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半年,台灣逢1911年以來有紀錄最低的降雨量。在這波大旱中,原本豐枯比最為極端的大高雄地區,卻沒有真的到達限水分區供水或定點供水的紅燈警戒,除了水利署提前進行抗旱部署之外,幸好有前瞻計畫「伏流水」工程以及日治時期二峰圳的啟發。二十多年來環保運動的倡議,以及極端氣候的影響下,水利單位在取水方式做出的部分改變,這顛覆了過去半世紀以來,運用水庫和攔河堰取用地面水的主流工程作法,值得讓社會了解與討論。
水資源與環境治理
您在這裡

地球公民基金會的許多伙伴,從九零年代開始參與南方的水資源保育運動,從高雄反美濃水庫、高屏大湖(吉洋人工湖),雲林反湖山水庫等運動,累積了整體水與環境的經驗和論述。我們倡議從改善漏水、回收再生水、河善河川污染,從產業和生活面轉型為節水社會,擺脫缺水—興建水庫的政策慣性。
多年來,我們的成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