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側記】7/15擺脫行人地獄,打造永續健康的交通環境

You are here

文/TCAN 研究小組成員 利祐任
2023 年 07 月 15 日

You are here

前言

2050淨零轉型已是全球共識,國際上人行道與腳踏車專用道做為交通排碳轉型核心策略;台灣陷入甚麼困境?

2050淨零路淨規劃 階段里程碑。(圖/地球公民基金會)

不論是美國運輸與發展政策研究所(ITDP)多個報告,例如:自行車專用道保護氣候、緊湊型城市場景-電氣化;還是OECD -「以設計打造零碳系統的交通策略」等。 多個國際研究都指出,人行道、自行車專用道建置,除了讓城市更友善、使用者更健康,跟車道相比還能有效削減排碳量,良好的步行環境是交通減碳的基礎更是核心策略。 但台灣的淨零轉型路徑規劃裡,只關注運具電動化比例,而且運具電動化的基礎設施;充電樁也無與人行道、腳踏車道建置一起被統籌。 在臺灣2050淨零排碳路徑及策略規劃十二項關鍵戰略計畫之(七) 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十)淨零綠生活;其中,短期階段(2023 年~2030 年)中長期階段(2031 年~2050 年)都看不到任何對於人行道、腳踏車專用道的推動方針。

對比國際,台灣的交通環境很糟嗎?

回顧近年報導,已經有五國官方、媒體提醒至台灣旅遊有的交通問題;美國國務院:「在穿越馬路的時候要謹慎,因為許多駕駛不尊重行人路權」、「許多駕駛會闖紅燈,尤其是在剛變換燈號時」、「計程車和公車可能會無視其他車輛,就急切到路邊」。

英國和澳洲分別提到:「即使走在斑馬線上仍要小心穿越,因為一堆車都不會停下來」、「千萬別指望駕駛會因為行人停下,在過馬路前應先觀察一下周遭車輛」;加拿大政府則稱「機車騎士常常不遵守交通法規,他們相當危險」。

2022/12 國際媒體CNN報導台灣是行人地獄。

台北的步行+自行車比例僅佔20%。(圖/地球公民基金會)

道路幾何設計人車兼顧;高雄十全路為例

高雄市政府交通工程科技士莊哲維認為,要改善台灣的行人道路環境,應重新調整車道配置;道路瘦身,車道3公尺就足夠了,小客車頂多2 公尺、公車2.5公尺,再維持基本轉向設計,多餘的空間可以做成停車帶可以用路邊停車保護外側路人,其他就可以拿來做人行設施。

道路幾何設計──人車兼顧。(圖/莊哲維 簡報)

莊哲維表示:大家都希望有人行道,現實面是很困難。在台灣要解決交通問題要先解決停車,再來工程經費很龐大、工程上很難執行;例如多年的地下管線配置混亂,會很容易挖到管線且不知主管單位、就算順利開工也有人行道排水問題要克服、商家陳情抗議、交通管制縮減道路遭抗議等等。但還是有方法可以做,就是標線行人行道,這是一個好的過渡方法,當務之急是用標線把合理的空間配置設計出來。

實體人行道工程推動緩不濟急,標線行人行道是解方。(圖/地球公民基金會)

步行,行不行?

貳本規劃設計顧問公司主持人徐佳鴻在開場時詢問大家:你步行的街道有空間嗎?安全嗎?舒服嗎?能遮陽避雨嗎?迷人嗎?能交流互動嗎?

往人本交通方向發展,現今都市規劃設計要改善的問題,分成下列幾個方向:

  • 行人可用空間少:缺乏人行空間、車道過寬
  • 道路空間界定不清楚:巷弄內人雜、壅擠、疏離的街道空間
  • 人行空間不連貫:人行系統與都市流通斷裂、不易連續
  • 交流停等空間不足:車輛占據巷弄空間,破壞逛街零售環境

台灣的人行空間不連貫:人行系統與都市流通斷裂、不易連續。(圖/徐佳鴻 簡報)

要改善空間的問題,有六大規劃操作策略:

  • <縮減低效率停車/車道空間,擴大人本空間
  • 建構流動機能,消彌流斷點
  • 城市空間營造, 增加體驗環境
  • 夜間照明設計, 滿足使用需求
  • 運用降溫手法,提升選逛、活動舒適度
  • 都市設計與停車管理配套

綠廊與地下街運用不同高程的互動創造有趣的遊逛迴圈。(圖/徐佳鴻 簡報)

QA 時間

1.為什麼標線行人行道要用綠色的?
莊技士
:法規沒有明確規範,也不知道為什麼。

2.我國交通工程技師為我國明定32科專科技師之一,長期以來法規未明確或規定相關法規要求交通技師參與簽署,相關圖說大部分由土木技師簽屬,導致交通安全與配置不合理問題。
莊技士:交通技師應該要有道路幾何設計觀念…很多道路設計都是沿用再沿用,並沒有更新,這也是台灣道路狀況會顛成現在這個樣子的一大問題。

徐主持人:有一個案子在嘉義市裡面,設計圖從1943年就畫出來的圖….更神奇的是這個計劃被沿用了80年,我們的很多的法令都沒有改變…

 

該如何想像永續健康的交通環境?以人本的角度出發,從不健康到健康的交通系統

OECD在2021 Transport Strategies for Net-Zero Systems by Design報告中指出,不健康的運輸系統關注高交通量(流動性);能運輸多少人、車,而且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例如高碳排、空氣污染、道路安全和疾病(例如由空氣污染和缺乏活動所引起的疾病)。長距離和有限的出行選擇也會導致交通不便和不平等(例如輪椅族群、學生)。

Transport Strategies for Net-Zero Systems by Design  圖/OECD

健康或可持續性的交通和城市系統關注所有族群的可達性,讓道路使用者在大部分出行中選擇步行、騎自行車或使用“微型”交通工具,公車、自有車的選擇為輔(右圖金字塔底部)。在道路設計上,讓短距離移動大量使用步行、腳踏車(主動運輸),遠距離移動選擇空間密集的運輸,例如公車、MRT、飛機。這樣的設計將會降低流動性和碳排放量、空汙,同時帶來更健康、安全的生活方式、更高的生活質量和更公平的環境。

以道路空間配置的歷史發展來反思現今的道路設計

“一百年前,如果你是一個行人,過馬路很簡單:你步行穿過它。今天,如果該地區有交通設置且您想遵守法律,則需要找到人行道。如果有交通燈號,你需要等待它變成綠色……對於現在大多數人來說,這似乎是道路基本性質的一部分。但實際上這是 20 年代由汽車集團和汽車製造商領導的一場激進的、被遺忘的運動結果,該運動重新定義了誰擁有城市街道。” (Stromberg, 2015)

Transport Strategies for Net-Zero Systems by Design  Author  圖/ OECD
Source: Adapted by Daniel Ernesto Moser based on Colville-Andersen (2018)

分類: 
For a better experience using this site, please upgrade to a modern web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