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們的經濟自由化「爽到你,艱苦到我」

您在這裡

2014 年 07 月 29 日

您在這裡

政府召開經貿國是會議的目的很明顯的是要鞏固經貿整合與自由化(去管制化)發展方向,然而我們認為,自由化、經貿整合不只不是未來台灣的發展的解藥,而且恰恰就是導致過去台灣發展失衡、民主倒退的毒藥。我們認為,目前台灣所需的是針對自由化進行全面檢討,並提出另一種可以回歸人民生存的發展想像,而非為自由化不斷舉辦集體背書大會。

自由化不自由 是箝制

薪資停滯、就業不振、分配不均、房價飆升、財政空虛、環境浩劫、能資源濫用、食品危機、糧食主權淪喪,這些現象與台灣過去經濟自由化的歷史呈現亦步亦趨的共生關係。(請見文末附註整理的台灣自由化進程)

不論是勞動市場開放外勞、彈性化雇用、長期派遣的「自由化」,或是減免廠商稅負的「自由化」,還是資本流動、貨品流動的「自由化」,抑或是環境、土地、能資源去管的「自由化」,這十幾年我們得到政府的說詞一直是—『不夠、還不夠,就是因為我們不夠「自由化」,所以我們落後他國、我們沒有競爭力、我們產業沒辦法升級、我們的薪資沒辦法調。』自由化已然變成操作民粹式的威脅,沒有脈絡、去歷史地逼迫我們必須相信自由化是一切問題的解答,過去十幾年來自由化產生的問題在這樣的操作中被完全忽略。這種操作手段,導致政治經濟的權力不斷地向少數政商收攏,人民可主張的權利因此受到限縮。因此,我們認為,從過去台灣十幾年來的發展來看,自由化代表的根本不是人們的自由,而是對於人民政治經濟權利的箝制。

一場集體背書大會

經貿國是會議號稱讓民眾參與的開放形式,事實上是以假民主形式在扼殺民意,這點從分區會議的共同意見就可看出端倪。不論北中南東哪一區,表列的「共同意見」不外乎三項重點「應致力自由化,加速經貿結盟,避免邊緣化」、「鬆綁法規,提高產業競爭力」、「多與產業界和民眾溝通」。這三項先射箭在畫靶的共同意見很清楚表明,政府想透過經貿國是會議,再次強化不自由化就被邊緣化、就沒有競爭力的威脅語言,藉以壓抑人民對自由化的不滿,同時將自由化對於民間經濟、政治權力的根本傷害,與民間的反彈都只歸結到溝通不足的技術問題。

歷經十多年經濟自由化,自由化是好是壞並非無跡可尋,至今政府只能用背書大會來矇騙,拐著大家走一條已經走過無數次的死路,我們認為,這種不斷出現的拙劣背書手段,與對於人民真實生存處境的迴避,才是台灣最嚴重的發展障礙。

爺們的區域經貿整合=圖利特定產業資本

區域經貿整合的重點是讓資本和貨品能夠自由跨越國境。在資本全球化的背景下,貨品的關稅障礙普遍相當低,因此目前貨品自由化的關鍵在於敏感產業如農業、文化產業或是各國的策略產業。舉例而言,精密機械是國內認為較具競爭力而受他國防堵的產業,但要拿台灣農產品生存或是弱勢產業的開放來交換工具機廠商的出口利益,最終是誰得益又是誰受害?當評判標準只有粗糙的GDP總值時,自由貿易其實刻意迴避了犧牲農業後,我們必將面對的糧食主權與安全問題,也迴避了不同產業的分配差異—當以犧牲勞動密集產業來換取資本密集產業的利益時,最終得益的並非勞動者,而是特定資本。

同時,在區域經貿整合裡,更大的目的是要達成資本流動的全面自由。當關稅與非關稅障礙掃除、投資限制放寬,資本更可依據不同國家的條件給予「有效率」的配置。當各國赤裸裸地面對資本選擇是否要投資時,除非各國能共同形成並遵守對於廠商的管控,諸如稅率、勞動環境法規,否則,廠商可以超然之姿對各國予取予求,這邊要求減稅,那邊要求去除管制,形成各國體制的向下競逐,導致原本只是外政的區域經貿整合,在資本自由流動四處競價下,轉而變為對於各國內政的脅迫。而當國家只能不斷討好廠商時,勞方權利、環境保護、土地分配、財政收支終將失守,承擔惡果的還是無法自由流動的人們。

作為一般人的我們,在區域經貿整合中並沒有得到任何好處。我們的薪資可因此提升嗎?工作可以穩定,生計的壓力可以降低嗎?財政支付的公共化服務、給予我們的保障可以充實嗎?環境可以讓我們安穩生活嗎?貧富差距可以因此降低嗎?糧食能夠保有自主權利嗎?從過去的自由化歷史來看,這些需求非但不會被滿足,反而會更加惡化。在為了發展的自由化旗幟底下,這些本來應該做為發展的核心價值,卻徹底地被資本的利益凌駕。

同時,當我們看穿官方「自由化」的本質只是圖利特定資本,進而反對當前自由貿易與自由化政策時,官商爺們卻惡意的污名民間的反對主張為貿易保護主義或是鎖國。我們要強調,反對當前的自由化政策並不是反對跨境貿易或是鎖國,而是反對由國際強權訂定遊戲規則、犧牲基層與環境來圖利少數權貴的不公平貿易模式,這只是找回社會公平與基本權益的正當訴求。

來自民間的「共同意見」

當政府已然成為資本利益的代言人時,我們只能靠我們自己形塑對於發展的想像。我們集結了環境、勞工、都市、農業、青年等各領域的組織,組成了「反經貿國是會議工作小組」,在經貿國是會議的同時,「反經貿國是會議工作小組」舉辦了四場「爺們不告訴你的經貿X事」系列論壇,分別針對「經濟自由化與台灣糧食主權狀況」、「環境、民主與自由化」、「分配正義—區域經貿整合的甜蜜陷阱」、「經貿整合與地緣政治」進行深入討論,招聚相關議題的民間組織與關心的朋友,一同討論自由化對於我們的利弊得失,其間我們也得出幾項迥異於經貿國是會議樣板口號的「共同意見」,試圖凝聚更理想的發展想像:

  1. 設定水、能源、土地、環境的承載力上限,不該以去管制政策剷平財團障礙,反對追求無止境成長,發展滿足人民生存需求與環境永續價值的「綠色經濟」。
  2. 反省台灣過去工業優先的發展模式,河川海洋成為工業界免費的排水溝,我們要求扭轉水、土地、能源的分配不正義。
  3. 台灣為了經貿自由化,放棄糧食自主政策,傷害人民糧食主權。農業自由化,使農牧業發生整併與壟斷,農民產銷過程越無自主性,消費者則更暴露於食物漲價及食品不安全之風險。
  4. 農業政策必須透過支持在地供應、小農多元耕種,來達成糧食自主,而非強調規模、效率與比較利益。
  5. 經貿整合僅惠及大規模的核心廠商,發展重點應放在提高整體勞方分配比重,限制資方透過自由化(去管制化)貪圖短利、犧牲長期發展與人民利益。
  6. 以公共服務事業思維發展醫療,降低獲利導向所引起的醫療商品化、醫事人員遭受剝削的現象。
  7. 應全面檢討台灣過去以自由放任、去管制化為解藥的政策方向,並反思運動對於中國資本主義的善惡判斷,將資本移動背後的國際戰略考量及階級利益分配,作為檢視區域經貿整合的重要依據。

附註:台灣自由化(去管制化)歷程

90年代初期,政府開放製造業外籍勞工,讓廠商以「缺工」之名透過廉價不受法律保障的外勞,以及當時非典型就業與派遣的大幅出現,壓抑本應逐漸成長的本勞薪資。而在勞動市場為廠商開放後門的同時,政府推行「促進產業升級條例」以各項免稅措施,將國家財政移轉成私人資本獲利,但資方獲利並未轉化成勞方利益。90年代下旬,為解決廠商獲利累積的趨緩,政府鼓吹資本南進,許多尚有獲利的中大型企業,一夕之間惡性關廠,埋下關廠勞工至今仍在抗爭的因子。2000年後,「戒急用忍」變成「積極開放、有效管理」,資本西進的限制解除,使得製造業資本更高程度地在兩岸比價:比勞工的廉價、比租稅的優惠、比能資源的補貼、比土地的取得便利性、比環境法規的闕漏。2002年加入WTO,稻米進口量立刻暴增17倍,其餘國內自產的重要穀類如小麥、玉米、大豆大幅度地改由美國供應,而國內肉品也逐漸被他國肉品替代,導致至2010年的台灣糧食自給率僅剩3成左右。然而,WTO並沒有帶起國內的實體投資的顯著增加,貿易自由化反而更使廠商失去在台灣投資設廠進行研發的誘因,在貨品關稅降低下,生產鏈分散各國更能提升獲利,於是資產投資逐漸取代實質的生產投資,房價開始從低點反轉,受薪階層未蒙其利反受其害。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歐美需求驟降,使高度仰賴先進國市場的的台灣產業受到衝擊,勞工自然受害;2010年各國雖祭出各種提振內需政策,使當年度台灣GDP成長10.7%,但在勞資分配失衡下,實質平均薪資仍舊不振,而此時政府繼「促進產業升級條例」後,再施行「產業創新條例」給予廠商補貼,並直接把營利事業所得稅從25%大幅降低到17%,財政又再充當了「重分配」為資方獲利的工具;至2012年在金融風暴期間歐洲各國舉債預支財富的問題浮現,歐債危機再次衝擊台灣外銷產業,共體時艱又再出現,但荒誕的是,2008年以來不論景氣的波盪為何,受薪者皆只能受其害而無法蒙其利。

 

主辦單位:

反經貿國事會議工作小組、地球公民基金會、民主鬥陣、黑色島國青年陣線、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桃園縣產業總工會、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都市更新受害者聯盟

議題分類: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