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現在(三):因無知而恐懼?核災後的病變疑慮

You are here

文/陳威志(一橋大學社會學博士候選人)
2018 年 10 月 30 日

You are here

核災地區居民是因為無知而恐懼嗎?圖為311的祈福活動。(攝影:胡慕情)

上一篇文章,我指出福島核災災民的進退維谷,並說明「避難指示已解除,大家都回去了」並非事實,真相是,約八成的人沒有回去。這樣的指謫並非要唱衰福島,或想表達福島受災的狀況一點都沒變。問題是,日本政府彷彿急著抹除災害印記的倉促作法,不但徒增居民疑慮,導致返回的多是高齡者,甚且給外界一切都安全沒事了的印象。這已實質阻礙我們了解與評估核災帶來的代價,對重建來說更是二次傷害,因此有必要特別說明。

接下來,我將繼續以日本地球之友的《福島的現在與能源的未來》手冊為本,介紹其對核災後健康影響的相關評析。

「篩檢效應」無法解釋甲狀腺癌發生率的異常

依車諾比核子事故的經驗,放射線對健康造成的影響,最可能反映在18歲以下未成年人的甲狀腺癌。災後福島縣政府所進行的「福島縣縣民健康調查」,就納入了甲狀腺癌篩檢。這項以311之時的未成年人為對象的篩檢,至今已進行三次,結果發現:

到2017年12月25日為止,福島縣針對18歲以下未成年人進行的甲狀腺癌篩檢,發現有194人罹患(或疑似罹患)甲狀腺癌,其中有159人經過手術後確診。2014年開始的第二次篩檢,則發現有71人罹患(或疑似罹患)甲狀腺癌。然而,這之中竟有65人,在第一次篩檢時,被認定為「A」註一,無須接受進一步更詳細的檢查。(詳見附表)

我們該怎麼認知這樣的結果呢?初期,包含台灣的官方與民間人士,都曾以同一時間日本環境省在青森、山梨、長崎三縣進行的甲狀腺癌篩檢結果,來指證福島縣的罹患率與其他三縣相仿;換言之,沒有異常!

然而,流行病學家津田敏秀早就指出,福島縣的受檢者約三十多萬,而三縣加起來僅四千餘人,且福島縣是以「所有」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為對象,而三縣是透過幼稚園到高中的各級學校協力,所以有零歲到兩歲被排除外,高中生因準備大學聯考而受檢者少等問題;簡言之,母數差異甚大,根本無從比較起。

與之相比,比較多人提醒要注意的是「篩檢效應」——即因為某一時刻的大規模篩檢,而診斷出許多過去未被發現但卻潛在的病症。換言之,主張「篩檢效應」者是想提出,311之前已患有甲狀腺癌但無症狀者,剛好在這波篩檢中被驗出來,其與核災、放射線曝露沒有相關。

然而,依時間點來說,篩檢效應最多也只能用來部分說明第一次篩檢的結果。畢竟,第二次篩檢被診斷為罹患(或疑似罹患)甲狀腺癌的71人之中,有65人在第一次篩檢時「沒問題」,而到了第二次卻變成「有問題」。此現象,正是甲狀腺癌的發病處於「現在進行式」的最有力佐證,人們很自然地聯想,這不是放射線受曝所致不然是什麼。

20200131-001.png(製表:地球公民基金會)

官方承認甲狀腺癌患者比災前多了幾十倍

此外,過去雖沒有進行過大規模篩檢,但其實還是有相關統計數據可以對照。結論是,災後(2014年11月這個時間點)的罹患人數,「約是2010年的60倍」:

根據日本「國立癌症中心」的推估,2010年福島縣未成年甲狀腺癌的罹患者有2人(含無症狀者及有症狀者)。2014年11月,該中心的癌症預防暨檢查研究中心主任津金昌一郎博士即據此指出,311之後,未成年甲狀腺癌的患者數大約是2010年的60倍。

事實上,負責福島縣評估健檢結果的委員會,即採納津金博士的說法,承認篩檢效應不足以解釋災後罹患者的激增:

2015年5月18日,福島縣健康調查檢討委員會的甲狀腺篩檢評價小組,在期中報告寫道:「第一次篩檢得知的患病人數,比『地區癌症登錄系統』掌握的罹患統計資料,高出了幾10倍」。簡言之,縣的委員會雖表示「很難判定是核災的影響」,但也承認,即便納入篩檢效應的因素,甲狀腺癌「激增」的確是事實。

也並非「過度診斷」能說明

如果「篩檢效應」無法完全解釋患者的增加,那原因又是甚麼?有些專家認為這是「過度診斷」,亦即,「醫生在患者身上所發現的癌細胞,並不會引發任何症狀或危害生命」。換句話說,篩檢科技的提升下,很敏感地檢驗出細微的病症,但其實這些多不會發病,反而可能讓患者被迫接受不必要的治療。韓國、美國最近都有類似的狀況出現。

然而,臨床所見,卻非如此:

福島縣立醫科大學鈴木真一教授指出,依據2014年8月31日公開的病例,接受手術的96位未成年人中,有72人已經淋巴轉移;而且淋巴轉移、甲狀腺浸潤或遠端轉移者,共佔了整體的92%。甲狀腺癌篩檢負責人鈴木教授表示:「那些接受手術的患者,幾乎都聲音沙啞,或已轉移到淋巴,並非對生命沒有威脅,可坐視不管的狀況。」

過度診斷的說法在此不攻自破。遺憾的是,其後有關手術病症的資訊公開卻無故中止,已難以透過更多的實證資料,確認第二次篩檢是否有相同的趨勢。

事實上,日本地球之友參與在其中的「311甲狀腺兒童基金會」註二,也發現福島縣以外的區域,因為篩檢體制不健全,而過晚發現,已經移轉到肺部等器官的重症案例。

20200130-006.jpg媽媽抱著小孩接受甲狀腺超音波檢查,媽媽臉上滿是心疼的照片。(攝影:傅志男)

甲狀腺病變是否核災所致?

不是篩檢效應,也不是過度診斷,那麼,患者的增加是放射性受曝造成的嗎?對此,專家之間意見還存有分歧。日本地球之友有通盤的彙整。

例如,2017年1月的彙整提到:

福島縣健康調查檢討委員會以受曝量比車諾比時少、未發現年幼的孩童罹患等為由,表示「很難判定是核災的影響」。

然而,該檢討委員會卻對為何患者人數激增則語焉不詳。對此,委員會內部成員亦提出不同的聲音。

同一篇彙整指出:

日本甲狀腺外科學會前理事長清水一雄,以患者的男性佔比偏高,以及結節在兩次篩檢之間成長迅速的病例為依據註三,表示「很難判定是核災的影響這句話,其實很難說死」。用更白話的說法即,「很難直接判定不是核災的影響」。

另一方面,2017年2月的彙整則提到前述流行病學專家津田教授的看法:

第一次篩檢的結果,福島縣的罹患率是全國的20~50倍,而第二次篩檢結果也有10幾倍,且放射碘飄散較多的磐城市、二本松市以及郡山市等地罹患率較高,因此「病變是受曝所致」。

20200130-007.jpg2016年3月,311福島核災4年後,於福島地區測得的放射線量。(攝影:胡慕情)

莫忘「水俁病」的教訓

災後,有關健康影響的討論,一直都存在著「是他們太過恐懼、想太多」,甚至是反核團體煽動等的聲音。看到這裡,讀者應該也發現,日本地球之友,是以數據及現場的聲音來表達疑慮,並非擴大渲染。

按照一般人對「科學」的期待,隨著不斷累積的數據,理應會有更準確的推測。但擁核的日本政府,過早否認了病變與核災的因果關係,反而勾起了人們對日本的暗黑歷史——水俁病——等四大公害病的慘痛回憶。

當時,即便學界早有指證,但是窒素公司還是不斷撇清責任,日本社會花了十幾年才讓日本政府承認健康影響是工廠廢水所致。事後,日本環境廳的研究更指出,如果窒素公司設置完善的公害防治措施,僅需花費1億2300多萬日幣,而其推遲的後果,卻得付出約126億日幣的賠償。遺憾的是,同樣的事也出現在福島核災,災前東電已知悉大海嘯及其可能引發嚴重事故的可能性,但最終卻基於成本考量而隱匿資訊。

今年年初,應邀來台展出福島攝影展的戰地記者豐田直巳,以其長期採訪福島的經驗表示,「家長們的擔心,不會因為官方說甲狀腺癌和核災無關而停止。他們將帶著自責與內疚,陪孩子繼續健檢二、三十年。」

這種不知將持續多久的疑問、糾結與不安,正是核災帶來的具體傷害,而這絕非部分擁核人士總是簡化地嘲諷,一切都只是因無知而太過恐懼而已。很清楚地,不安與恐懼的真正源頭,並非一般人有無資訊判斷能力,而是絕不應該發生的核災。這也是為何,福島核災7年後,還有超過6成的大眾反對重啟停轉中的核電機組、希望阻止同樣的悲劇再次發生的根本原因。

 

(本文為2018/10/30聯合報鳴人堂投書—福島・現在(三):因無知而恐懼?核災後的病變疑慮


「福島・現在」系列文章:
福島・現在(一):解除避難指示,災民回「家」去?
福島・現在(二):難民與棄民之間——災民的新困境
福島・現在(三):因無知而恐懼?核災後的病變疑慮
福島・現在(四):「除汙」——除不盡的輻射汙土


註一:甲狀腺篩檢結果有「A1」、「A2」、「B」、「C」四種判定。「A1」是經超音波檢查後,沒有發現囊腫或結節,「A2」則是發現5公厘以下結節或20公厘以下囊腫。此兩者都不需接受第二階段的詳細檢查。而如果囊腫在20.1公厘以上或結節5.1公厘在以上,就會被判定為「B」,會被建議接受詳細檢查。至於「C」,則是在聲帶附近發現囊腫等更嚴重的狀況,會被建議立即接受詳細檢查,以免延誤病情。

註二:「311甲狀腺兒童基金會」為幫助未成年的甲狀腺癌患者,及調查核災造成的健康影響而成立。到2018年2月為止,已援助東日本15個都縣的141名未成年患者的醫藥費。該基金會的代表是,核災的國會調查委員會委員崎山比早子,副代表是福島縣縣民、災後擔任福島核電訴訟團團長的武藤類子,日本地球之友執行長則擔任該會理事。

註三:一般來說甲狀腺癌的男女比是1:7,但車諾比和福島事件都是1:2。第二次篩檢發現,第一次篩檢時才幾公厘的結節,竟在兩年內成長到3公分以上的病例。

 

分類: 
For a better experience using this site, please upgrade to a modern web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