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紀錄】南方獨特的氣味-透南風
您在這裡
您在這裡
主講人:余嘉榮、姜玫如、廖于瑋/透南風工作室共同創辦人
紀錄:屏東大學社發系/陳萬水(地球公民基金會實習生)
是否還能回憶得起,上個南風吹拂的日子,溫暖濕潤的空氣捎來春天的呢喃,生活在南方的農人們依循著舊曆的節氣質樸的生活著,在今天的演講中「透南風」工作室的三位創辦人,用細膩生動的文字引領大家再次與南風相會,一同感受這份南方特有的溫情。
一股南方的風潮——透南風,緣起
2011年創立的透南風工作室,源自於一念想要保留南方特色文化的想法,2010年的縣市合併使得台南縣原有的鄉、村被區、里所取代,起初在原台南縣從事社區營造相關工作的姜玫如、廖于瑋以及余嘉榮三人,幾經思量後決定藉著攝影融合文字,將動人的南方景象留存下來,並試圖讓更多人聽見這來自南方的聲音。
巧合的是,透南風雜誌第一期出刊時正好遇上了南風吹拂的時節,使得人們對透南風有了更深刻的印象,作者們希望透過文字書寫以及影像設計,帶領讀者踏上一場獨特的紙上南方旅行。
你知道嗎?在那個沒有石化產業的年代,人們依靠的是藺草編織而成的提袋及各種日常用品,縱使藺草編織產業沒落,仍有個村落悄悄地留下這項技藝。
你知道嗎?龍眼不單作為一般水果食用,也可製成龍眼乾,季節到了的時候還能夠採收龍眼花蜜。
在《深焙》雜誌裡,姜玫如化身為一位年幼的女孩,用童稚純真口吻,讓人們重新認識龍眼這項作物,以及其背後蘊藏的深刻文化故事。
為了讓讀者更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透南風雜誌工作團隊每期都會準備與雜誌內容相關的贈品,使得讀著不僅看得到更摸得著本該是抽象型態的文化。
尋一種健康在地的美味——《旬味》
近年多次的食安風暴使得社會大眾對飲食議題的關注提升,高雄市政府農業局邀請透南風工作室共同製作,宣傳高雄在地綠色友善餐廳的刊物——《旬味》,固定每月發行的《旬味》會搭配當時的節氣作為主題,書寫當季的作物,以及使用這些友善食材製作料理的餐廳,農民不僅提供我們安全的食物,當他們採用生態農法時更進一步的保護了我們的環境;比起透南風雜誌,《旬味》更加貼近人們的生活,並且使人再度思考人和土地及人和作物的關係,這也是透南風工作團隊一直以來想做的事。
藉者《旬味》將農人的故事傳遞出去,希望能透過《旬味》串起消費者與生產者的情感關係,一但有了感情人們自然會投注關心,並且對這個友善環境的消費系統產生支持的力量,廖于瑋分別說明從發刊的3月到7月的《旬味》各期節氣與作物還有農人故事,除了故事之外,刊物內有個「田野學堂」的部分提供了大眾各項作物的相關知識,如:分辨真假蜂蜜的方法、鼓聲鳳梨與肉聲鳳梨、手採梅與竿採梅的不同等等......
在品嚐美味料理的同時,跟著《旬味》一起踏上佳餚的尋根之旅。
從參與中思考,在陪伴中創新
921大地震時政府提出原地重建的政策,讓災民可以就地重建,但在88風災後卻是採行「永久屋」作法,使得許多未受災但居住在被列為危險地區的居民被迫搬離原來熟悉的家園,失去原有的生活文化使得這些遷居的居民無所適從,不少人染上惡習甚至自殺,但也有人因此重新追尋自己先祖的文化,並從舊有的文物投入新的想法,發掘新的生機。
余嘉榮向大家介紹《堅持》這本與地球公民共同敘寫的書,書中內容以人物為主軸串連起整個反五輕運動始末,並用隔頁插圖表現出輕油裂解廠設廠前後的情況,以及對後勁土地未來的展望。
某種程度上,透南風團隊和地球公民基金會在做一樣的事情-對我們居住的環境都有更好的想像,並用行動努力實踐!差別只在於雙方採用不同的角度分頭進行!
余嘉榮(上排左一)、廖于瑋(上排左二)、姜玫如(上排左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