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森林與碳匯的多重紅利

文/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長 李根政
2024 年 07 月 18 日

您在這裡

20240717_001.jpeg
根據國發會公布的 2050淨零路徑圖,台灣全國約 219萬公頃的森林,約有 2,140萬噸的碳匯。(李根政攝)

近日,環境部公告避免種植十五種產生空污(臭氧前趨物異戊二烯)的樹種,引起社會軒然大波,幾天之後,彭啟明部長邀請相關邀請專家和機關重新會商,從善如流決議廢止該項公告,並稱「種樹是無悔的政策」,鼓勵各界持續種樹。

這個事件除了突顯環境部決策過程,缺少了自然資源治理所需要的專業之外,也看到「如何種樹」是值得社會一起思考討論的課題。

透過種植樹木、保留樹木來固碳,形成「森林碳匯」,一直都是非常符合直覺且擁抱大自然的減碳策略。但透過森林碳匯,到底能夠達成多少減碳效益?政府、企業只要透過多種樹,就可以解決氣候危機嗎?

依照台灣的環境條件,社會需求,有哪些是能夠見樹又見林,做了一定利大於弊、不會後悔的「無悔的政策」?

什麼是台灣2050淨零排放? 

最簡單的說法就是:2050年,台灣的碳排放量和台灣的森林、溼地、土壤等自然環境的二氧化碳吸收量(自然碳匯)是1:1,這樣就是達成淨零排放。也就是說,到2050年,台灣的自然環境有能力吸收多少碳,我們才能排放多少碳。

台灣排碳多嗎?台灣是一個工業大國,總排放量佔全球0.76%,排名第22名。根據環保署的統計,當年度台灣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2億8311萬公噸,將近當年度台灣自然碳匯二氧化碳吸存量2,185萬公噸的13倍。(註一)

台灣有可能透過森林碳匯來達成淨零排放嗎?先講結論:不可能 

台灣土地面積狹小,人口密度高,森林覆蓋超過六成,就算積極增加森林的面積,再加上尚在研究減碳方法的土壤、溼地和海洋等,能夠吸存的碳,相較於排放量也是十分有限。目前全國森林碳匯總量為2,140萬噸,國發會規劃到2050年,每年的森林碳匯比目前增加110萬噸,增量約為目前的5%。

政府規劃我們花25年種樹、保育之後,在2050年時每年可以增加110萬噸的森林碳匯,大概是什麼樣的概念呢?如果換算成能夠折抵的工業排放量,110萬噸二氧化碳,大概是中鋼營運18天的排放量,更只有台塑集團營運約8天的排放量。(註二)

也就是說,如果台灣要達成淨零排放,努力保有和增加自然碳匯固然重要,但是絕對不可能只靠種樹就達成淨零,而是一定要積極減少其餘超過九成且森林無法吸存的二氧化碳排放,而這些排放源主要來自於工業、住商、交通等耗能及活動。 

企業愛種樹,減碳效果知多少?

人都有愛好自然、親近自然的本能,而因為台灣人喜愛種樹,企業種樹對於提昇形象有幫助,可以說是達成ESG價廉物美的好項目。

譬如,台積電在2021年的植樹節發起「台積電植樹薪傳計畫」,由桃園、新竹、台中、台南市政府盤點規劃適宜土地給台積電栽種,截至2021年底,累積約種植了 1 萬 7,044 棵喬木與 27 萬 7,898 棵灌木,總綠化面積約 16.3 公頃,相當於0.6座大安森林公園的面積。

在植樹薪傳計畫中,台積電委託了專業的景觀顧問公司和樹藝協會來協助,各縣市長都親自出席了種樹的儀式,媒體宣傳的效果很大,對於台積電原本就不錯的形象再加分。(註三)

根據環境部的資料,一公頃的林地每年約可以吸收約10公噸的二氧化碳,假設台積電總綠化面積16.3公頃來換算,在種植約20年後,每年預估能夠創造約163公噸的碳匯,至於這項計畫能否取得碳權認證尚待了解。

但很明確的訊息是,台積電在2021年的年排放量為1,030萬公噸,相較之下,這163公噸大概只夠抵銷台積電營運8分鐘的碳排放量。而這或許就是台積電新聞稿中,並沒有具體去提種樹可以減多少碳的原因。

所以,未來如果看到企業拿「我種了很多樹」來當作努力減碳的證明,應該要小心不要被誤導、模糊焦點。企業最主要該做的,仍然是聚焦於努力減少他們生產製造的排放才對。 

森林多元功能為主,碳匯為輔

由前述可知,碳匯不可能是台灣達成淨零的主要方法。事實上,有關種樹減碳,國際間仍然存在林業學者和生態學者的重大岐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林業界常常主張,老齡林吸收碳匯能力,不如種植年輕小樹,但生態學界未必認同。2021年,台北市立美術館就曾發生碳中和爭議事件,由於政府林業機構的建議,台北市砍伐大崙尾山公有的天然次生林,將其改造為單一樹種的林相,目標是要折抵展覽期間390噸的碳排,此舉引起廣大爭議(註四)

事實上,國際間為了避免造假漂綠,對於種樹減碳的規範相當嚴謹,台灣目前環境部完成審查的自然碳匯方法學僅有「造林與植林碳匯專案活動」,企業要取得專案的減碳認證並不容易。對於外界的一頭熱,農業部日前還公開呼籲農民和外界不要對農業碳權有過高的期待,認為透過種樹取得碳權,投入成本不成比例。(註五)

依據東華大學張世杰教授在花蓮大農大富平地森林的碳通量研究顯示,每年每公頃的碳吸存量為10.9公噸,且從空地開始造林,需要經過7~-8年的時間,森林才會從碳排放轉為碳吸存。如果是以同地區的土地,架設太陽光電單位的減碳效率,比平地造林高了53倍(註六)

從以上的討論我們可以看到,森林不應只考慮減碳的單一目標,當把森林具有的多元功能納入考量,其實是更全面的去檢視森林與土地利用的環境與社會價值,而非扁平的追求減碳效益的最大化。否則有可能就輕率導出,與其種樹不如種電的結論。

考量台灣土地面積小,排碳量大的特性,增加森林碳匯空間有限的情形下,有關種樹減碳台灣策略,我認為就是「森林多元功能為主,碳匯為輔」。把提昇生物多樣性、修復生態系、林業經濟、人民生活品質和健康等多元功能為主要目標,把碳匯做為次要目標,也許可以增匯的量很少,但對環境與社會有大效益。以下筆者嘗試提出五項屬於台灣的無悔政策倡議,從企業種樹、國有林及不同區位的森林管理下手,期待與社會共同商討:

一、從愛種樹走向生物多樣性

從企業的角度,種樹對於碳匯貢獻有限,也不一定能拿來抵減多少碳排放。但如果企業可以好好的運用企業資金,引進專業團隊,多多投入森林保育和種樹,仍然可以對環境和社會產生正面貢獻。

目前全球逾半GDP依賴於自然及生態系服務,生物多樣性喪失將對相關產業造成巨大衝擊。2022年第15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5)的共識,即2030年以前保護全球30%的陸域、水域物種多樣性。很需要政府與企業各界擴大在生物多樣性的投資。

再以2021年台積電植樹薪傳計畫為例,其新聞稿表示:「台積公司選擇的樹苗皆為台灣原生種,以適地適種為原則,同時考量最佳適應性、高生態效益,並且維持本土物種。」就是一個值得鼓勵的作法,但仍然缺少了明確的生物多樣性策略和目標。不過,2023年,台積電發布了該公司的「生物多樣性宣言」,開始提出相關計畫,這是一個值得肯定的轉變。

目前,由農業部林保署建立的「公司團體參與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保育專案媒合平臺」,由各分署提出的專案,除了新植造林之外,也納入了森林復育、森林經營,生物多樣性維護等多元的專案,是值得肯定的方向。但企業團體很可能還停留在出錢種樹、拍照、媒體報導、寫報告的模式,對於這些新類型的專案似乎還在觀望。 

如果,台灣的企業從單純的愛種樹,開始走向生物多樣性的系統化保育工作,且做出長期投入的承諾,不論是加入林保署的專案,或者自提專案,將對台灣產生更大的貢獻。

20240717_002.jpeg
在台灣植樹造林減碳效果有限,但企業形象宣傳效果十足。期待企業加入生物多樣性的目標和作法,長期經營,紮實的對生態保育作出貢獻。(圖為相思樹造林,李根政攝)

二、國有林增加人力,強化社區參與

台灣的森林面積約220萬公頃,覆蓋率超過國土六成,全都納入的森林碳匯的計算。大部分是位於受到《森林法》管轄的林地,其中最為珍貴的是約163萬餘公頃的國有林,目前由林保署1,078名巡山員守護,平均每人巡守1,512公頃(2024年),照護森林的人力和投資明顯不足。除了應持續增加體制內的人員之外,更需要促進原住民部落,鄰近森林社區的參與,建立共管或伙伴關係。近年來,農業部林保署已經努力推動相關政策,但需要更有力的資金挹注。

三、18萬公頃農牧用地上的森林,提出保育對策

然而,也有不受目前《森林法》管轄的森林。位於山坡地農牧用地上約有18萬公頃的森林,依法地主或承租人可以砍伐,恢復農用。例如,位於台東達仁鄉安朔地區的珍貴櫟林,生長著瀕臨滅絕等級(EN)的稀有植物─浸水營石櫟與大武石櫟,因位在國有出租的農牧用地上,就受到砍伐的威脅(註六)。從減少碳匯損失,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育的角度,這正是保護區外的有效保育地(OECM, other effective area 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 )最為關鍵的森林課題。極待政府跨部會提出整合性的保育對策,運用政策工具與資金介入轉導,引導地主或承租人共同協力保留。

四、山坡地混林農業

台灣山坡地農業活動,存在違法超限利用,或者合法但破壞水土的慣型農法,極需推動「混林農業」及友善土地的耕種方式,同時增加森林面積、修復生態系、生物多樣性和保護水土的策略,以及促進農業與山村的永續。筆者認為新竹尖石鄉新光--鎮西堡部落,保留邊坡林帶,高達90%以上有機農業的經營模式很值得各界參考。(註七)

五、台糖部分造林地,變更為公園綠地,打造森林公園。

台糖公司配合政策的獎助造林約1萬公頃,這些土地正被一塊塊的轉為工業區,一部分土地為了轉為光電使用,引起社會極大爭議,「砍樹種電」成了太陽光電污名的指標。即便台糖公司種的是單一樹種人工林,並且設定了二十年後得以砍伐,但成林之後,已成為人們期待保留的目標。這反應了台灣城鄉地區平地森林,公園綠地的稀缺,以及人們的渴望。

期待政府能夠對台糖的土地進行整體規劃,將一部分台糖鄰近社區的造林區域,變更為森林公園,朝向自然公園--生物多樣性的營造。

小結:

上述五大政策,如要能夠務實推動,仍需更細緻和完整的政策框架,政府跨部會以及公私協力,筆者建議從以下兩點著手。

第一,目前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中,「自然碳匯」已納入十二項關鍵戰略,而森林碳匯仍是主要的項目。基於筆者所倡議「森林多元功能為主,碳匯為輔」的無悔政策,同時呼應《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COP15「30×30」目標,建議行政院應將「生物多樣性保育與推展」納入必須同時達成的目標,或可修改該項戰略的名稱為「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讓農業部林保署與跨機關、跨部會可以共同協力推動相關政策,特別是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財政部國產署、內政部、經濟部等。

其次,今年(2024)五一勞動節,台灣跨生態保育、環境、勞動、地方創生、原住民、生態專業領域的組織,共同呼籲政府和企業應即時投資「照護自然的生態綠領就業」,讓照顧地球成為新世代的理想工作(註八)。筆者所倡議的五大政策,需要增加組織串連與行政管理、森林巡守、動植物生態、園藝、樹木照顧等專業人員,增加社區與第一線農業、林業工作者的投入,在在都需要政策和企業的資源投入。

這不僅攸關2050淨零排放,更是提昇台灣生物多樣性,強化因應氣候危機的調適能力,修復生態系,優化2,300萬人民的綠生活環境品質,增加有尊嚴綠領工作的百年大計。期待卓榮泰院長的新內閣,啟動相關的規劃與社會討論,引導政府和企業投資的方向,創造邁向淨零的多重紅利。

20240717_003.jpeg
「照護自然的生態綠領就業」不僅限於農業部林保署的柑關業務,更需要跨部會的盤點,整合性的對策。(李根政攝)


註一| 台灣每年二氧化碳的移除量2,185萬公噸乃是採用2021年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報告的數據,森林碳匯的計算方法仍有許多修正空間與缺口,並不能完全代表台灣自然碳匯移除二氧化碳之量體。但無論如何,台灣目前人為溫室氣體排放量,遠遠大於自然可以吸收的量,是無庸置疑的事實。 
註二| 根據環境部氣候變遷署事業溫室氣體排放平台2021年碳盤查登錄資料,台灣積體電路公司年碳排放(範疇一及範疇二合計)約為10.12MtCO2e(占全台3.4%),台塑集團旗下台塑石化、台塑工業、台化及南亞公司共計約50.07MtCO2e(占全台16.9%),中國鋼鐵公司則約為22.33 MtCO2e(占全台7.5%),共計貢獻全台27.8%的碳排放。
註三| 台積公司啟動植樹薪傳計畫 攜手桃園、新竹、台中、台南四地市政府共同推動都市與社區綠化。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2021/03/12。
註四| 李根政,2021。〈北美館碳中和展覽走味的美意:大崙尾山伐木造林,為何爭議?〉
註五| 〈農業碳匯優質在多重效益 碳權只是功能之一〉,豐年雜誌 ,2024.4.15。 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114554
註六| 戴興盛,2021。〈造林是達成臺灣碳中和的有效方法嗎〉
註六| 李根政、梁聖岳、黃靖庭〈從台灣的龍貓森林─安朔櫟林,看保育與農業共存,國土計畫如何發揮功效? 〉,上下游新聞市集。
註七| 李根政,2023。〈友善農業如何守護山林?鎮西堡部落與森林共存的學習之路〉,報導者。
註八| 推動「修護自然的生態綠領就業」!讓照顧地球成為新世代的理想工作!

本文為2024年7月17日報導者投書:李根政/森林碳匯非台灣減碳靈藥,我國森林管理不能只考慮碳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