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樹節,山上不種樹(自然復育PK人工造林)
您在這裡
您在這裡
3月12日是一年一度的植樹節,當全台各地皆以植林種樹作為活動宣傳之際,地球公民基金會、台灣生態學會、台南市社區大學研究發展學會等環保團體公布兩處檳榔園廢耕後天然復育的調查案例,強調臺灣擁有旺盛的自然生命力,根本不需在山上進行人工植林。
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呂翊齊說明:『每年植樹節政府只會花大錢舉辦各種流於形式的活動,鼓勵國人種樹減碳,然而卻不斷地被民間團體踢爆砍大樹改種小樹苗、引進外來種、人工栽植成效不彰等種種問題。我們並非反對種樹,但錯誤的人工植林政策不僅無益於環境,更可能是土石災害的幫兇。』
土地公比人還會種樹
山林書院陳玉峯教授曾經做過實驗,計算出台灣低海拔各植被型的表土平均每平方公尺隨時存有1萬粒可發芽的次生草本、灌木或喬木種子。以常見的次生喬木山黃麻為例,經過計算年產種子可超過50萬粒,天然生長速度9年可達20米高,胸周直徑可達54公分。顯示台灣次生植物種源並無太大問題,而且生長效率絕對優於人為栽植,這就是『土地公比人還會種樹』之意涵。
第一個自然復育的案例位在嘉義縣中埔鄉深坑村鹿角埤生態園區(右圖),面積達8公頃,栽植檳榔超過四十年之久。二十年多前,地主曹榮旭先生有感於社會風氣的轉變,不想愧對自己的良心,也希望留給後代子孫能在好的環境下成長,於是決定將祖傳檳榔園棄耕還林,任由自然更新演替。
曹榮旭說:『原本這只是自己試驗性的想法,沒想到短短數年間就有次生喬木的小苗開始長出,約莫不到十年蓊鬱的次生林便取代了原本光禿單調的檳榔園風貌。自然修補土地的速度真是驚人!』最初曹榮旭也曾被周遭鄰居取笑太過天真,但等環境變好之後,這裡不但變成社區營造的重點,也開始有人學習他買下土地進行自然復育。『未來我希望這裡能成為自然教育的基地,讓台灣人體會土地自我療癒的強韌力量。』他感性的說。
靜宜大學生態人文系楊國禎教授(台灣生態學會理事長)進一步解釋:『天然森林的演替機制主要藉由風與動物幫助種子傳播,一開始快速佔據的是草本植物,隨後嗜光、成長快速的次生樹木首先成林,等待壽命較長的耐蔭植物小苗成長取代原先的次生林之後,就會形成穩定的森林社會。這片二十年生的天然次生林,樹冠層以白匏子、香楠、江某為主,平均高度達到15至20米,林下灌木、地被植物種類繁多,這證明了只要給自然時間,森林就會自己回來。』
錯誤人工造林政策毀壞大自然運作
第二個案例位在中埔東興村,以盛產凍仔腳檳榔聞名,戴姓地主於兩年前買下這片16公頃的檳榔園時,這裡已經因為長期使用除草劑而呈現土壤裸露淺薄的情況。兩年內他種植了不少本土種的植物,卻發現生長情況遠遠比不上自然萌發的速度,像是山麻黃、香楠等都已超過兩米以上的高度。兩年不及的時間原先裸露的地表已被天然植物全面覆蓋(右圖),連下游聚落都明顯的感受到地下水變的豐沛許多。
對照復育基地旁邊,正好有一片2公頃的檳榔園被全面伐除,種上小苗領取造林補助。呂翊齊表示:『林務局的獎勵造林政策規定地表植物必須全面砍除,種上規定的樹種,再以存活率作為領取門檻,導致地主往往需要噴除草劑以維持小苗存活,反而更造成水土保持的隱憂,這裡就是活生生的例證。』
根據國際公約京都議定書(註 )規範造林的基本條件之一是:『必須證明造林地50年內為無林狀態,並且缺乏種源庫阻礙自然林新生,才可進行造林。』同時根據國內的研究顯示(註 ),此處近郊的廢耕檳榔園2個月內每平方公尺可發芽7000餘顆草本及15顆以上的次生喬木種苗,像這樣的地方其實根本不需造林,人為力量只是重複毀壞大自然運作而已。
台南市社區大學研究發展學會理事長黃煥彰則強調:『天然林就像是一棟大型公寓,每個樓層住著不同的植物,相互依存與競爭,這是生物多樣性的基礎,而複雜的各不同樓層又能提供其他動物、昆蟲等生物的相互利用,舉凡植物授粉或播種亦都息息相關。當暴雨從天而降,層次完整而結構分明的天然林能抵擋地表被直接沖刷,這是百萬年演化賜予脆弱多山島嶼的最佳保護屏障,沒有任何一種人工植被能夠取代。』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疾呼政府應該釐清造林目的,依據自然條件區分經濟林和保育林,人工造林只能限於經濟林地,而讓該保育的地方自然演替成林,如此才是真正符合國土保安的治本之道。也呼籲有意進行造林的民間人士,在造林前審慎考慮介入的方式,認識森林演替的法則,正視自然復育的能力。
民間對造林政策之整體建言
依據森林法第5條:「林業之管理經營,應以國土保安長遠利益為主要目標。」林務局的造林活動之所以長期被環保團體批判,主要是因為一直以來官方的造林作為,不論是「林相變更(1965-1977)」、「林相改良(1983-1989)」、「全民造林(1996-2004)」以及最新的「獎勵輔導造林辦法(2008-至今)」,都不是為了「國土保安、生態保育」,而是「經濟營林」;換言之,是為了重複「開山,砍大樹賣錢,種樹苗領補助;開山,砍大樹賣錢,種樹苗領補助…(砍大樹、種小樹)」的循環。
加上政府並未做好全面而周延的林地分級工作,申請獎勵造林補助的重點區域均落在公私有林和原住民保留地,但是林務局只完成了150餘萬國有林班地的範圍,對於剩下60餘萬公頃的公私有林和原住民保留地至今仍然付之闕如。此舉等同將這些廣大淺山地區皆視為經濟林地使用,導致砍大樹、種小樹的情形不斷上演,影響國土保安甚鉅。
我們呼籲政府:
- 重新檢討國有林區林地分級,並完成公私有林與原住民保留地林地分級。
- 釐清造林目的,人工造林限於經濟林,保育林應任其自然演替。
- 合理調整國家預算分配,推動禁伐補償措施,讓森林休養生息。
- 政府組織改造應按照原先規劃,統合山、林、水、土等業務,將林務局與林試所完整的整併入環境資源部。
新聞小字典
- 天然林:泛指未經人為之力,經由天然更新而形成的森林。包含完全未經人為干擾,林相結構趨於穩定的原始林 ; 以及被破壞或造林失敗之後,重新生長演替的次生林。
- 人造林:由人工栽植或人工播種而形成之森林。
資料來源(1):
「京都議定書」制定的「清潔發展機制」所規範的「造林與再造林方法學」,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網站 http://cdm.unfccc.int/EB/026/eb26_repan18.pdf
資料來源(2):
『低海拔廢耕檳榔坡地之研究-以嘉義縣中埔鄉三疊村為例』,南華大學蔡泳銓,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