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災難何時了 災後重建最重要

文/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王敏玲
2014 年 08 月 02 日

You are here

高雄氣爆現場。

正當日月光污染後勁溪之復工爭議未解、旗山水質保護區的農地被驚爆填埋中鋼廢爐渣毒害社區時,高雄竟又發生台灣史上最大的工安事件,前鎮區石化管線氣爆後發生多起爆炸及火災,造成28人不幸死亡,302受傷、2人失蹤。以上三案均為工業發展「殃及」環境永續或人民安危的議題。高雄,這個被工業牢牢盤據的城市在這場不幸之後是否能脫胎換骨?

死者已矣,祈願其能得到安息;生者於此悲慟之時,應集全民之力思索如何嚴謹地進行足以讓高雄市民真正安居樂業的災後重建工作。

早在1946年國民政府接收日據時代留下來的海軍燃料廠,更名為高雄煉油廠(位於高雄楠梓)後便逐步將高雄發展為台灣的石化重鎮。1954年,台塑公司創立,發展利潤極高的塑膠原料生產及加工,1968年政府決定自行生產石化上游原料,於是在高煉廠內興建第一輕油裂解工廠,此後繼續在高雄楠梓興建二輕,在林園興建三輕、四輕,之後又為了擴張產能將一輕、二輕關掉,不顧後勁居民的強烈反對、圍廠抗爭,硬要蓋產能更大的五輕。石化原料乙烯等在南北高雄均供應無虞,自然鼓勵了中、下游的石化業在周邊發展。

如今,從北高雄的楠梓、大社、仁武,往南到大寮、前鎮(儲運所),再到林園、小港,「點」狀的石化廠房在看不見的地底下卻是一條條的「線」,而這些線可說是遍及舊制的高雄市,一旦發生意外,傷亡與災難則是以「面」來呈現。

據石化工程師轉述,埋在地底下的石化管線多半鋪設於馬路中間,與鋪設於馬路兩側的電信、下水道、自來水線路(較常因故開挖)等錯開,但筆者要問,埋設於較深處的石化管線與較淺的下水道通路之間究竟有多少距離?能否保證老舊石化管線銹蝕、破裂,石化氣體外洩時不會波及下水道?

這些以液態輸送的石化原料變成氣體時,許多都屬於「高度易燃品」或「極度易燃品」(如本案可能的禍首:丙烯,其蒸氣會飄到遠處被點燃後再反燒回來)發生爆炸的威力當然驚人,災區馬路被炸開(約有4.4公里長的道路受損)、路邊的機車被拋到幾層樓高、車輛四腳朝天、現場支離破碎等,已經說明。

又,石化廠、儲槽及石化地下管線行經的區域,與民宅、商圈、醫療院所、加油站、學校等,又有多少安全距離?筆者曾在一場公聽會發言表示,台灣石化廠與社區的隔離綠帶是幾十公尺,國外卻可能是一座森林。我們是拿人民的生命財產作賭在拼經濟嗎?

本次工安意外發生時,那些受害者來得及逃嗎?化學災害的應變是極複雜、危險的工作,不僅第一時間在場的人完全沒有時間反應,即已化成亡魂,連陸續趕到的警消人員及環保署緊急應變人員都有傷亡,還有記者在採訪過程中嚴重燙傷,送加護病房搶救。

2008年,筆者任職的地球公民協會(地球公民基金會前身)有鑑於中油高煉廠半年內發生三次工安大爆炸,石化業讓居民長年飽嚐空氣污染的痛苦、犧牲健康,曾對社會發表「讓污染到此為止」的聲明,要求政府體認高污染、高耗能、不定時工安炸彈的石化業,悖離永續指標,不適合在人口極度稠密、生態極為敏感的台灣發展,應立即停止擴張、調整產業結構。未料,主政者並沒有聽見民間的吶喊,繼續通過在林園石化工業區中油三輕廠、小港臨海工業區中油大林廠等擴建案,更沒有從一次次的石化工安事故中學到如何防災的教訓。

今天,當我們聽到行政院長江宜樺提醒國人記取災難對國家的影響、對家庭的遺憾,從中記取經驗時,我看到的是過去數十年來在石化工安意外中死難者家屬的眼淚。我們是拿人民的生命財產作賭在拚經濟嗎?

 

(本文為2014/08/02想想論壇投書:石化災難何時了 災後重建最重要

 

For a better experience using this site, please upgrade to a modern web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