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轉欠缺社會正義的「產業」與「水庫開發」
You are here
You are here
為了提供雲林離島工業區的用水,可見的水庫工程支出將高達500多億元,這些都是納稅人的錢!
李根政(2004.10.29)
為了提供雲林離島工業區的用水,可見的水庫工程支出將高達500多億元,這些都是納稅人的錢!
而且,每度水僅賣3.3元,低廉的水價將讓政府每年補貼估計達數十億元,這些也是納稅人的錢!
台塑公司水用得越多,人民損失越多!環境破壞越大!
最近,在俄羅斯國會意外地決議簽定京都議定書後,2005年起這項管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國際公約將對締約國產生約束力,目標是2012年前,各主要工業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應該在1990年基礎上平均減少5.2%。台灣在全球60幾億人口中,約占0.38%,然而,台灣每年排放的溫室氣體卻為全球的1%,排名第22位,為全球平均排放量的2.6倍強。因此,雖然我們不是締約國,但是各國仍會以經濟制裁的手段,要求台灣遵守相關規範,因此,產業界即將遭受嚴厲的衝擊。
但是,在世界許多工業國家早已提出各種減量政策或因應措施時,台灣政府卻持續鼓勵高耗水、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不斷發展,目前,台灣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已是1990年的3.8倍,因此,要回到1990年的水平,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同時,在舉國上下關切京都議定書可能帶來的產業衝擊,政府也煞有其事的口頭回應之際,我們看到的工業部門仍然繼續推動高污染的產業。例如六輕離島工業區的石化廠擴建中,最近更進一步要興建大煉鋼廠;七輕、八輕正積極規劃推動中;義聯集團則已獲高雄縣政府支持,預計在彌陀興建一座大煉鋼廠;中科、南科、路科等半導體產業也正如火如荼地提高產能,無限成長這條不歸路仍在台灣島發燒。
這些開發案不僅與京都議定書的規範背道而馳,更由於對水、電等能源的需索無度,造成台灣本島無比沈重的環境壓力。就以「水」的需求來說吧,近年來,每一個水資源的開發幾乎都是為了高耗水的產業,例如美濃水庫之於七輕,湖山水庫之於雲林離島工業區,吉洋人工湖之於路科等用水,而且,每一個取水工程就是破壞環境的殺手。
另外,供水本身更充斥著社會貧富階級、世代利益的不平等。就以台塑的離島工業區的用水來說,為了六輕的用水,政府花了238億元蓋了集集攔河堰,陸續又將花了20幾億元做後續工程,未來還要花94億興建麥寮人工湖 ,以及162億元建湖山水庫,如果這些都完工,可見的工程支出將高達500多億元。
另一方面,目前工業用水和民生用水的水價約在7至11元之間,但當時政府為了吸引台塑的投資,每度只賣3.3元,若以每日用水30萬噸來計算,相當於政府每日補貼台塑的用水費200多萬,每年約達7.3億;如果我們以開發水源的成本來算,則補貼的水費更高,以湖山水庫為例,將來完工後,每度原水成本可能高達約34.6元,如果每日供給台塑30萬噸水,則相當於政府每日補貼900多萬元,每年將高達30億元以上,也就是說,台塑先是由全體納稅人出錢幫他蓋水庫,然後每天再幫他支付水費的差價,水用得越多,台塑賺越多,人民損失越多!
試問,這種補貼政策,無異劫貧濟富,何來社會公義?如果這算是一種投資,其獲益到底有多少回歸到台灣社會?可否公開台塑離島工業區每年的繳稅紀錄?與必須付出的環境成本相比較,請經建部門做一精算。
筆者在反湖山和吉洋人工湖的運動過程中,不斷向政府決策官員論述當前水資源政策與環境、弱勢人民的最大衝突為「產業政策」,但高官明確回應此非民間可置喙之課題。
如今,京都議定書即將生效之際,這條無限發展的不歸路是否該醒醒了!全民是否也該反思:當我們繼續扮演世界工廠,供應全球石化產品、鋼品、電腦...等文明商品,卻讓台灣成為毒物遍地、毒水橫流,土石亂流、連呼吸都會生病的島嶼時,值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