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運推手的幕後故事】系列講座-第五場『李寶連:從討山到護田 女農的社運之路』心得分享

作者/地球公民北辦志工巫宗霖 
2015 年 09 月 21 日

You are here

20181028-001_0.jpg

她,李寶蓮,人稱阿寶。身影看來單薄,膚色也因太陽顯得農夫的本色了。曾經以十萬元從中國四川西藏,穿過喜馬拉雅山到尼泊爾印度旅行一年餘,為了尋找人生定位。

依稀記得多年前報紙幾乎整版阿寶的在梨山的故事。心理讚賞這位來自社會印象中不食人間中文系的踏實奇女子,因為我知道農事對自小卻乏體驗的人來說是自討苦吃。對她而言,單純業農而已,從身體到心理就僅僅是農人,直到十年後大埔事件卻讓他掉下眼淚,才首次走上街頭抗議,在凱道守夜,第一次關注社會運動,從社運邊緣走向農業議題之中。

年輕喜好登山擁抱大自然,可能孕育走向農業因子,當時未隨陳玉峰教授走向環運反抗之路。祇是內心掙扎,思考著如何脫離主流消費結構,如超市取代市場,進口取代在地,物品變多,其實沒有選擇,都同樣壓迫環境。決心自身從農,成為生產者。結果第一年不用農藥,損失90%的收成。

作農開始學會計較產出,找通路。也領悟了一些行銷學的方法,她舉例從單一作物變成多樣產品,滿足變換口味的需要。那不是變態的帶有欺騙意味的商業行銷,而是兩得其利的行銷學,有商業倫理的行銷學。從成立友善耕作小農組織,到友善市集,企圖傳達的理念不在農業產值,而是生活內涵。是的,農業實作連結身體,社區生活,及生命倫理,不同於商業,後者只有價格,其餘無關。

為了方便照顧母親,從梨山轉向宜蘭之路,卻目睹了台灣農業的傷口不斷蔓延。由於稻米價格低落,老農不願後生重蹈覆轍,鼓勵走向都市工作,農事人力終將青黃不接,離農的年輕人必在未來賣掉繼承之地,加重農地流入豪華農舍的商業炒作。甚且,農夫漸老代耕漸行,劣者盜挖農地砂石,回填廢棄物,毀棄先人胼手胝足,代代經營的良田。阿寶認為這是商業無可取代的情感損失。眼見政府政策錯誤,外來者不惜農地,只想蓋豪宅,脆裂農地,劣化地景,台灣農村原有的敬天惜物精神逐漸被資本主義潮流淹沒。

我認為:農業具有環境,基本糧食權,吸納失業等外部性價值,其價值卻非經濟學GDP所能涵蓋,因此須以公益性來保護農業體系。農村土地連結於農人身體實作,生存之所需,也是生活意義之所在,同時建構穩定的社區生活意義,這是台灣社會所賴以穩定的基盤,沒有其他東西可以替代。

阿寶瘦弱的身影,發願挽救農業與環境,幾分悲觀,一些樂觀。土地世世代代生產糧食哺育他的子民,未來,還要傳承下去餵養無數世代。我們都有責任,不讓先民血汗在我們手中毀棄,為子孫留一畝田!

☆小編按:
【環運推手的幕後故事】系列講座,邀請了在台灣環境運動耕耘的先行者,分享他們的生命故事。任何平凡之軀,只要有心投入,都是有力的力量!(回首當年,小編就是這樣被啟發的啊!)

》講座網頁:【環運推手的幕後故事】系列講座:8/19從討山到護田 女農的社運之路 (李寶蓮)

》講座資訊:【環運推手的幕後故事】系列講座

活動分類: 
For a better experience using this site, please upgrade to a modern web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