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何時可以接受一個有落葉的城市?
You are here
You are here
我們何時可以接受一個有落葉的城市?
(王敏玲攝)
這個月,協會多了新夥伴加入工作團隊,六人行,活力更加豐沛。成立滿一年的義工組織在益村的帶領下也日益成熟,義工們在協會推廣及會務推展上興致勃勃,許多點子紛紛出爐,令人滿心期待。
我利用一個假日的午後,一家三口往沿山公路到屏東瑪家鄉附近走走,讓平日「短視」的眼睛享受片刻的舒緩。忽地看到一方○○生態農場的招牌,決定進去探個究竟。才幾分鐘,林蔭大樹、鮮綠草坪全映入眼簾,清脆多姿的鳥鳴不絕於耳,特別的是,舉目所見沒有豔麗的塑化遊樂設施,也沒有拘泥虛矯的人工造景,一時間,彷若置身世外桃源。
七歲的孩子納悶地問,農場怎麼沒種菜?沒養動物?我驚豔於這片天地的自然與靜謐之美沒多答,只是牽著她的手踩著落葉前進。「好好聽喲,媽媽,落葉有聲音耶!」是的,落葉有聲,一種奇妙悅耳、好多年沒聽到的聲音,需寧靜如此才得以聽見。思及幾公分的落葉覆蓋之下,許多小生命在滋長,更覺生趣盎然。
這番落葉斑斕、雅致繽紛所舖陳出的層次之美,卻是要人們願意接納它、欣賞它,願意放慢腳步不急著掃光光,我們才有福氣體驗。鄰近協會會所的農16草地以及因申請綠美化補助而舖設的方塊草皮,可從來沒呈現如此景致。
我想起去年11月高雄市政府都發局所主辦的生態社區研討會,大會重金請來歐盟倚重的生態城市大師:德國Joachim Eble教授演講,無非是希望高雄能走出重工業高污染的過去,往生態城市的方向轉型。會中Eble教授多次強調打造生態城市是為了形塑更好的居住空間(a better place to live),需建築在森林(永續的)、農地(生態的)、水(受保護的)三個構面,而居住在此的市民要改變生活風格、盡量少開車,如此一來,路上的車都能「慢慢開,快快到」,省時又節能,市區靜了、污染少了,而政府負責把所有的綠串起來,兩相輔成,生態城市才有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