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成長優先,核能問題不會變不見:別讓GDP成長的外部成本,轉嫁給公民社會

You are here

文/地球公民基金會議題部專員 鄭泰鈞
2024 年 06 月 04 日

You are here

20240604-001.jpg
核三廠。(維基百科,作者 Julin)

根據經濟部〈111年度全國電力供需報告〉指出,2023年至2029年,估計用電成長率約為2.03%,然而,近期因AI發展需求遽增,經濟部次長林全能於5月29日表示:「評估未來五至十年用電需求,平均年用電成長為2.7%,若納入AI發展需求,平均每年成長將上修至3%。」

因此,國民黨立委葛如鈞質詢經濟部會以「經濟發展為優先?還是非核家園優先」時,林全能便回答:「追求經濟發展優先」。當前的台灣,雖有沛然莫之能禦的經濟成長速度,卻猶如停留在20世紀,維持產業內部成本外部化的思維,即使面對21世紀全球氣候緊急狀態、台灣淨零排放路徑公布後,仍致力於掩蓋台灣GDP成長的外部成本,轉嫁給公民社會。

經濟要發展,淨零排放卻也是全球和全台共識,以下三點,將是持「經濟成長靠核能」論者無法規避的巨大課題:

1. 經濟成長、2050淨零排放,靠「新建」核能電廠,可能嗎?

根據國發會和工研院的淨零路徑研究,電力供需系統中,目前並未評估核能作為電力供給的來源,而是以再生能源、地熱、氫能和天然氣配合碳捕獲、利用與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sation and Storage, CCUS)作為主力。然而,有論者表示,核能發電過程,低排碳且供電相對穩定,應納入能源選項。

惟根據統計,全台光是科學園區的既有用電量就達540億度,尚未盤入半導體與AI擴張需求等,若完全由核電供給,至少需要再興建3~4座與核三(1.9GW,年發電量約160億度)同等規模的核能電廠,方能饜足,更遑論若需滿足全台工業1500億度電力需求,更需增添9~10座。在現階段幾乎沒有任何縣市願意新建核電廠的現況下,要靠新建核電廠就滿足高科技產業用電需求,可以說是天方夜譚。

讓我們將鏡頭轉向歐洲新型核電的最新近況,美國能源經濟與金融分析研究所(Institute for Energy Economics and Financial Analysis, IEEFA)發表《法國的核電建設計畫不得危及再生能源的成長》(France’s nuclear buildout plan must not jeopardise renewables growth)報告就指出:「由於設備安全、新核電廠建設時間長、新核電廠成本高昂及核廢料處置等因素。到了2050年積極來看核電最多僅佔法國電力供應40%,但現實而言頂多 30%。」

而另一份《歐洲壓水式反應器(EPR):下一代設計面臨舊問題》(European Pressurized Reactors (EPRs): Next-generation design suffers from old problems)報告則指出:「法國電力公司 EDF 設計的五座歐洲壓水式反應器 (EPR) 都遭遇了意料之外的問題,導致成本高昂的工期延誤和價格飛漲。」

以台灣的現況,無論是重啟核四或新建核電廠,核電最新工程技術,恐怕依然趕不上淨零期程和產業用電需求。

2. 經濟成長、2050淨零排放,靠「延役」核能電廠,可能嗎?

如果新建不能,那延役能嗎?然而,若需達成2050淨零,須考量的有兩個機會成本:(1)花費在核能延役的金錢成本,(2)花費在核能延役的時間成本,這是因為2050淨零必須考量國家分別投入在能源轉型的資源及效率,若資源投放的能源配置失準,趕不及淨零時程,經濟成長將與國家淨零政策自相矛盾,如此,核能恐怕只是企業和政府面對淨零趨勢所提出的緩兵之計。

  1. 金錢成本

依據媒體報導,核三若要延役20年,台電評估需再花費200億進行機組更新(含50億元為福島核災後安全升級費用)、以及福島後核安加強措施。另外,延役所增加的核廢料及乾貯設施,也將使後端處理費用增加380億,總計延役20年將需要580億元。

而依照「核安會列管運轉中核能電廠有關福島後管制案清單」(參閱附件一)顯示,台電尚未完成「核能設施地震危害重新評估」(Senior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Committee, SSHAC)專案計畫,重新評估地震危害對核能電廠之影響,故尚無法分析結構、系統與組件的強化需求。由此可知,延役機組更新的估計,將比台電原預估之200億更為龐鉅。

以日本為例,前年日本美濱核電廠光是3號機延役,就花了450億新台幣;另外高濱核電廠1、2號機延役,也需花費622億新台幣進行安全強化工程,每百萬瓩(MW)所需成本平均為4,300萬台幣左右。以此估算,核三延役的機組更新成本將達820億元以上。

倘若我們以1100億元的延役成本作為概算(820億元機組更新成本+後端處理費用增加380億),則投資在以下能源基礎建設,在邁向淨零排放之路時,將可獲得更大的效益:

  • 節能

行政院於2017年7月核定之新節電運動方案中,預估將於四年內投入160億元的預算,達到2020年時累計節電量44.69億度以及抑制尖峰負載達83.32萬瓩。若依此政策成效推估估算,將核三延役投資轉移至節能時,可使2025年累計節電量達到200億度(核三年發電量的1.4倍以上)。

  • 智慧電網

目前行政院提出的「智慧電網總體規劃方案」  總預算為1,399億元,其中花958億元於低壓智慧電表基礎建設(Advanced Metering Infrastructure, AMI),以2030年達到600萬具智慧電表為目標。效益為2030年累積之節電量可達 410 億度,減少台電尖峰機組虧損以及電費支出合計新臺幣 1,435 億元。

  • 儲能技術

儲能技術為邁向高比例再生能源電力系統不可或缺的技術,但國內並未有大規模的儲能技術投資。相較之下,法國國家電力公司(EDF)於今年三月宣布將於2035年前,投資80億歐元(相當於新台幣3,000億元)於儲能技術發展,增加10GW的儲能裝置容量。若以此效益推估,將延役所需的1100億元轉投資於儲能技術發展時,可創造約達3.6GW的儲能裝置容量。

  1. 時間成本

距離2050淨零排放,僅餘25年,每一年都在和全球暖化的危機搶時間,也因此每一項關鍵的能源政策,也將牽動未來是否能順利淨零轉型的目標。而核能電廠由於牽涉高度的安全性問題,無論是啟用、維護乃至除役,都必須經過重重的程序檢核,如是所耗費的時間,將不可避免的排擠其他能源選項和基礎設施的資源投入。

若需延役,尚不論在野黨修改《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等立法時程,依據《環境影響評估法》規定,核電廠興建或除役皆須進行環評。因此,核三如要延役,考量核安與周遭環境條件大幅度異動,應做環評,估計至少1年。此外,核電廠如要延役,為確保核安,整體審查和更新歷程必須花費一定時間,包括多項地震風險調查、核安評估審查、老化機組強化改善等,且必須取得地方政府許可,估計至少2年。

另方面,近期國會改革所發生的爭議,不外乎就是「欠缺討論」造成社會動盪不安,因此核電廠延役,若評估合理的社會溝通時間,包含地方的培力工作坊、公聽會、全國公聽會、電視或公開辯論會乃至後續具有法理效力的聽證會,估計至少約亦需2年。因此,合計共至少須3~5年的時間,政府方能真正實施延役計畫。

屆時,已近2030年,台灣卻已為了核能延役,至少耗費了1100億元和5年的人物力投入,才換得核三廠約160億度的電力供給,若以用電成長3%計算,2030年已達3,400億度,僅占全台約4.7%,對整體電力供應微乎其微,對比「節能」、「智慧電網」和「儲能設施」等基礎能源建設,恐怕造成未來再生能源發展的遲緩,大幅拖延了淨零碳排的期程。

截圖 2024-06-04 下午3.56.23.png
表一:延役核電廠、經濟用電需求和淨零排放路徑成本效益表/鄭泰鈞製表

3. 經濟成長優先,核能成本轉嫁公民社會?

根據聯合國揭櫫之「共同且有差別的責任」(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ies, CBDR)(請參閱附件二) 原則,不難發現,台灣整體社會總將「發電」視為政府和台電一方的責任,而忽略使用電力的消費者,應須承擔電力成本,在今日電價尚未完全反映實際成本之際,目前的能源方案,往往是透過轉嫁發電成本,挪移其他社會資源,來滿足經濟成長的需求。

而如上描述,電力成本除了金錢成本之外,也包含時間成本,邁向2050淨零,核能不僅低效率的選項,更是拖垮台灣經濟永續的絆腳石。

尤其,若將金錢與時間轉換為具體的社會資源,則可以發現,無論是新建或是延役核能電廠,所謂的「核後端處理」,就需要正視低階與高階核廢料最終處置措施的問題,其中除了必然的預算撥列,也包含複雜艱難的選址和社會溝通程序。全體人民的納稅錢和關注心力,就這樣浪擲在高耗能產業對核能念念不忘依依不捨的貪欲當中,導致「每當經濟提出電力需求,就呼籲興建延役核能,而無法處理的核廢料卻轉嫁給公民社會」的輪迴。

20240604-002.jpg
圖一:「經濟成長靠核電」衝突輪迴圖/鄭泰鈞繪圖

台灣需要更高速的經濟發展,產業界卻不停需索核能此等高度資金和社會成本的發電方式,若非不理性,便是期待透過核能發電,試圖推卸自身未來需要購置再生能源,甚至自行負擔能源成本的責任。

我們面對的仍然是傳統經濟思維下,企業所使用的自然資源、能源、人力資源,彷彿都可以自外於民主社會的檢視和管理。在邁向低碳轉型的經濟前景時,減碳僅是一項關鍵指標,而必須時時呼應淨零轉型背後的實質原理,即:經濟發展的資源來自於社會和自然資源,發展者必須負擔自身的責任,而不應轉嫁給並未享有企業實質效益的公民社會。
 


本文為2024年06月04日獨立評論@天下投書:鄭泰鈞/經濟成長優先,核能問題不會不見:別將GDP成長的外部成本轉嫁給公民社會!

議題分類: 
For a better experience using this site, please upgrade to a modern web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