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新聞稿】萬年難解核廢料,擁核首長要不要?

You are here

2019 年 04 月 10 日

You are here

20190410-007.jpg

去年公投前,縣市首長候選人當中明確表態支持「偽以核養綠」公投的首長,有雲林縣長張麗善、嘉義市長黃敏惠、台中市長盧秀燕、彰化縣長王惠美四位,全國廢核行動平台召開記者會,請這些首長上任後該要明確表態,如果擁護核電,那是否願意讓所屬的縣市存放核廢料?是否願意說服縣民接受核廢料最終處置場設置?只要核電卻不要核廢料,這是合理的嗎?

縣市首長點點名,只要核電不要核廢料,合理嗎?

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蔡中岳表示,新北市、宜蘭縣、花蓮縣、屏東縣、台東縣、澎湖縣、金門縣7縣市皆已正式發函反對納入核廢場選址範圍。七個縣市明確不要核廢,是為什麼?對核電抱持著怎樣的態度?應該負起責任對外界說明。反對核能的縣市長不願意接受還有道理,支持核能的縣市長如果不願意接受核廢料,那我們必須質疑,只要核電不要核廢料的態度是合理的嗎?是負責任的作法嗎?

立委陳曼麗表示,不要核廢料卻支持核電,邏輯合理嗎?前新北市長朱立倫卸任後就轉彎說不排除可以用核四,當縣市首長贊成核電的時候,有沒有想過核電廠要蓋在哪?核廢料要放哪?台灣是個多斷層、多地震的國家,因此核災的風險也高於其他國家?縣市長發言時有沒有考慮過適不適合?當你願意負起責任承受核廢料的時候,才能表態是否支持核電,俵且接受公民檢驗與監督。

支持核電將導致未來持續製造更多核廢料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說明,台灣使用核電40年,核廢料卻始終無處可去,這並非能源使用應有的負責態度,如同蓋了一間房子卻不蓋廁所,最後導致現有核廢爆量儲存,增加風險。台灣的低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場至今沒有縣市同意設置,目前只能暫時貯存在蘭嶼貯存場和三座核電廠內;而高放射性核廢料最終處置場,相關立法尚未完備,連選址都未開始,以國外經驗預計選址到興建完成最少都要超過數十年,再加上目前仍有許多技術上的不確定性,導致處理金額每年不斷升高。

在2019年3月份台綜院能源政策民意調查報告中,民眾最擔心的是核廢料的威脅,有41.2%民眾認為「找不到核廢料最終處置場」是最大隱憂;另有6成6民眾不支持核廢料最終處置場址設置在自己或家人的居住城市。無論反核擁核,最終都要面對核廢料的問題,這是使用核電的代價。支持核電將導致未來持續製造更多核廢料,造成更多問題,為了避免舊債未償,新債又生,最後債留子孫,遺害萬年,就不應該再繼續新建核電。

蠻野心足生態協會蔡雅瀅律師指出,核電廠一旦發生事故,全台灣都是命運共同體。以核四為例,學者莊秉潔教授曾分析核四若發生核子事故,污染可能遠達屏東山地門。縣市首長不該因為自己執政的縣市沒有核電廠,就漠視民眾健康安全可能受核電威脅的事實。況縣市首長若有心解決空污問題,有諸多可採行的對策,如:依空污法第20條加嚴排放標準 ;加強空污查緝;發展低污染產業並輔導既有高污染產業改善空污防治設備或轉型;推動節約能源和發展再生能源等。不該以附帶核子事故風險與核廢處理難題的核電,作為空污的解決對策。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表示,今年將是廢核關鍵年,呼籲民眾參加4月27日在台北與高雄兩地同步舉辦的廢核遊行,如果任由核電集團再度操弄政治公投,最後台灣得到的不是永續能源,而是萬年核廢!核電與燃煤都已是昨日黃花,在市場競爭中因成本、污染、風險成本而逐漸失去競爭力,是各國已限期退場的能源選項,台灣應該盡快告別傳統核電,邁向再生能源,以免台灣將在國際能源競爭上倒退三十年。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

2013年309全國廢核大遊行,北中南東共有超過22萬人上街要求終結核四、核電歸零。遊行結束後,數百個民間團體為串起台灣自主的公民社會力量,共同組成了「全國廢核行動平台」。廣招環保、人權、工運、教育、性別、社福...等各領域的公民團體,以「團體」作為成員單位,但不包含政黨組織,有超過兩百個公民團體加入。

20190410-006.jpg========================================================

2019.4.27 廢核大遊行   主題「告別核電 風光明媚」

 

【台北】

427 廢核遊行,13:00集合

|地點:凱達格蘭大道(靠台大醫院捷運站)

|展覽/舞台表演/市集:13:00-17:30

 

【高雄】

427 廢核遊行,14:00集合出發

|地點:凹仔底公園(神農路集合)


核廢料背景資料參考:

Q1. 核廢料是什麼,台灣目前怎麼處理?
A:無處可去,目前只能暫時放在核電廠區內!

低放射性核廢料主要包括核電廠內具放射性的廢樹脂、廢液、殘渣、衣物、零組件等,需隔離靜置三百年,等待輻射半衰期減弱,但低放射性最終處置場至今沒有任何縣市同意設置,目前只能暫時貯存在蘭嶼貯存場和三座核電廠內。更棘手的問題是高放射性核廢料,台灣自民國67年開始有核電廠商轉以來,至108年2月底止,核一二三廠合計已產生18,270束用過的核燃料棒,也就是所謂的高放射性核廢料,由於仍具有相當高的輻射、並會持續發熱,因此必須先放置於燃料池冷卻10年,再移出使用乾式貯存40年,目前存放在三座核電廠廠區內,最後必須轉移到高放射性核廢料最終處置場,但台灣至今沒有相關立法,連選址都尚未開始。

 

Q2. 核廢料帶來的風險有哪些?為什麼說它「遺害萬年」?
A:核廢料是劇毒、跟天然輻射大不相同!

雖然微量輻射存在於自然背景,但核廢料並非自然的產物,危害也與天然的微量輻射大不相同。不同的核廢料含有一種或多種的放射性核種,其放射性核種的活度會隨時間的增長而遞減,半衰期隨核種而異,短則以秒計,長則可達萬年以上。放射性核種可經由呼吸、飲食進入人體,也可能在體外直接接受輻射線。高劑量輻射會造成生物細胞壞死、組織或器官病變、甚至使生物體致死;低劑量則有增加基因突變及致癌機率等風險。由於放射性核種的輻射半衰期長達數十萬年、有些甚至在一百萬年後才能趨於與天然鈾礦自然背景值相當的水平,對環境有潛在長期危害,因此尋找「高放射性核廢料最終處置場」才會這麼困難,是全球性的難題。

 

Q3.為何不能繼續將核廢料放在目前暫存的地方?
A:因為不安全!

核電廠內用來存放高階核廢料的冷卻水池只是暫時冷卻之用,乾式貯存也只能存放40年,如果不找到符合地質、安全條件的最終處置場,將增加鄰近地區輻射污染的風險。至於蘭嶼島上的核廢料暫時儲存場,當年只是暫時儲存卻違法長期佔據蘭嶼土地,在自然與地質條件上都並不適合存放核廢料,在存放了三十年的過程中,甚至出現多數核廢桶已嚴重鏽蝕、破損的情形,有研究報告中指出蘭嶼島上多處有人工核種鈷60和銫137汙染,顯示檢整過程確實曾造成輻射外洩。 

 
議題分類: 
For a better experience using this site, please upgrade to a modern web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