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紀錄】地牛翻身・熔岩四起:3.11後的日本社會運動風潮

您在這裡

2016 年 07 月 26 日

您在這裡

紀錄:陳萬水/屏東大學社會系三年級(地球公民基金會實習生)
主講人:陳威志(一橋大學社會學博士候選人)

講者陳威志自2008年前往日本留學,以日本的反核運動為研究主題。近日返國受邀至地球公民基金會分享他對日本社會的觀察,讓台灣聽眾了解日本社會真實的活動情形以及在當地的社會運動狀況。
陳威志將演講內容分為「日台社會大不同」、「3.11之後的反核運動風潮」以及「全國市民團體調查的所知所見」三部分。

日台社會大不同-初見日本的的疑惑與反思
2004年上映的由崔愫欣導演拍攝「貢寮你好嗎?」反核紀錄片,促成陳威志於2006年前往日本巡迴交流的的機會,前去巡迴的地點不盡然都是核電廠的所在地,但他們的共同點是有著支持反核團體的聲音。

在巡迴的過程中陳威志心中產生了些許的疑問;為何日本人會對台灣的核四議題有興趣?為何前來參與的人平均年齡偏高?日本各地的反核運動不像台灣的反核四議題有著背後政治力的支持為何能夠長時間的堅持下去?抱持著心中的疑惑他前往了日本留學,真正居住在日本後講者發現當地文化的雙重性,以及其與時俱進的改變。

從反上關核電廠的運動看日本社會運動的變遷與位置
日本的中國電力公司(日本廣島縣、山口縣一帶又稱中國地方,故當地的電力公司稱為中國電力公司)於1982年提出計畫要在上關町半島地區(祝島的鄰近地區)興建核電場,遭當地居民強烈反彈,迄今仍未能進行工程。

日本的核電廠興建程序,以及興建核電廠與祝島居民爭取保留的權利(土地、漁業權)和台灣的核四有所不同,日本政府也用不同的方式和居民角力;反上關核電廠運動在祝島內的持續背景有以下幾點:
1.經濟上的相對剝奪感 2.地理條件造就緊密的聚落關係3.漁業型態4.政府政策曾經的失敗帶來的不信任感5.核電吉普賽的告發等,不僅是島內的力量聚集,祝島居民所表現出的堅持精神、例行遊行活動還有祭典文化的保留意念也吸引了非當地居民的支持投入反對運動。

在311地震發生前,日本目前的社會型態以及政治結構限制了反核運動的影響力。

3.11之後的反核運動風潮-地震前後的運動差異
311地震發生後社會瀰漫著不安的氣氛,有既有的反核團體陸續出現向電力公司表達訴求,而新創的「素人之亂」(原為在東京裡營業的二手商品店,以網路串聯的方式舉辦與社會議題相關的活動)是一群在都市中關心社會議題的人們,雖然先前未曾對核能議題表態,但在4月初(2011年)藉由推特(twitter)的串連在東京街頭舉行了一場反核萬人遊行,既有的反核團體與綠色和平組織也不落人後,三股力量集結在6月(2011年)舉辦了全球串連的活動。

9月11日三方又再度集結遊行,不同的是當天發生了遊行群眾被警方逮捕的事件,從這次事件中講者發現了日本社會對於「社會運動」的負面印象,也因為此次的逮捕事件使得反核的社會運動力又再度消弭,直到2012年才再度出發,社運團改採不同的策略以持久戰的方式進行。

311使得日本人願意再度走上街頭,而不是一如既往地對社會運動避之唯恐不及,日本人對於社會現況的不滿也因為311有了宣洩的出口,政府也重新調整期預定進行的核電計畫。

全國市民團體調查的所知所見-社會調查結果的分析
除了對各個不同遊行的現場觀察,講者也進行了對全國核電相關市民團體的問卷調查,大部分團體都集中在東京或東北一帶,且多數是較無社會影響力的團體,311發生後進行倡議的團體增加,參與者多為中壯年人士,複合式災害使各團體增加其關注的議題面向使議題的廣度增加,但部分團體對於零核電的態度仍有保留,這其中與議題策略運用的方式有關,不表態的行為可以使得議題默默推行,卻也存在者被官方吸收的危機。

日本各種社會運動最終可能會往幾個方向發展,選擇持續倡議或身體力行的實作發電、選擇福島相關議題連結或與政府能源議題連結等等,而311後的社會運動引出一股新的年輕力量投入,也帶起了新的學生運動風潮。

講者在演講最後提出幾項問題讓聽眾思考311發生後日本的社會運動對台灣的社會情況帶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核能議題接下來該往哪個方向討論。
 

分類: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