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側記】5/18千年神木為何倒下?
You are here
You are here
前言
2023年森之旅的第三場,從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倡議,到社會與森林的互動關係探討。此次由兩位記者分享挖掘盜伐現象過程中的理解與認識,跳脫把山老鼠視為窮兇極惡的壞人,而從社會角色與經濟產業鍊等多角度視角,來頗析盜伐的來龍去脈。
天然林禁伐後,為何還有盜伐木?
1991年禁伐天然林後,山林利用的歷史正式中斷,轉而注重生態保育價值導向,然而,2022年監察院報告,近10年內近3000件、5000人涉案,代表在主流價值之下,臺灣本島木材的需求仍未消失,反而形成地下化,扭曲的市場。
盜伐案件量自2011陸客來台,從阿里山離開後到嘉義購買聚寶盆,而後馬上縮減。2012 案件量多,查緝盜伐量卻很低;2015 森林法修法後,刑責加重。(圖/張子午)
山老鼠是怎樣的人?
泰雅族於同一部落中,各家族為了生存,彼此之間仍有競合,司馬庫斯也不例外。若干年前司馬庫斯開始轉型成共營制度時,原本在竹東發展的某一家族欲回歸部落,卻錯失最佳時機,無法等價共享部落共營的益處,導致部落內部有不一致的發展脈絡,回歸的家族於是為了生活,加上離鄉生活染上漢人酗酒毒癮的陋習而開始盜伐,在2012年發生南山神木盜伐案(註 1),隨後2012至2020年陸陸續續又有盜伐木的產生。
這些盜木者沒有以暴利換得奢華,他們反而都是虔誠的教徒、顧家的父親與為後輩著想的長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平凡甚至困苦的生活,盜伐之前也有複雜的抉擇。
無獨有偶,2020年,宜蘭地檢署破獲的大型盜伐案件(註2),在禁伐政策實行、外來模組化家具壓迫本土加劇產業以及陸客來台後檜木需求大增的推力與拉力下乘著盜伐潮進行盜伐。然而,盜伐集團的首領同時是個照顧北藝大學生、熱愛木材的木雕工廠老闆兼師傅,在關渡附近有著不慎整齊的工作室,生活環境也不像是擁有暴利後的豪華。
隨著勞動力短缺的現象漸增,外籍移工成為山區裡熟悉的新族群,貧窮加上台塑集團在越南中部造成環境污染導致的失業潮,讓越南中部的廣平省、何靜省與乂安省成為台灣外籍移工的主要來源,也讓移工在山上失聯也漸漸頻繁,他們成為盜伐者的比例日漸增高,甚至從盜伐勞工轉為統領,比原住民更不要命,甚至武器還比獵槍先進,除了盜伐之外甚至引發安全問題。然而原住民也深感無奈,他們知道,一旦沒有移工,山上的產業便難以運作。
由於檯面下市場上有小群體收藏貴重木相關產品、藝術品,盜木者有了下游的管道,他們喜歡香氣濃郁近似檀香的扁柏,又不易腐朽,一躍最貴的盜伐樹種;又或者具有抗癌效果的牛樟,其樹瘤或牛樟芝也有很高的價格。
山老鼠之外的人:巡山員、林務局、中盤商與里山賽夏合作社
巡山員除了巡護盜伐外,還需協助救火隊、山難救助、甚至要因居民侵佔國有地而與民代角力。巡山員除了巡護盜伐外,還需協助救火隊、山難救助、甚至要因居民侵佔國有地而與民代角力。在典範轉移(註3)之後,面對新住民的強勁武器,巡山員只有辣椒水可以應對,面對不怕死的新住民(大不了被遣返),並且他們口風緊,就算抓到也難以追查盜伐鏈始末。
林務局雖有保管贓木,然而幾乎只進不出,貯藏空間以然見底,甚至會被盜走。重啟一級貴重目標售,又有可能淪為合法木材掩護非法贓木的途徑。
但對於木材標售而言,中盤商早已精通法律漏洞,不僅知道釘鐵釘的木材會被認為是合法認證的木材,甚至熟稔標售期程與林管處,可控制市場價格與數量,加上買家不在意木材來源,讓林務局關注了10年,看到中盤商開台直播也仍無力可施(也會做公益)。雖有落日條款的殺手鐧,施行上也仍再需多方考量。
位於苗栗南庄賽夏族合作社,成立前雖距老街10分鐘車程,卻沒因此獲益,部落居民多從事勞工階級。周遭森林常見的牛樟對他們而言如萬精油般是家常用藥,甚至作為柴燒。在漢人挖掘牛樟樹瘤與牛樟芝的經濟價值後,成了過度利用的開端,只要販售50公斤的木材就能20000元。
合作社成立後,生活型態有所轉變,在理事長根誌優的帶領下嘗試林下經濟,並且開始合法砍伐台灣杉,不需再被判刑,甚至自己組織巡守隊,守護部落相信的「守護土地的樹」。
QA 提問:
Q:為何想做到伐專題?
A:報導者是議題導向的獨立媒體,想把檯面上的公眾議題深挖進去內部的結構。加上盜伐事件在新聞上常常出現,論述卻都很相似, 因此很好奇背後更龐大的結構,因而開始製作專題。
Q:為何今年又多了三篇?
A:去年在撰寫時已經感到議題龐大,希望可以回到產業源頭,回溯現地狀況與困境,挖掘潛在且更好的可行方式。而外籍移工專欄則因為採訪困難,資料收集上需要更多心力與時間。
Q:漢人在盜伐鏈裡的輪廓?
A: 漢人部分通常都有毒品前科。誘因部分,經濟特性上為隨砍隨發薪的快錢模式,工作條件上僅需體能強健(安非他命有始中樞神經興奮地作用,剛好符合需求)。並且由於盜伐鏈網絡系統明確,勞動管道容易附著,因而常常會有慣犯。不過相較於槍枝與毒品,盜伐木在產業上並不是主要業務。
A: 歷史判決書中,1157人中 95%被告為台灣人,原住民只佔10%,論人數主要仍是漢人,但論比例上則仍是原住民居多。
Q:國家再盜伐鏈的角色是什麼?講者對於「以法打擊盜伐行為迫使他們的生活進行轉型」解法在公平性上的觀點是什麼?
A: 台灣社會的生活重心都在非森林的地區上,其他已開發國家在同一時間卻會將林業發展納入社會運作體系中。台灣目前的木材皆由外國進口,如何處理台灣林業斷層,開啟新格局是個重要的議題,也對於促進永續生活是有幫助的。
A: 森林的想像除了林業在器物上的產出,也會影響社會的互動結構, 促進台灣林業的進展或許可以促進盜伐木的下降,也可能讓山區居民的經濟不會受到太多壓迫。而在民眾對於伐木的反對議事上,或許也可以試著調整到光譜上更中立的位置。 砍伐規劃上,則可以依據吸碳需求與伐木週期上選擇適合的林地。
Q:破案率高嗎(是不是每次看到盜伐木都可以被抓到)?
A:根據新竹林管處回覆,每抓2件,可能背後有10件抓不到。中盤定罪率不高,比較常抓到的是車手。至於現行犯逮捕上,盜伐案件上有太多相關平行單位,難以合作。實務上,當地派出所反而可以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若保七能與之有順暢的合作,會有更好的效率。目前有在推動檢警林移的聯繫平台。
Q:聽到這些不同立場的人物,道德上會不會有所遲疑?
A: 對現象抱持相對主義,但無論如何,都希望藉由報導來傳達不同的聲音。
A: 知道自己無法完全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但希望可以呈現出每一個選擇的複雜性(明知犯法,為何還做),以期啟發其他人。去理解它們,但要隨時抽離。
Q:砍活樹的多嗎?還是砍殘材?
A: 2021年統計,砍殘材佔比61%,效益比較高,但伐木時期剩下的樹頭已剩不多,近年慢慢往高處的原始林尋找,尤其南投信義鄉比較活躍。
註1:南山神木案 相關報導 〈一個原住民家庭的生命故事:盜伐之路,能否停止循環?〉
註2:宜蘭地檢署大型盜伐案 相關報導〈從牛樟木到肖楠、扁柏,揭開國產珍貴木材的神祕地下市場〉
註3:盜伐典範轉移 相關報導 〈藏在部落邊緣的工寮──越南移工盜伐產業鏈,對檢警和原民生態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