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救救森林!正視伐木養菇的代價
You are here
You are here
請救救森林!正視伐木養菇的代價
2009.4.2 文☉李根政
因為養菇,台灣每年砍伐的森林面積約為2,300公頃。
然而,森林被砍伐後,至少要花上10~30年才能長成可再砍伐的次生林。此意味著,台灣要有2萬~7萬公頃以上的森林,才能維繫這樣的產業...。
百年來,我們斧鋸向山林,已讓我們付出慘痛的代價,何時才能讓山林休養生息、停止一個又一個的錯誤政策?
台灣的森林在漢人來台這四百年之間,從平地到海拔2,500公尺之間的原始森林所剩無幾,尤其是近百年來大規模的伐木最為恐怖。1912年,阿里山鐵路完工後,一棵棵巨大的檜木被載運下山,之後太平山、八仙山的伐木事業也陸續開張;1916年至1924年間,日本人在台灣進行樟樹的每木調查,調查出全島樟樹有180萬棵,歷經2、30年的伐樟取腦,雖造就台灣成為樟腦王國,但實際上是「樟樹亡國」!日治時期的林業經營,從中國來的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先生的評語是「伐木不濫、墾而有度」,算是給與正面評價,然而,在太平洋戰爭末期乃至「光復」前,日本政府放任軍部濫砍,政權交接前後,台民濫墾甚為嚴重。
請救救森林!正視伐木養菇的代價
2009.4.2 文☉李根政
因為養菇,台灣每年砍伐的森林面積約為2,300公頃。
然而,森林被砍伐後,至少要花上10~30年才能長成可再砍伐的次生林。此意味著,台灣要有2萬~7萬公頃以上的森林,才能維繫這樣的產業...。
百年來,我們斧鋸向山林,已讓我們付出慘痛的代價,何時才能讓山林休養生息、停止一個又一個的錯誤政策?
台灣的森林在漢人來台這四百年之間,從平地到海拔2,500公尺之間的原始森林所剩無幾,尤其是近百年來大規模的伐木最為恐怖。1912年,阿里山鐵路完工後,一棵棵巨大的檜木被載運下山,之後太平山、八仙山的伐木事業也陸續開張;1916年至1924年間,日本人在台灣進行樟樹的每木調查,調查出全島樟樹有180萬棵,歷經2、30年的伐樟取腦,雖造就台灣成為樟腦王國,但實際上是「樟樹亡國」!日治時期的林業經營,從中國來的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先生的評語是「伐木不濫、墾而有度」,算是給與正面評價,然而,在太平洋戰爭末期乃至「光復」前,日本政府放任軍部濫砍,政權交接前後,台民濫墾甚為嚴重。
因而1945年國府來台,蔣夢麟等有識之士乃向政府建言五年禁伐,謂之「唯有保森林、保水土,方能保本島、保子孫」,然少數有識之士的遠見不敵以伐木爭取外匯之國策,仍延續日治時期之伐木且擴大之;1956年,國府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多造林是幌子,伐木才是目標;1959年公布了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限,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目標是要把全島的原始森林伐盡,改造人工林;1965年到1975年,年平均伐木面積超過1萬公頃,其中以1971年的1萬6千多公頃為最高峰,一年的伐木面積幾乎等於整個日治時期的官營林場的伐木面積。至1989年政府宣布檜木禁伐令、林務局改為公務預算期間,台灣幾乎伐盡了檜木林;1991年在民間的森林運動壓力下,政府終宣布禁伐天然林,至此,大規模的伐木事業終告停止。
然而,在伐木之後,由於山區道路的開闢,國有森林竟遭濫墾、超限利用,茶、蔬菜、溫帶水果開始在高山種植,伴隨開山挖路造成更徹底的山林破壞。此時,台灣山林的破壞似乎從政府有計畫的伐木轉移至人民違法的濫墾,然而,政府錯誤的森林政策,始終未曾停歇。
1965-1976年推動林相變更,擇伐天然林,要將其改造為有價值的人工林;1983-1987年,政府推動林相改良,皆伐數千公頃天然林,改造為人工林;整個林業經營的思維就是把天然林視為「無用的雜木林」。
1959年八七水災後,政府於1961年在農林廳成立了山地農牧局,即水土保持局之前身,主管山坡地的開發利用與水土保持,開農路、產業道路,做野溪整治、攔砂壩等工程,雖名為「水土保持」,實則為確保山坡地農牧使用而不斷浪費金錢進行一點也不永續的「永續工程」,不僅無法解決水土流失的問題,反而使得台灣的山坡地災難加劇。
1989年銅門與1990年紅葉事件揭開了台灣土石流災難的序曲,從1996年賀伯颱風至今,土石流已成台灣最頭痛的環境課題。該怎麼辦?政府想到的是造林,1996年政府推出全民造林運動,用20年發給53萬的獎勵金來鼓勵人民在山區造林。然而,台灣山區鮮少「空白的土地」,要種樹前必得先清除原有的森林,只有極少數的林農願意把原本在種蔬菜、水果的林地拿來種樹,於是全台山區如火如荼上演「砍大樹,種小樹」,直到筆者擔任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主任時,透過林地調查揭露弊端,才促使前行政院游錫堃院長在2004年宣布喊停,期間已花費上百億,造林三萬多公頃(意味著毀林三萬多公頃)。在停辦全民造林運動之後,政府的造林工作開始轉移至平地。
2004年以後的台灣,還存不存在大規模的伐木?2007年底,公視柯金源導演提供了一個線索:位於屏東獅子鄉有一片已復育26 年左右的次生林,地主以1公頃 2萬元之代價賣給伐木商,伐商將整片山頭的森林全面皆伐,僅留下樹頭與光禿的山野。據了解,砍伐下來的木材用途,主要是為培育我們所食用的許多種菇類。當時地球公民協會剛成立,處理台電大林廠、三輕擴建、五輕遷廠等課題已無暇他顧。2008年8月,地球公民協會成立一年後,才開始有人力可以進行調查。我們從2008年8月至2009年2月共六個月的時間,訪查了台灣主要的伐木、碎木和養菇的主要區域,雖然受限於政府資訊不充分、協會有限之人力資源,關於伐木的情形未能進行全面調查,部分細節也未能作詳盡追蹤分析,然而,已大致掌握台灣伐林養菇之產業鏈。
根據台灣每年的木屑使用量和每公頃平均可得木屑量,我們推估每年養菇所需砍伐的森林面積約為2,300公頃,相當於兩座高雄的柴山,或88個台北市的大安森林公園。這樣的伐木面積到底有多嚴重呢?
森林被砍伐後,至少要花上10年,或者2、30年左右才能長成次生林。此意味著,如果要維持現有菇蕈產業的規模,要有10倍至30倍的森林提供輪伐。估計起來,台灣要有2萬~7萬公頃以上森林,才能維繫這樣的產業。
我們要問:值得嗎?
台灣的山地陡峭,開路、伐木所導致水土流失,要花上幾年才能恢復穩定?待穩定後可能又得再被砍一次,如此豈不是永無止境的惡性循環?歷來的土石流已造成人民生命財重大損失,後續投入的救災修復費用更已達天文數字;再者,所伐除之森林大都為低海拔次生林,其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我們用2萬~7萬公頃的森林來種菇,值得嗎?
這幾天有一則新聞報導,屏東的農業生物科技園區,有日商看好台灣的菇蕈市場,已引進投資金額達4億3,000萬元的全自動生產設備開始生產。我們不禁擔心,台灣又有多少森林要消失?這樣的產業對山林的破壞,很明顯與高山蔬果極為類似,如果不能使用對環境友善的材料來養菇,農政單位要持續鼓勵這樣的產業嗎?
百年來,我們斧鋸向山林,已讓我們付出慘痛的代價,何時才能讓山林休養生息、停止一個又一個的錯誤政策?
民進黨主政時期,林盛豐政務委員主動積極處理山林問題,雖未竟其功,但其正面回應民間訴求,促成全民造林政策之停止,實為難得之政績;然而,自植樹節前我們揭露伐木養菇驚人事實後,迄今政府不聞不問,若無其事,連繫主管山林課題之政務委員,竟回覆:「未有院長指示,不主動處理民間陳情。」馬政府如此麻木不仁,豈不要逼使民間走上街頭?
再次呼籲,行政院出面處理此一跨部會之山林課題。
作者/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