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生命的另一扇風景
您在這裡
2016 年 06 月 13 日
您在這裡
"框架",大部分的人在思考事情的時候多少會受限於自己過往的生活慣性,而每個人對於事物看法的差異之處便源自於這些生活慣性。在基金會實習的這段日子,我有幸透過不同於以往的角度觀察台灣科技業與社會環境的結構脈絡,對於自己舊有框架的清楚意識,大概就是我在基金會實習的最大收穫了吧!
在大學的專業科目領域中,分割極為精密的學術知識完全被抽離現實生活,課本上的知識對於我們來說只是抽象的理論,在缺乏與社會產生連結的課程設計中,最後產出對於實踐方式毫無概念的畢業生,或許清楚半導體製程的步驟原理,對於自身執行作業的意義卻不甚了解。最後在職場中只能努力達成領導階級的要求與目標,以尋求心中對於自我價值的滿足。在工學院的學習過程中,課程設計很偏重理論的整理形成,講求數據以及實驗結果,往往忽略比較源頭的思考,藉由結果歸納出統一的理論就會缺乏多元的價值觀。
記得在震南酸洗廠案件的行政法院庭上,詹順貴律師為申訴方做了一個簡單的結論,現行環評的精神就是在於考量工廠對於周遭環境的影響,若只要求工廠符合各種現行排放標準,而不考量對周遭環境的影響,那就根本不需要環評這樣的程序了。那天聽到的這一段話,跟我在基金會的工作經驗不謀而合,在基金會我們往往需要將目光放在社會結構與環境的關聯上,透過實際案例中,重新拾回過往忽略的角度。
在此感謝地球公民基金會給我這樣的實習機會,時間雖短,但在我的生命中確實開啟了另一扇風景!
議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