的水。(非全部流量皆可取用 ) 如果找不到其他來源的水,只能減少供水,或者停水。

幸好,高屏溪流域中上游河床孔隙率大、滲透性高,河床下有充沛的伏流水資源。 台灣自來水公司在高屏溪沿岸的竹寮、翁公園、九曲堂及會結等4處建置伏流水及地下水井等設施設計取水量為每日34萬噸,常態取水量為每日16萬噸,可提供每日約18萬噸備援水量。2018年高屏堰上游完成興田伏流水工程,加上2020年完成的溪埔及大泉伏流水工程,3處伏流水最大取水量可達每日45萬噸。此外,2018年8月啟用的鳳山再生水廠,日供應臨海工業區4.5萬噸再生水。

這些水源,都是來自高屏溪。

限於篇幅,本刊只處理自來水(含生活用水和一部分工業用水),農業用水有機會再和讀友分享。

攔河堰與湖庫系統


高屏溪地面水的利用方式,主要是透過興築攔河堰,引水到湖庫或自來水淨水廠。這是目前高屏溪主要的攔河堰、湖庫位置置,以及輸送示意圖。 由上游到下游,分別是:


甲仙攔河堰引水到南化水庫

月眉攔河堰引水到阿公店水庫

高屏溪攔河堰引水到澄清湖、鳳山水庫

東港溪攔河堰引水到鳳山水庫


楠梓仙溪與南化水庫

這是我在風空子山上,台南和高雄的交界,為的是要同時看到楠梓仙溪和南化水庫。台南和高雄市議會,偶爾會因為南化水庫吵架,原因是,南化水庫是蓋在台南,超過半數的水卻是從高雄的楠梓仙溪,甲仙攔河堰越域引水過去。台南或高雄各可以拿多少水?議會很有意見。

這張照片是從南往北拍,畫面的中心是阿里山山脈的烏山支稜,稜線左邊是曾文溪流域,右邊是楠梓仙溪流域。以行政區來分,以東是高雄,以西是台南。以山脈來分,楠梓仙溪以西(左)是阿里山山脈,以東(右)是玉山山脈。

這張照片是從南化水庫淹沒區的上半部往大壩拍攝,通常雨季時照片中的溪流(長綠草處)是被淹沒的,但枯水期時就會露出像照片的樣貌。(2021/4/29)
它是高雄和台南很重要的供水來源,透過一條聯通管,最大每日可輸送約50萬噸水給到大高雄。 南化水庫於1993年完工蓄水,1999年甲仙堰通水,算是很年輕的水庫,然而淤積率已達39.13%。

荖濃溪、楠梓仙溪是高屏溪主要南化水庫的集水區,後堀溪流域本來就不大,一半的水源來自楠梓仙溪(旗山溪)的甲仙攔河堰的溪水灌注。 人們常去甲仙吃芋頭冰,但可能沒注意到甲仙大橋的上游,就是甲仙攔河堰,和高雄、台南人的用水命脈之一。 上面的空拍是今年(2021)4月底大旱時的楠梓仙溪乾涸的河床,右下角就是甲仙攔河堰引水口。

月眉堰—阿公店水庫

這是個不起眼的設施,月眉堰(二仁圳月眉進口水)剛好位於旗山和杉林的交界,在月眉橋上游,從楠梓仙溪(旗山溪)引水到阿公店水庫,同時,農田水利會要從這裡引水,供應旗山二幹圳灌區及湖內、阿蓮二仁灌區之農業用水等,由於事涉民生、工業、農業用水不同的政府機關,所以建立了一套機制,協調水的分配。從這些引水設施,可以知道楠梓仙溪真是北高雄地區很重要的水源命脈。

高屏溪攔河堰


高屏溪攔河堰(又稱大樹攔河堰)2000年開始營運,同年,政府執行攔河堰上游的養豬事業離牧政策,高雄人才免於喝豬糞尿液過濾後的自來水。但是,離牧政策實施後,養豬戶往下游遷徒,由於沒有改變高污染的飼養方式,致使屏東武洛溪、東港溪等河川嚴重污染。

高屏溪攔河堰平均每日取水量約100~110萬m³,約佔大高雄地區每日用水量之70%,是大高雄最重要的自來水源。







竹寮取水站

我們的高屏溪導讀,快要接近尾聲,這回來到下游。左圖是翁公園取水站,設計取水量是每日10萬噸,常態取水3萬噸;右圖中的竹寮取水站興建於日治時期,經由深度20~30公尺的水井,將伏流水送往坪頂給水廠淨水,設計取水量是每日10萬噸,常態取水每日9萬噸。今年(2021)的大旱,來自高屏溪沿岸的伏流水,每天提供55萬噸自來水,成了高雄人的救命水,這些水同樣來自高屏溪。
​​​​​​​
由於高屏溪的河床下是礫石層,地面的河水會下滲,但不會直接成為地下水,而是往下游繼續流動狀態的淺層水。日治時代,水利工程師利用這個特性,不必蓋水庫,只要設置地下堰(如二峰圳),或者在河畔鑿井取水,也可以足夠的水量。然而,伏流水和地下水並非取之不盡,仍需管控補注量和抽取量的平衡,同時要考量不同區域的地質條件,防止地層下陷。

高屏運作中的伏流水設施

設置於屏東林邊溪的二峰圳和力里溪的南和圳,分別建造於1923和1925年,是利用埋在河床下的集水廊道取水,至今仍源源不絕的供水。這樣的取水技術從日治時代發展,後來中斷,直到近年才重新受到重視。

至於供應大高雄用水的高屏溪,取用伏流水的地點都是在西岸,如以高屏溪攔河堰為界,往下游的為從日治時期、1970年代陸續建置的既有取水站,上游的則為2018年以後最新設計建造。

目前高屏溪的伏流水總設計水量為每日79萬噸,其中每日31萬噸已為台水公司常態取用,其他則是備援用水。

原本,備援用水是在豪雨期間,因地面水濁度過高無法過濾時所使用,然而在今年大旱期間,成了救命水。

劉桑的60度梅子酒


一天,結束了勘查紀錄的行程,在月光山隧道的杉林出口附近,我和傅老師拜訪了旗美社大的釀酒老師—劉桑。

寂靜的夜裡,自然而簡陋的棚下,我們在幽暗的燈光品嘗著劉桑自用和教學的美酒。劉桑的製酒技藝驚人,都是利用在地榖類和水果及香料植物釀造。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40度香醇米酒,60度透亮梅酒,一個多小時的品酒,享受了從南台灣風土昇華而成的美饌,令人至今回味。

但是因為連兩年大旱,少了天然的泉水,劉桑說,從去年入秋到今年都還沒辦法釀酒。大旱的影響真的打擊面很廣啊!牽動著生活的小確幸到嚴肅的生計和產業經濟,乃至整體生態環境。

下一集就從生活用水出發,和大家分享我們對節水、水資源課題的看法,邀請大家一起來思考。

用行動支持地球公民基金會

環境生態是人類生存的基礎,在氣候緊急時代,需要知識、信念和有力的行動。 地球公民是台灣第一個透過大眾募款成立的環保基金會,公正獨立,經費來自大眾捐款,不接受政府資助。

我們是一群專業的環境工作團隊,透過調查研究、提出解決方案,理性堅定的促進社會對話,集結公民力量,採取有力的行動。20年來,我們守護了台灣多項環境個案與法令政策的改變,需要您共同行動。

攝影│傅志男、李根政
文字│李根政  生態顧問│楊國禎
製圖│何俊彥  網頁│阿剛   執行編輯│陳嘉雯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