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2016後的環境、土地正義備戰
您在這裡
您在這裡
蔡中岳/地球公民基金會花東辦公室主任
國光石化、中科、蘇花高,離島建設、促參、自貿港。細數2000年到2008年的重大環境爭議開發案與相關法案,其實沒有少過;挾著加入TPP的氣勢,「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的氛圍,再次高喊綠色執政品質保證的民主進步黨似乎掌握國家權力的機會近在眼前,而且這回要挑戰的是國會多數的完全執政。
傳統印象中,守護主權能力強但經濟發展能力弱的民進黨,在這回勝券在握的機會中,就其印象中的弱項,選擇傳統的經濟發展思維,唯一的改變是棄中就美,進入自由貿易的另外一個系統中持續剝削環境、土地與勞動者。當然,還沒上任前下結論似乎言之過早,但從過去經驗及長期捍衛環境土地正義的角度上,監督國家、政府將會是我們持之以恆的任務,並不會因為政權轉移而有所動搖。
參與選舉作為一種備戰準備
那當前的公民團體工作應該是什麼?面對萎靡不振的馬政府,持續地監督,使其不要在已經不在乎人民的情況下做出荒謬決策是現在的任務,同時,持續儲備能量準備2016後換人執政的抗爭動能,更應一齊進行。
在有限的倡議經驗中,我一直相信要工作的對象不只是掌權者,而是所有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民,或許透過菁英遊說,掌權者能會有所動搖,但背後肯定還是存在人民的壓力,但守護環境的工作要真能一勞永逸,無非是人民都能夠有集體而明確的意識:「我們的國土不能再以經濟發展為名恣意破壞,我們的環境應該要以永續發展為前提做有限度的利用。我們應該從個人環保出發,進而關心到環境政策與公民行動。」
扣連著意識的建立,倡議工作除了既有的方法外,開啟更進一步而多元的模式也將會是一種出路,選擇一個以社會運動為基礎的政黨,在選舉過程中,透過複雜而多元的機會,在這已經被選舉新聞綁架的時刻,將理念倡議至不同群體中,做為倡議的一種模式。
誰是屬於倡議組織的第三勢力?
在這場2016的選戰中,我們不斷聽到第三勢力、新興政黨等名詞,但何謂第三?何謂新興?始終都在爭論之中。從長期倡議理念的團體來看,第三之所以為第三,無非是要與第一、第二有所區隔,而非其附屬,在台灣政黨政治的現況中,在泛藍與泛綠之間,真正能長出一些不同國家發展想像的政黨,才能稱之為第三。這幾年公民運動的蓬勃發展,也多半跟現有的兩大黨及其附屬政黨有所區隔,才創造出另一番機會,雖然某種程度的去政治化是過往對政治口水厭倦的反應,但從這些年的發展中,人民也越來越清楚必須要從選舉與政治中翻轉,才是一種改變現況的途徑。
在此時,欲參與明年初選戰的政黨中,幾乎都與現在的執政黨─中國國民黨劃清界線,甚至連執政黨的立法委員都一再傳出跳槽、退黨等行動,所有人都在靜觀是否國民黨將正式裂解,但這其實不是重點,而是劃清界線後提出的方針是什麼?小黨間又如何選擇國家方向?扣除掉思維與執政黨一致,多次聯手又分裂的幾個政黨,民進黨當仁不讓提出蓄勢待發已久的總統候選人─蔡英文,小黨在無力或不想推出自己的總統候選人前提下,是否支持現況在野的蔡英文成為一種指標。
就一個正常國家的體制中,進步的在野監督力量,是促使國家向前的指標。台灣的社運團體多年扮演這樣的角色,雖然曾經在民進黨第一次執政時期因著過往造反同窗的情誼與關係,再加上體諒並非完全執政的困境,導致近乎八年的社運空窗期。但新生代的運動者在回頭望過歷史後,應當無論哪個黨執政,都扮演積極監督的角色,而這樣的角色除了既有的社運組織外,也該有進步的政黨來扮演政治上的制衡。因此,在競選時期,無分藍綠針對現有總統候選人,適切地提出質疑,扮演長期監督的角色,針對不當政策提出批判,不為其背書,並要求其承諾甚至改變施政方針,就將是邁向2016後的開端,社運團體要做,進步政黨更該要做。或許有人會說,政治是一門妥協的藝術,但妥協到替不同立場的候選人背書,只為打倒另外一個敵人,還有可以立足的空間嗎?
更別忘了,倡議工作要遊說的是人民,這些監督工作不見得此時能改變,但當我們無法認同背棄土地、環境,讓分配持續不均的發展模式時,就應該在這個時間點不斷地講、不斷地提出挑戰,讓選民更認識不同的思維,進而有所選擇,這就是運動團體長期在做的,自許進步的政黨也應該努力,透過政黨政治的平台,在其中拔河與角力,搶占到一席之地。此外,進步政黨更該嘗試的,是提出另外一種發展的想像,讓選民可以做辨別以及選擇,讓人民因為這些意識的崛起,在不在乎西瓜效應的背後投下一種價值的選擇。
價值將是權力來源的基礎
而對於第三勢力或新興政黨來說,堅持一種理想價值所得到的選民,才是真正的權力來源基礎。若今天獲得的權力基礎,是你曾表態過支持其他政黨候選人的價值,選票、政治獻金都來自於這種選項時,對於這個政黨的期待也將會五花八門,而難在一種理想價值上堅持。但倘若在選戰中清楚表態捍衛弱勢權益、分配正義、環境土地權、反對新自由主義而得來的選票,將來縱使票數不多,也都將是推動政黨政治改革與台灣社會進步重要的權力基礎,此時所作的表態,也將決定未來這個政黨的發展潛力與方向。
選票檢驗是殘酷的,多元而綿密、複雜的投票行為,也絕非價值選擇這麼樣的簡單,但除了社運團體在體制外的堅持,體制內也應當有人嘗試去與人民對話,或者是說挑戰人民。政黨政治這件事,不會因為我們抵制他而消失,如果我們對這個社會還有希望,那就參與並且嘗試改造,這將會是一條要走,要不停地走的路。
延伸閱讀
》【好山好水 要有好政治】地球公民的政治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