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氣候緊急時代,為能源轉型找出路

You are here

地球公民基金會 地球日聲明稿
2021 年 04 月 23 日

You are here

今年是422地球日51週年,隨著環境災難不斷升級,邁向淨零碳排正在國際社會形成一股不可阻擋的趨勢,尤其是日、韓、中國紛紛提出淨零碳排的時程,美國在拜登總統領導下,也將提出了2030碳排減半的新目標。

由於全球已有超過120國家提出在2050年前達到淨零排放目標,台灣已無法置身事外。蔡英文總統表態,政府要開始評估及規劃台灣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目標的可能路徑,除了穩定推動中的能源轉型,也要提出各部門系統性的減碳策略。

對此,我們表示歡迎和肯定,也要呼籲:政府應檢討過去這二十年來減碳失敗的原因,在前瞻的減碳目標下,依據總量管制原則,明確提出從現在開始到2025年、2030年、2040年、2050年每個階段與每個部門的排放上限、行動路徑與配套,完善氣候治理架構及減量調適機制。

我們期待環保署盡速針對民間團體與立委共同起草的《氣候變遷行動法》草案,提出對案,並以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為目標,提交立法院討論。

建立節能目標、碳排標準     企業義務減碳

同時,我們也要提醒,在美中對抗全球供應鏈重組,台商回流、半導體等投資大增等因素下,舉國正期待迎來一個經濟大成長的年代,有可能讓碳排增長失控。台灣必需追求碳排放與經濟成長脫鉤的產業模式,誠如蔡總統的演說:「減碳也會改寫經濟邏輯」,此意味著台灣不能再無差別的接納所有新投資,一定要主動建立節能目標、碳排標準,賦予既有企業減碳的義務。

而面對從2016年啟動增加再生能源、減少燃煤增加天然氣的能源轉型,所面臨的挑戰,例如:地面型光電對生態保育、農漁業的衝擊;天然氣電廠的興建對環境衝擊;天然氣接收站第三接收站對桃園藻礁生態的影響。

地球公民做為一個長期關心能源轉型、環境保育的團體,我們必須重申這些挑戰不是非黑即白,堅持站在兩個端點的其中一方落入零和並不能解決問題,必需透過協商和建立制度緩解矛盾,才能讓能源轉型有路可走,也為生態環境把關。

例如,面對地面型光電的衝突,地球公民推動了爭取了近五千名民眾的連署,和友團召開記者會和協商會,促進了政府提高了屋頂型光電的目標,從6GW到8GW,緩解地面光電壓力。我們和政府反覆磋商,建立起漁電共生「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避免了失序的光電發展。

在「興達電廠燃氣機組更新改建」計畫中,因為涉及到永安鹽田溼地的利用,同樣面臨著生態保育和天然氣減煤的衝突,最後,我們和鳥會等團體協力,與經濟部進行協商,成功爭取了燃煤2部機組提前除役,2部機組轉為備用,擴大保留了鹽田溼地的面積,成立生態保育小組。

我們嘗試在兩端找到前進的答案,這就是地球公民採取的立場和行動。

我們支持興建天然氣接收站增加氣源,加速減少燃煤發電的時程。對於桃園觀塘工業區(港)天然氣第三接收站(簡稱三接)和藻礁保育的衝突,認為保護藻礁與三接工程之間並非零和關係,無論政府或民間,都應考量減煤期程影響最小化,藻礁保育最大化可行方案,地球公民主張:持續評估如台北港、林口港、外推方案等各種修正或替代方案的可能性;不排斥任何可行的選項,才能共同為能源轉型與藻礁保育找到出路。

在8/28藻礁公投之前,政府有評估方案、資訊公開和促進對話的責任,藻礁公投的提案方也有責任提供充分的正方資訊,社會各界也可以主動建立更多對話平台,讓公民在具有充分資訊和討論下,做出理性的選擇。地球公民做為非公投提案團體,四月十四日,我們聯合了13個環保團體共同主辦「三接與藻礁保育、能源轉型關係〈對焦會議〉」,邀請經濟部、學者專家,分別陳述相關論述與關鍵資訊,正是釐清爭點、讓資訊對齊的起點。

長期而言,台灣在邁向淨零碳排的過程中,再生能源勢必持續增加,然而,台灣土地資源極為稀少,且開發的把關機制長期失靈,以致衝突不斷。我們認為,化解轉型爭議的基礎工程是:同時正視「氣候緊急」及「土地稀缺」這兩項嚴峻的考驗,加速建立長期生態基礎調查的完整資料;對於具有生態功能土地的明智利用,應建立社會共識;環境影響評估等機制應建立公信力。

面對氣候緊急時代,沒有人是旁觀者,政府、企業、民間社會都要一起努力。

地球日,讓我們一起行動,記得51年前的人們的初衷!

議題分類: 
For a better experience using this site, please upgrade to a modern web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