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民進黨環境成績單
您在這裡
您在這裡
拍攝地點鎮西堡(良寬攝)
2018九合一選前,有媒體問我,如何評價民進黨上台之後的環境表現。
我說,沒辦法給一個簡單的答案,因為環境領域多元,個案差異極大;而且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層級不同,就責任政治的角度,需要一個個盤點,才可以得到公允的答案。老實說,這應該是學術界或綜合性的智庫和監督組織,花時間去蒐集資料(包括環保團體的評論),進行討論或辯論才有可能。
後來,我想一個辦法,就地球公民基金會所關注的業務範疇,在中央執政的層面,畫了這張成績單。由於分數的表現法相對主觀,因此我以正、負面並列,沒有計算總分的方式呈現,就請大家參考。
(李根政繪製)
先說結論:要討論民進黨的環境成績單,還是要把2008-2016國民黨馬英九總統執政拿來比較,就地球公民所關注的環境議題上,國民黨幾乎都是站在對立面,八年執政帶給台灣的是停滯和倒退。相較而言,民進黨蔡英文總統執政下,在能源、空污、森林議題上有所前進,但在國土計畫、違章工廠與礦業改革上,則是失分大於加分。
這張圖的「實線」代表已經確定,「虛線」尚在進行中,不確定其結果。
能源、森林該給肯定
民進黨二次執政最值得肯定的是能源政策,確定2025年要邁向非核減煤(從47%降到30%)、再生能源達到20%的目標,可以說是台灣環境政策上,很大的前進和突破。三年多來,太陽光電在尖峰最高的發電量已超過核二或核三廠的兩個機組。
相較而言,馬政府時期強推大林燃煤電廠、彰工燃煤電廠,把再生能源當丑角、擁抱核四等作為,都讓台灣的能源轉型大幅落後先進國家。
但是,蔡政府在能源轉型和減碳的規劃,尚缺2025-2050的具體路徑和目標。行政院長賴清德在深澳電廠的頑固保守,天然氣第三接收站和藻礁保育上大失分。2018擁核公投期間,民進黨選擇冷處理擺爛不作為,讓環保團體抗衡擁核幫和國民黨的選戰大軍,最後落得難看的公投結果,也是嚴重的誤判。而地面型太陽光電在區位的選擇上,至今尚未建立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則需要立即改進。
民進黨在能源這題有加分也有減分,但是從大的方向和格局來看是該給予肯定。
台灣百年來的林業和森林政策,長期停留在大伐木時代的思維和作法,2008年馬英九總統執政期間,官僚體系又以減碳為名,強推錯誤的造林政策,把許多森林砍伐掉再種上小樹苗,浪費公帑破壞森林水土,違反國際減碳作法,也沒有帶來經濟效益。
2016年蔡政府上台,農委會曹啟鴻主委提出了三大方向:天然林禁伐、人工林認證(如FSC)、里山倡議,開始要和國際的保育作法接軌,發展具有環境、社會、經濟的永續的人工林,某種程度來說,是為過去的爭議劃下了一個停損點,讓山林政策要邁向正常化。同時,蔡英文總統也向原住民道歉,成立了「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這其中,原住民傳統領域與國有林有絕大部分的重疊,必然要檢討山林制度,相當於啟動了一個涉及層面很廣的轉型工程。
同時,新任林務局長林華慶在保育和林業的改革作為,包括撰寫新的林業白皮書,制定新的造林和禁伐補償方案,雖然還沒有看到很具體的成效,但仍值得肯定。台灣山林面積廣大,占國土面積七成,這項變革雖僅是啟動,但有其不可抹滅的價值。
不過,需要改進的是做到一半的行政院組織改造,如何讓提升和整合森林及保育的層級和組織,增加經費,大力培力人才,同時確保各項政策執行時不重蹈覆轍。
(有關山林政策的倡議,請參考:李根政,讓台灣成為山的子民。)
空污被打的冤枉
空污政策最為尷尬,民進黨明明相較於馬政府有具體的前進,但卻被國民黨打得鼻青臉腫,甚至被擁核幫拿來恐嚇民眾支持核電。
地球公民基金會從2007年開始阻擋台電大林電廠擴增燃煤發電機組,2011年開始推動高屏空污總量管制,是全台反空污運動的開創者之一,但初期能喚起的社會共鳴不多,直至2015年才正式通過。那一年,由於中國媒體人柴靜的《穹頂之下》引起台灣媒體瘋狂轉載,全台各地反空污聯盟陸續成立,國人空污意識前所未有的高漲,加上部分團體操作總統大選的加溫,使得空污議題,尤其是電廠減煤排上政治議程的最優先位置,這應該是台灣改善空污最好的政治機會。
在空前的社會壓力下,馬政府的空污治理不能說毫無建樹,但欠缺明確的上位政策引導和統合,改善幅度緩慢,高屏空污總量管制於2015.6.30公告,民進黨上台之後繼續執行,雖受到總量管制的子法限制,初期成效有限(公告實施後三年,高屏空污減量約一萬噸),但確實有減量效果;而民進黨很重要的進步是在行政院林全院長支持、詹順貴副署長的努力下,提出很具體且跨部會的14+N空污改善計畫,但被批評太保守,加上空污法修法,各方角力不斷,老車管制的假訊息爭議出現,導致民進黨明明有所前進的空污政策,卻整個黑掉。
九合一大選前,部分環保人士想要擴大反空污的戰果,試圖運用國民黨縣市長候選人作為政治槓桿,結果導致反空污議題被國民黨收割為政治資產;另一方面,擁核幫開始利用人們對空污的恐慌,操作廢核導致空污的假訊息,也獲得極大的成功。直到今天,盧秀燕和韓國瑜仍然將反空污作為打擊民進黨的工具,這是嚴重去歷史脈絡的荒謬行為。
做為一個長期反核、反污染的運動者,對於這樣的結果深感痛心。
中南部的空污正在改善,但是距離可接受的健康標準尚有很大落差,人民有超過半年仍然飽受空污威脅。電廠減煤該持續做,但不是唯一的方案,工業減污與轉型改造是重中之重,尤其是中鋼煉焦爐的嚴重污染,台塑和中油等石化工廠排放有毒物質,都需要大力整頓,而高雄大社工業區的降編轉型更是具體指標。此外,2040全台灣電動車化的目標不應該退縮,而是依「公正轉型」原則提出配套方案。
國土計畫和違章工廠大失分
「國土計畫法」是在國民黨執政時通過,所以給了一個加分,這是六大議題,國民黨唯一的一點加分,但這是朝野立委合力通過,不完全是國民黨的功勞。
2016民進黨執政後,內政部主管的公務人員兢兢業業的依法推動,但卻被張景森政委黑箱主導了一個很虛的「全國國土計畫」,同時在關鍵的「農地總量和分配量」中央沒有明確的政策,因此,目前各縣市政府都盡可能減少保留農地,最近地球公民基金會檢視了各縣市的公告的國土計劃草案,十萬公頃的農地極可能在這波國土計畫中消失!
這不僅是嚴重的國家糧食安全、國土保育課題,更與氣候問題息息相關,根據統計,全球土地利用變遷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占24%左右。蔡政府有責任提出都會與農業縣市可公平分擔保留農地的政策,要求各縣市維護充足的農地,達成台灣糧食自給率40%的國家目標!
「農地違章工廠」的整頓本來是民進黨可以大大加分的環境議題。蔡政府上台後,提出了520之後新增建違章工廠即報即拆,雖然至今只拆了十六間,但民間團體根據稅籍資料推估,其實有發揮了嚇阻作用,2016以前,違章工廠年增6000多家違章工廠,2016之後年增約3000家,減少一半。
蔡政府僅僅是政策的宣示就發揮了減量作用,凸顯違法業者無時不在觀察執政者態度和決心,更證明處理違章工廠並非不可為。
後來,行政院提出了「工廠輔導法」修正版本,把520後即報即拆丶中高污染遷廠丶關廠入法;低污染工廠全面納管丶清查都入法,這些是正面的;但是,幾乎是全面就地合法的輔導方案,沒有落日時間,就是大失分,修法過程民間團體提出五大修正訴求,在龐大的社會壓力下,民進黨也僅勉強接受二十年落日的條款。如果民進黨想要在違章工廠這題取得正面的歷史評價,就要看能否落實520即報即拆,明訂中高污染遷廠時程,調整全面就地合法的錯誤,讓台灣的產業永續和正常化。
礦業法再三承諾卻不兌現
地球公民從六年前開始推動礦業改革,試圖健全礦業開發應進行的土地開發、環評、保安林審查與部落知情同意程序。幾年來,促成礦務局檢討無採礦實績礦場,收回57個礦業權(2019年11月30日為止共收回12個);促成農委會林務局踐行保安林經營準則,針對保安林內租地採礦案審查及現勘;促成亞泥案真相調查(預計2020年初完成)。
礦業法是一部半世紀沒修,違憲違法基本人權,沒有環境和國土把關機制的老舊礦業法,是否可以在這時候止血,端看已完全執政的民進黨。
在民間不斷行動,加上2017年齊柏林先生意外過世,升溫了政治壓力下,2017年六月蔡英文總統在頒發齊柏林褒揚令時承諾修礦業法,今年六月,在原轉會上二度承諾本屆立委修礦業法。二年多來,我們不斷爭取礦業法列為優先法案,在立法院中經過11次經濟委員會審查、4次黨團協商,總算在今年五月底送交立法院長蘇嘉全協商,然而,民進黨還是完全不作為。很遺憾,這一屆立委任期即將結束,如果12月31日蘇嘉全院長沒有召集協商,選後也沒有召集臨時會審議,礦業法就歸零,下一屆的修法程序全部都得重來。
感謝為礦業法努力的委員:高志鵬(民)、林淑芬(民)、尤美女(民)、蘇治芬(民)、周陳秀霞(親)、賴瑞隆(民)、高潞以用(時力)、邱志偉(民)、徐永明(時力)、管碧玲(民)、陳曼麗(民)委員等。在狹小的政治空間中,即使無關自己選區的利益,還是願意為礦業改革付出努力。
(徐孟平攝)
環保與選票的距離
台灣在轉型正義路尚遙,國家主權受中國持續威脅下,如何防止國民黨得到政權,支持民進黨繼續執政似乎是不得不然的選擇。然而,社運團體的存在就是要監督握有權力的執政黨,否則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也辜負了支持者期待扮演的角色,但是,在台灣特殊的國家處境下,常常需要拿捏分寸,依據歷史脈絡、客觀的事實,批判和監督民進黨,以爭取更多理性選民的支持,達成運動的目標,坦白說,這是難度很高的工作。
從事環境運動二十多年來,一直鼓吹選民應更重視政黨在公共政策的實質表現,然而,要充分理解多元的公共議題,依此決定投票給政黨或候選人,個別的選民得花很多力氣,也因此,很需要公民團體提供選民客觀資訊。在民進黨二度執政倒數,大選在即的時刻,作為貼近政治運作現場的環運工作者,提供以上觀察報告和評論,拋磚引玉,期待有更多領域的團體或工作者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提高選民對公共政策的認知和判斷能力,我認為,這是台灣民主的深化很重要的事情。
然而,參選的經驗讓我深刻了解選民投票行為很複雜,公共政策的認知和判斷能力只是其中一項,選民可能會受大環境的氛圍到私人利益影響,也有對政黨和候選人主觀的喜惡,投票之前更可能盤算著選票會不會浪費,掙扎著西瓜要不要偎大邊。總之,從環境議題的表現到投票行為之間,尚有一大段的距離。
今年,身邊許多的朋友總統票早已無懸念,但都在煩惱著政黨票該投給誰?我也還沒有做出決定。但是我認為不應該投廢票,建議可以參考台灣公民陣線提出的原則,先用排除法:大黨拒投國民黨,建議投民進黨;小黨拒投台灣民眾黨,建議投給台灣基進、時代力量、綠黨等台派小黨,然後,在未來的二十幾天想一想,這一票想要改變或支持什麼?
而對於環保運動,我認為選後真正的挑戰在於:能否凝聚足夠的社會力,讓改革的項目可以持續,錯誤的有機會矯正,歸零的可以重來,承諾的不再跳票。更期待選舉期間的積極公民,在選後仍保有和選舉時同樣的熱情,共同來關心公共政策,讓公民社會成長茁壯。
(有關民進黨第一次執政時,各種環境政策的衝突矛盾,請參考李根政在2012民進黨總統黨內初選的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