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趟蘭嶼的旅程中,我不斷地為自己的意識感到羞愧。有太多的「既定印象」在這次被翻轉;有太多的「理所當然」在這裡並不成立。
廢核

議題內容總覽
2016.07.26
紀錄:陳萬水/屏東大學社會系三年級(地球公民基金會實習生)
主講人:陳威志(一橋大學社會學博士候選人)
2016.06.08
造成當前尖峰調度的吃緊,絕非電廠不夠,除了高溫屢破紀錄外,主因為過去針對電力需求的調度與管理能力不足,目前經濟部和台電的對外說法,幾乎都是聚焦在供給面的調度因應,突顯現在政府面對尖峰調度的盲點。
2016.06.04
台灣從1970年代推行核電至今,核廢處置始終被漠視。處置方案都是台電與原能會片面決定、強迫執行、推銷。決策過程欠缺社會討論與民主程序下,被迫與核為鄰的居民如啞巴吃黃蓮般的痛苦不堪。因此,全國廢核行動平台於今年3月至6月在北海岸、屏東、蘭嶼、台東等核廢料關鍵社區舉辦「民間核廢論壇」,希望凝聚利害相關的居民與團體對核廢處理政策共識,奠定接下來關心核廢料處置的社會基礎。
2016.06.02
反核是為了反獨裁,不單單指的是威權統治者,還包括在即便是民主體制下,許許多多意圖假借「專業」,掩蓋資訊,逃避公眾監督的官僚、企業主等。更說明了縱使今日,核能政策也不能被窄化讓專家宰制,而需要更充分多元的民主參與和公眾監督。
2016.06.01
核廢料是什麼?
核廢料分為高階核廢料和低階核廢料。
高階核廢料是指核電廠中使用過的核子燃料棒,具有高輻射和高熱量,必須經過隔離上百萬年(如下圖),才能使輻射量降至安全背景值。如何找到一個可以安全隔離高階核廢料達上百萬年的「最終處置場」,是目前各國最頭痛的問題。
2016.03.12
核四雖然封存了,台灣的核安風險並未減少,核廢料也都還沒處理,能源轉型更要加把勁!「南台灣廢核行動聯盟」3月12日下午在高雄電影館前舉辦第六屆廢核大遊行,吸引屏東、台南、高雄市區與旗美地區的民眾熱情響應。遊行群眾在愛河邊拉開「告別核電」、「面對核廢料」大布條,志工表演核三廠遭遇地震、輻射外洩行動劇,向社會警示核安風險與核廢問題依舊存在,唯有廢核,能源未來才有轉型正義!
2016.03.10
【2016南台灣廢核大遊行】
核四封存了,但我們面臨的核災風險仍然存在。位於南台灣的核三廠,竟然是蓋在活動斷層上, 廠內的核廢料更是輻射災害擴大的隱憂。走吧!再上街頭!一起要求政府告別核電,面對核廢料,邁向能源轉型的非核家園。
l 遊行時間:2016年3月12日 下午三點 @ 高雄電影館前
l 遊行訴求:
一、核三盡速除役,降低核安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