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產材元年」談台灣森林的經營管理-聽眾提問與林務局回應整理紀錄
您在這裡
您在這裡
這是地球公民基金會在2022年6月25日舉辦〈從「國產材元年」談臺灣森林的經營管理〉講座時,參與者提出非常多的問題,熱切渴望多了解這個議題。
因此,我們歸納整理了參與者的5大面向的問題,由林務局整理回應參與者的提問。
感謝林務局讓國人更加了解台灣森林經營管理各面向的課題,歡迎想要進一步了解的朋友,參看這場線上論壇的重播。
----------
森林碳匯
提問1:由於永續森林經營加上國產材之收穫與持久性利用可以增加碳匯,有助達成臺灣2050淨零排放目標,也有很多效益,如今天演講講到的各種生態、經濟與社會效益,請問本局對於從現在到2060年,如何提升臺灣森林碳匯潛力之規劃,包括永續森林經營之面積、年收穫量、木材利用量、森林與木材之碳匯量。
林務局回應:
- 本局對於提升臺灣森林碳匯潛力規劃從「增加森林面積」、 「加強森林經營」、「提高國產材利用」等面向著手,具體構想包含透過推動邊際農地造林、混農林業經營及都市林營造來增加森林面積;並由加強人工林經營、更新低蓄積及劣化之森林、減少林火及病蟲害造成碳匯損失等方式加強森林經營,以增加森林碳匯。
- 至於永續經營之面積及相關收穫與碳匯量乙節,目前政策目標係規劃於2028年將木材生產量提高至20萬立方公尺、自給率達5%,2040年則以木材生產量40萬立方公尺、自給率10%為目標,希望藉人工林永續經營與循環利用、提高國內木材產能及利用,以增加森林碳匯。
------------
國產材發展
提問2:國產材除了跟林業合作社或是林業公司購買以外,是否未來有沒有規劃其他販售的通路,可較小量或是零售的通路
林務局回應:
- 為刺激國內國產木材市場的活絡並建立販售通路,本局刻評估委託民間示範經營木材交易市場(含實體及電商交易平台)的可行性,同時就所涉國有林產物處分事宜,研具法規調適之配套方案。
提問3:個人經驗,拿到本土森林的產品,並不會聯想到這是「砍伐」國產材所得到的產品服務。是否在相關產品包裝上,加上本局想發展國產材產業的理念或政策介紹?
林務局回應:
- 為了讓國產木竹材有自己的身份證,本局已建立「國產木竹材識別標章(臺灣木材標章)」,凡經產銷履歷驗證(TAP)、優良農產品林產品驗證(CAS)合格及取得臺灣林產品生產追溯條碼(QR code)標示之廠商,其產品均可使用該標章。未來將持續輔導及鼓勵國產材業者取得相關驗證或條碼,並在產品包裝上標註臺灣木材標章及相關資訊,使國人安心選購國產材商品。
提問4:臺灣目前顯然沒有太多應用於工程的國產規格材,原因是生產品質不足,還是建築工程法規不允許的問題?
林務局回應:
- 臺灣國產材品質優良,並不遜於國外進口木材;目前沒有太多應用於工程的規格材,主因是過去臺灣林木生產停滯,缺乏足夠的木材料源,且伐木、加工技術斷層等因素所致。為解決前揭問題,本局2020年啟動國產材備料場建置示範計畫,於北部(正昌製材廠)、中部(臺大實驗林)、南部(明昇製材廠)及東部(昆晉木業)建置4處規格材備料廠。截至2022年7月已有昆晉等5家廠商之規格材通過CAS林產品驗證,符合CNS國家標準,以供應市場需求。
- 本局已邀內政部建築研所究合作,以國產柳杉、杉木、臺灣杉等集成材進行試驗,據以訂定「木構造建築物設計及施工技術規範」,並於2022年5月完成「2022常用國產材-應用於公共工程參考手冊」,提供各部會編列公共工程使用國產材之參據。
提問5:參加過北、南兩場本局辦的林場參觀活動,感想是:因地形之故,臺灣的造林、伐林難以大面積機器操作。所謂國產材無法大量生產,感覺只能走「精品中的精品」路線。
林務局回應:
- 臺灣地形特殊,營林條件確實較受限制,因此確有發展符合本土需求及環境友善之林木生產作業技術體系,目前本局已評估適合於臺灣環境之林木收穫作業機械種類,並與林業試驗所及產業界合作,發展小型機械及多段式架空索集材等作業方式,以對生態環境衝擊最小、因地制宜、不破壞水土保持為原則,辦理疏伐作業。另外,107年首次引進林業機械-塔式集材機,可顯著降低集材主柱架設時間、集材機轉移次數與人力需求,並可克服作業面積受限等問題,較傳統集材作業生產量可提高3倍,集材生產費用可降低50%以上。
提問6:臺灣可開發人工林面積只有6萬公頃,遠遠不及其他溫帶或是林業為基礎國家,發展速度已遠遠不及,況且現在大多的森林都仍是生產力低下的人工林,那我們如何超越他們?
林務局回應:
- 本局推動國產材振興,係為善盡地球村一份子,減少對外特別是熱帶地區天然林進口的倚賴,而非「超越」 溫帶以林產出口為主的國家。考量木材進口徒增碳足跡及風險,爰即使面積有限,仍有努力克服困難,實現提高木材自給率的目標。
提問7:先前看公視我們的島訪談,政府似乎有意讓國產材走向精緻、小徑木為主的路線,然而這路線顯然難以增加木材自給率?不知道是否有規劃從政府單位採購開始限用一定比例的國產工程材?
林務局回應:
- 本局已邀內政部建築研所究合作,以國產柳杉、杉木、臺灣杉等集成材進行試驗,據以訂定「木構造建築物設計及施工技術規範」,並於2022年5月完成「2022常用國產材-應用於公共工程參考手冊」,提供各部會編列公共工程使用國產材之參據。
提問8:請問在之前的數據中經過評估應該無法達到太高的木材自給率,有目標預計大約達到多少百分比嗎?
林務局回應:
- 經分析102年至108年國內木材進口量,包括原木、木炭、木片及粒片、木材殘餘物(其他木片、樹皮、鋸屑)、製材、木質人造板等,換算每年實木產品平均值為492萬立方公尺,呈逐年遞減趨勢。依此推估迄至118年之木材進口量計為420萬立方公尺,以此數值加計國產木材生產量估算,木材自給率5%為預計達到之目標(國內木材生產量20萬立方公尺以上)。
----------
林業經營
提問9:社區林業的案例目前普遍看到的是以林下經濟與森林遊憩為主,不過林業其實已經不是需要大型資本和機具才能啟動的產業了,請問臺灣目前是否有社區林業的案例是在經營小規模的森林(木材生產)可供參考?
林務局回應:
- 社區林業第一階段即包含「生態保育」、「森林保護」、「森林育樂」、「樹木與生活」等面向,其中「樹木與生活」即與森林主、副產物加工利用有關。近年來已有嘉義縣番路鄉公興社區發展協會、花蓮縣秀林鄉部落交流協會等9個社區林業計畫(名單如附表1),運用國產材進行創作及林產品開發,成為社區具在地特色的綠色產業。除社區林業以外,目前如永泰、永在林業公司,多係循本局「林業永續多元輔導方案」,由本局提供必要的協助及輔導。
提問10:如果未來要持續發展林業,機械化也是不可能跳過的問題。在臺灣目前還沒有廠商有量能投入研發或製造的現況下,是否有考慮由林試所與農改場或其他較具機械專業的研究單位進行合作?
林務局回應:
- 感謝建議,本局已規劃與工研院、農改場或林試所等科研單位,針對木、竹集成材規格化量產機械研發等技術進行合作,研發完成將可由本局輔導之廠商導入製程中使用。
提問11:現今針對皆伐面積的限制為「超過兩公頃就要進行環評」,除了影響伐採申請之外,也造成大部分林管處在規劃標案時,習慣以「疏伐」來設定(但同時也增加了每木調查時龐大冗長的行政成本)。想請問未來針對伐採與環境影響評估之間的關係是否會調整?方向如何?
林務局回應:
- 疏伐係為調整林分密度所必要之「撫育伐」,有別於以生產為目的之皆伐,過去環保署將林木之伐採視為土地「開發行為」,忽略森林永續經營的伐採係林地維持循環永續之利用方式,造成本局森林經營及私有林農的成本負擔,未來本局仍將持續與環保署協商,釐清一般開發案件之伐木及人工林永續經營之分野,將人工林永續經營之伐採回歸由林業主管機關在不影響環境、資訊公開透明等原則下予以審核准駁。
提問12:如果要推動森林計畫書的完整性,勢必需要有專業且針對林地的調查團隊,以空拍機、光達、雷達測距、GPS點以及現地調查的方式,才能成為開發計畫的資料,保證林業開發活動遵循法規準則,臺灣有專門的林業調查公司嗎?學術界以外的,是經驗成熟且受認證的第三方監測公司?如果沒有的話,有意培養嗎?
林務局回應:
- 目前國內尚未有專門的林業調查公司,惟民間有部分協會、生態顧問公司、林業技師公會等,均可提供林業相關調查技術之服務,此部分隨著國內對於生態監測調查領域越趨重視,提供相關服務的產業自會相應增加,透過市場機制亦可引導產業健全發展及人才培育。另森林經營並非「開發計畫」,所提空拍機、光達、雷達測距、GPS等技術,均有利於提高森林測計之效率及精度,惟並非所有森林經營均有應用必要,本局除持續與相關學術單位及研究機構導入相關技術外,亦鼓勵民間協會、生態顧問公司、林業技師公會等創新相關技術及服務,惟目前尚未有認證第三方監測公司之規劃。
提問13:林道、作業道的差異是什麼
林務局回應:
- 林道係指為林業生產所需而開設之永久性道路,其規模依本局規範,視需求分甲、乙、丙三級,目前臺灣林道多屬早期伐木時期所留存,共計有81條,可於本局官方網站(https://www.forest.gov.tw/0003286)查詢。至於作業道則為規模較小之臨時性設施,其規模尚不及於「道路」之等級,有關作業道之規範,本局於103年間訂有「人工林作業道設計及施工原則」將其侷限於人工林內作林業機械運行所需。
提問14:營林所需的砍伐,也會造成景觀的變化,可能引起社區或觀光客反對。請問本局對於景觀問題有研究過嗎?對其所需的社會溝通,有何看法或策略?
林務局回應:
- 針對營林所需的砍伐造成社區或觀光客反對的情況,關鍵在於社會溝通;為此,本局已研議伐採案件之公眾參與及資訊公開制度,未來各級林業主管機關將在透明及廣納意見溝通等原則下,進行森林伐採案件之許可。
提問15:潛在林木生產地若位於淺山,難免遇到城鄉發展、產業發展、綠能發展需求的土地利用競合問題,本局怎麼看待?
林務局回應:
- 國有林區以外的淺山區域,未來於縣市國土計畫可能劃為農業發展區或城鄉發展區,面臨土地利用競合問題,淺山地區的森林如因國土保安、水源保育所必須,得劃編保安林並由森林法規範。至於未屬保安林之區域,則可透過獎勵造林、林業永續多元輔導方案、對地綠色環境給付等政策工具促使其營林使用。
提問16:由於目前林班地已經不開放承租,對於希望經營林地的新進工作者,初期取得林地的方式似乎還是得透過購買私人林地,或是與舊有的租地造林林農進行轉約,但許多林農由於對租地收回政策有所期待,目前林地價格基本都從每公頃 40萬起跳,造成林地入手很大的門檻(相信與投入農業的青農們遇到的問題很類似)。請問針對林地交易的常態化,局內政策?
林務局回應:
- 私人林地之交易價格應回歸市場機制,不宜由政府介入,爰亦無所謂「常態化」問題,目前法規要求只有應作林業使用,不可任意開發或興建設施。至於透過租地造林轉約取得林地經營權部分,只要承租地符合本局要求之造林條件下,由原承租人(轉讓人)與受讓人聯名會同提出申請,即得辦理轉讓。
提問17:2017年本局在受農傳媒專訪時,曾經提到,根據盤點「可營林區位」計6萬公頃(「可立即投入生產」1.1萬公頃),其中是否有包含租地造林?大致區位有可能公布嗎?這些明確可以由機關直接掌控的土地,是不是有可能看到本局針對這篩選出來的重要營林區位,提出具體的伐採規劃(相較於現在只能透過標案來被動得知各林管處規劃的伐區)?
林務局回應:
- 本局盤點的6萬公頃可營林區位,未包含租地造林地,因租地造林地林木的所有權是屬於承租人的,因此人工林盤點僅針對本局轄管的直營造林地。另本局規劃的伐採案件公眾參與及資訊公開制度,也會將可營林區位資訊納入,以利外界具體瞭解相關林木伐採資訊。
提問18:雖然中央推動林業合作社多年,不過依然有許多林農散戶並沒有加入林業合作社,但目前許多補助(如:疏伐、作業道開設等)都還是綁在經營計畫書的基礎上,如果是針對不想加入合作社,但是又有經營意願的林農,在現行的政策上是否有其他彈性的作法?
林務局回應:
- 本局「林業永續多元輔導方案」係透過林業合作社或農企業團體整合30公頃以上之林地擬具森林經營計畫,予以補助部分經營所需之必要經費,以期達到森林永續經營之目的,未針對個人予以補助。個別林農建議依獎勵輔導造林辦法申請山坡地獎勵造林,可逐年領取造林獎勵金。
提問19:近期剛公布的新版林業永續多元輔導方案,在造林補助上開始與經營計畫書脫鉤,且輔導金的發放期間也縮短至六年,想請教這個新的修正方向,是否反應了本局在補助金的認定上,對於林業合作社與經營計畫書的比重調整,以及未來更傾向鼓勵短伐期的造林樹種?
林務局回應:
- 林業永續多元輔導方案主要是輔導林農組織化且有計畫性地多元經營森林,並非限制僅能單一方式經營林地,更鼓勵在林木生產收穫期前,在森林環境條件及法規可允許進行的條件下,輔以多元方式經營,進而增加林主收入,使之能持續性經營森林,達到永續的目的。該方案相關補助費用,非僅限於經營前6年,林主可視其森林經營計畫書分年規劃及實際作業所需提出申請補助,更非代表政府政策傾向鼓勵短伐期的造林樹種,期間完全尊重林主自身經營其林地之主觀意見,提供林業經營上必要之經費協助。
提問20:山坡地造林補助可以有較簡化的程序嗎? 2獎勵造林補助經費山坡地有機會增加嗎?
林務局回應:
- 有關山坡地造林補助,目前依獎勵輔導造林辦法給予20年每公頃60萬元造林獎勵金,本局依「造林目標分流輔導、獎勵金項目及額度增修」等方向,已擬具「獎勵輔導造林辦法」修正草案刻循法制程序陳報農委會中,研議將獎勵造林第1-6年獎勵金由每公頃計32萬元提高至最高50萬元,第7年起則納入林業永續多元輔導方案執行,依實際撫育作業補助林業經營所需經費,實質上提高造林補助。
提問21:桂竹林的伐採,由於過去禁伐補償的限制,造成林地主申請砍伐的意願大幅降低,即使現在已經經過修正,但由於判斷補助金的權責落在原民會及地方政府,許多竹林林農都還是不敢輕易進行伐採(疏伐),請問在不同單位的溝通以及對於民眾的宣導上,局裡面有沒有進一步的措施?
林務局回應:
- 竹林應適時經營,藉由每4至5年更新伐採,以維持竹林健康及水土保持功能,並能適量供能竹材生產。為振興臺灣竹產業,本局已規劃在原保地禁伐補償金額基礎上,訂定「原住民保留地竹林更新獎勵作業規範」,另給予原住民因伐採竹林收穫當年度無法請領禁伐補償金者3萬/公頃之對等補助獎勵生產,刻正進行法制作業中,預定自112年起執行。
------------------
林業產業人才培力
提問22:森林相關科系畢業生,如何能參與新竹人才培訓的課程呢? 想請問申請管道以及資訊公開的平台為何?
林務局回應:
- 目前本局委託臺北市林業技師公會辦理竹東訓練基地之人才培訓事宜,未來將建置林業人才培訓之資訊平台,透過平台可取得年度培訓計畫、課程綱要、林業技術人員資歷及用人單位徵才等資訊。
提問23:目前臺灣的林業產業鏈已經出現斷層,政府是否有培育相關人才的計畫?
林務局回應:
- 本局自108年已於該局新竹林區管理處規劃建置「竹東林業訓練基地」,採分期分區方式進行,並為強化林業工作人員之經營及收穫技能,已於109年完成建置林業職能學習地圖,發展符合現代林業經營技術培力課程,並持續進行職能發展計畫,展開林業技術人員之招生、培訓、測驗及合格證書發給等實質程序及培訓結果之評鑑,以滾動式檢討既定之職能地圖內容,109至111年間共計辦理15場次課程培訓,受訓320人次。
- 本局將進一步進行林業技術人員之職能基準及能力鑑定制度建立,藉由本局核發林業人員合格證書方式,以銜接國內林業人員培訓及用人需求之訓考用體系。
提問24:臺灣具備相關林業生產技術的(集材)工班雖然出現斷層,但年齡層落在 40-60歲之間的中壯年工班,依然是近年施作各大林管處標案,以及伐採中北部原保地的主要勞動力。想請教近年本局開始推動林業人才培訓,現在有任何配套措施去媒合或輔導,訓練中心出來的人力與現職工班,在傳統的經驗與新式的安全教育與技術之間做銜接嗎?
林務局回應:同上述兩題回應。
----------
森林教育
提問25:參加過北、南兩場本局辦的林場參觀活動,感想是:1.中小學的環保教育需要微調一下。其中一場有小朋友參加,小朋友的認知就是「伐木=山老鼠」,一整天的活動下來仍沒搞懂不是所有伐木都是壞事。
林務局回應:
- 山老鼠是指「未經許可」盜取山林資源的人,並非指以永續經營林業為目的之林木伐採行為。另本局已尋找合適團隊研擬相關核心教學方案,將正確宣導合理的林木伐採是森林永續經營必要之一環;相關教學方案將在本局環境教育、文化園區、森林遊樂區等場域進行宣導,並由各林管處與轄內國中、小學校合作,運用多元管道讓民眾了解使用合法來源國產材的好處。
提問26:如何增加木材教育以及木建築利用的推進。為什麼不獨立一個部門專門推進國產材的木建築利用,如林野廳一樣?
林務局回應:
- 木材教育及木建築使用的推廣,不是只有單一部會的權責,還涉及到教育部(教育)、經濟部(工商業)、內政部(建築管理)、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公共工程推動)等,農委會負責國產材生產,本局已與前揭部會組成跨部會合作平台,以協力推廣國產材。
---------
其他提問
提問27:台糖造林地也在本局管轄範圍嗎?本局對台糖造林地的調查盤點結果如何?
林務局回應:
- 台糖公司的平地造林地,其土地權屬雖非本局轄管,惟依「平地造林直接給付及種苗配撥實施要點」規定,其地上林木尚未砍伐或土地轉作其他用途使用前,相關造林、撫育工作仍須受本局監督。
- 農委會於109年盤點台糖公司10,539公頃平地造林地,盤點結果如下:
- 「具棲地、生態價值」區位之面積為3,383公頃,係位於與國土生態綠網關注區、生物多樣性熱點、生物遷徙重要棲地或保護區之延伸、平地森林園區等區位,具環境保護、生態綠網等功能。
- 「適合農業生產」區位之面積為7,156公頃,獎勵期滿後規劃永續農林生產,朝友善棲地生態及農業生產目標經營。
提問28:從日本和紐西蘭進口材比例增加了,這兩個國家應該也很重視天然林保護,他們如何在保護森林資源和林材出口中取得平衡?
林務局回應:
- 依進口木材數量分析,從日本進口比例,在2009-2018年間平均約11.4%,到2020年則提高到19%;從紐西蘭進口比例,在2009-2018年間平均約16.7%,到2020年則提高到29%,顯見臺灣從這兩個國家進口的木材比例確實增加。
- 日本及紐西蘭近年都致力提升國內木材生產量,以日本為例,訂定2030年國產建築用木材使用量達2,600萬立方公尺,佔國內總需求量60%以上;紐西蘭則是國內木材生產量從1990年的220萬立方公尺,到2019年已增加到442萬立方公尺。這兩個國家都是在保護天然林的原則下,透過人工林的妥善經營、提高國內木材生產量等政策措施,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外,一部分木材亦可出口,以達到保育及木材需求間取得平衡之目標。
提問29:上回(2021/8月)到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看到超多樹被砍掉(砍下來的樹木當天很多集中擺放在好幾個不同點)。請問砍樹目地為何? 森林其實沒有疏林的必要,為何要砍樹呢?
林務局回應:
人工林如未妥善經營管理,可能導致樹木生長空間嚴重競爭,致生長不良、材質不均與樹勢變弱;另林相過於鬱閉將導致林下光源不足,影響植被生長及野生動物棲息。疏伐作業可為樹木保留足夠的生存空間,促進留存木生長並提升木材品質,增加林地生物多樣性及森林碳吸存功能。
本局嘉義林區管理處為美化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景觀,已進行分年分區疏伐作業規劃,包含山水線、祝山林道、觀日步道、巨木群棧道、受鎮宮、阿里山賓館、旅社區等區域,依據不同區域特性辦理不同疏伐率之作業。林分疏開後,林間透光度增加,林下植物生長將更加茂盛,對林地之保護效果及生物多樣性亦會增加,在景觀上亦更為舒適,除去壓迫、雜亂之觀感,希望疏伐後之森林景觀可帶給遊客更好的遊憩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