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軌道會不會只剩綁樁分配
您在這裡
您在這裡
前瞻基礎建設計畫近來引發爭議,立法院大鬧一輪後,民進黨自知理虧,下周再進行重審。一次舉債八千八百億的前瞻計畫,是蔡英文政府上台後第一次提出的大型建設計畫,如過去扁政府的新十大建設、馬政府的愛台十二項建設,這回蔡政府提出的特別條例,一樣超越預算相關法規,忽略行政程序與公民參與,想要借子孫的錢投資;其中軌道建設是這次前瞻計畫的最大宗,預算高達4241.33億,近半的經費都將使用於此,但卻鮮見檢討聲浪,僅此一場的前瞻軌道公聽會上,各縣市諸侯更在立法院內上演搶錢大戰,擺明了是一趟分配之旅。
運輸政策不清,公路建設沒有藍圖
雖看到軌道建設使用了大量預算,似乎宣示了政府強化軌道甚至公共運輸的決心,但計畫本身卻對台灣整體的運輸政策沒有精準地說明,民國101年運輸政策白皮書內曾以「軌道為主,公路為輔」作為政策,但一直到106年的中央政府整體預算裡,公路新建與養護的經費仍然高於軌道運輸的鐵道加上捷運系統,而這次前瞻計畫中,僅國發會表明在軌道運輸中以高鐵作為城際運輸,台鐵轉做區內運輸的想法;但軌道與公路運輸的分配仍舊不清。
甚至在前瞻城鄉計畫中,仍然編列兩百億做停車改善,三百億做公路修築,具體效益上僅寫了會增加四萬個停車位,完成一千公里的道路更新工作,但這些便捷公路運輸的預算,卻連停車位設置的區域、修築的公路在哪裡都沒有,更顯莫名,可見公路建設思維中,仍只是先搶錢再說的盲目編列預算。
而更讓人看不清目標、沒有前瞻的是軌道立體化、地下化的工程,花了一千六百億限縮鐵道容量、增加通勤、誤點的時間、降低鐵路營運的調度效率,幾乎找不到對提升軌道使用的好處。但巨大的工程經費都用在土地徵收,而且這些建設更便利了平面道路的交通,反而增加大家想要開車、騎車的慾望,與增加軌道運輸使用的目標背道而馳,只讓平面土地的利益、地價提升而已。
前瞻首要減碳,從提升大眾運輸使用率需有謹慎評估
另一方面,行政院日前在空污改善的計畫中,要花146億改善停滯成長的大眾運輸使用率,前瞻計畫中又花了近四千億新建捷運、輕軌,卻未見使用率停滯的檢討,在使用率未改善前,若建設淪為喊價,缺乏審慎的運輸專業評估,極可能造成無人使用的蚊子軌道,甚至讓民眾對大眾運輸沒有信心,諸如台中不符BRT(公車捷運系統)概念的規劃,反而讓BRT這套系統被汙名就是個顯著的例子。此外,我們若只想花錢增加建設,移轉現有交通習慣就不會實現,高速公路提升費率、停車費加高、更嚴格的假期公路運輸管制,諸多不須花錢,但能管制私有運具的政策不敢實行,要提升大眾運輸使用也難上加難。
此外,所有的軌道、公路興建,勢必都會遇到土地徵收的議題,尤其前瞻軌道想要在市區內肩負起大眾運輸的功能,都有極高的比例會在都市計畫區中徵收私人土地,然而現在一次畫大餅的把各種名稱丟出,沒有細部設計也無從判別是否得宜,卻可能使私人大量失去土地,今日下午將在凱道進行的樂生重建行動,就是一個血淋淋迫遷的例子。另軌道成路網的概念可能被施行,但在新建軌道期間的交通黑暗期時否有合理替代計畫,什麼都說不清楚卻要立法院背書這筆預算,將來爭議再起時,這些盲目審查的立委諸公都須負責。
(本文為2017/04/29蘋果日報論壇投書:焦點評論:前瞻軌道會不會只剩綁樁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