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回應「台灣淨零,尋路共行」民間論壇

You are here

承諾朝向能源部門空間計畫前進
2022 年 04 月 21 日

You are here

20220421-003.jpg 邁向淨零之再生能源空間藍圖 (吳昌儒/攝)

隨著氣候問題日益嚴峻,蔡政府去年開始將淨零轉型納入更積極的施政目標,今年3月30日行政院正式公佈「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報告,2022年可說是氣候治理行動的關鍵一年。在今年的422世界地球日前夕,為了回應官方作為及當今社會情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環境權保障基金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地球公民基金會等五團體共同籌辦了「台灣淨零,尋路共行:台灣如何邁向淨零排放」論壇,包含NGO、專家學者、綠能業者、立委、政府代表等,尋求社會對話,共300多人線上參與。論壇上半場「淨零視野下的產業轉型」探討如何從產業鏈降低碳排,下半場「邁向淨零之再生能源空間藍圖」則聚焦在處理再生能源之國土規劃及電網穩定問題。

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秘書長陳郁屏指出,推動再生能源不能忽略「空間錯位」造成對土地利用、利害關係人的不良影響。反之,許多國家有案例透過適當的區位選擇、光電板架設方式的改變,降低對生物生存環境的傷害,或維持農作物的光照及生長。台灣急需讓再生能源空間策略與國土計畫接軌,提出通盤性的用地發展原則,並讓地方保有規劃自決權,發展由下而上的用地規劃。

政大地政系副教授鄭安廷表示,大家都認同再生能源的發展,但「對的東西」需要被放到「對的地方」,確保空間分配永續且公正。再生能源發展要落地且具有架構的兩大關鍵,是空間發展策略以及用地白皮書,前者確認不同區域要發展哪些再生能源、怎麼發展,而用地政策白皮書就是「社會與政府溝通的文件」,給產業和政府各部門穩定明確的政策方針,讓公民參與有白紙黑字保障,並監督政府的作為符合社會共識。

中央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林法正說明,再生能源高滲透率會讓電網管理出現許多新挑戰。未來,政府應該投入更多資源增加儲能系統、產製綠氫,來處理無法調度的綠電;同時,發展智慧型微電網、彈性交流輸電系統等技術,有助於提高綠能的滲透率。上述前瞻技術發展,應該完整規劃於淨零轉型之十二項關鍵戰略。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企劃處處長莊老達回應,為了再生能源要與農業共存,農委會提出三個原則:不影響農漁民權益、不影響農漁業發展、不影響生態環境。在這些原則下,農委會以漁電共生為主軸增加太陽光電,將豬的排泄物做沼氣發電、農業剩餘資源做生質能,再加上小水力發電,來確保邁向淨零過程亦保障糧食安全。

在最後的綜合座談中,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統整當日交流重點後表示,這場論壇是社會對話的開始,2050的目標很明確,但落實之路徑很艱難,需要諸多突破,例如2030的減碳規劃許多人認為太保守,而再生能源發展在台灣遇上地狹人稠的挑戰,需要很多配套措施。從京都議定書開後,台灣召開多次全國能源會議,始終只有環保署被交付減碳任務,各部會尤其是經濟部門站在反對立場。因此3月30日的淨零路徑報告由國發會公告一事,儘管是受迫於國際貿易壓力、出口存活而作出的承諾,仍是一項重要的前進。

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溫麗琪與談時說明,如果政府要協助企業邁向淨零有三大工作:第一,提供企業有環境價值的市場誘因;第二,系統性的資訊揭露架構;第三,降低電力排放係數。

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副教授/執行長林春元表示,由於社會對氣候緊急沒有感受,動員很慢,也需要法律制度為轉型建立治理的架構。這包含三件事,第一個是欠缺中長期目標;第二是轉型需仰賴碳定價和總量管制這樣的系統;第三是建立衝突解決與對話的機制。

行政院能源與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回應,生活轉型與社會轉型需要更大的社會動起來。而「12項關鍵戰略計畫」目前只有簡單的概念,應更系統的布局與預算編列,並思考如何以能源轉型白皮書的精神,來建立合適的公眾參與機制,以利跟更多、更複雜多元的利害關係人討論。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回應,行政院3月30日淨零目標與路徑公告既是起頭、也是最終章,但中間的篇章需要整個社會共同來撰寫。針對綠能開發,認同有必要朝著能源部門空間計畫的方向走,區位的選擇及設計方式很重要,除了屋頂、魚塭,還會使用工業區的儲備用地、水域海面,也需要找出利害關係人,處理潛在的衝突與摩擦,在此基礎下,估算要達到80GW有機會。

20220421-004.jpg淨零路徑與社會對話 (吳昌儒攝)

綜整政府對於整場論壇的具體回應如下:

  1. 目前已有 2050 淨零排放長期目標,但民間認為短中期具體路徑不清楚,且2030減碳目標太保守。環保署副署長沈志修回應會做檢討,於年底進行修訂,同時氣候法草案期能在今年送立法院討論,望在今年通過。
  2. 台灣地狹人稠,綠能開發與生態、地景及農業衝突高,地面光電如何從40GW成長到80GW、甚至160GW?如何與農漁業共榮發展?經濟部次長曾文生對此回應,將著手進行空間盤點,找出比較沒有爭議的區位及作法,而土地利用的最上位的原則,就是確保其可回復性。
  3. 行政院能減辦副執行長林子倫表示,淨零轉型之十二項關鍵戰略,目前只有基礎概念;碳定價機制,短期內是徵收碳費為主,上述兩者將持續進行社會對話,而公正轉型未來會有明確的部會分工及預算。

論壇主辦團體以「淨零轉型、尋路共行;資訊公開、公民參與」口號來強調,淨零路徑是社會對話的開始。期許政府開放更多公民參與的機會,深化公民社會在台灣邁向淨零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主辦單位: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地球公民基金會、台灣環境規劃協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議題分類: 
For a better experience using this site, please upgrade to a modern web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