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物的建造與使用,消耗了全球36%的能源。建造產生的能源消耗、礦石採取,以及建築淘汰時的廢棄物,已逐漸超過環境所能負荷。如果能轉變為循環經濟的產業模式,從產品設計時就思考到資源未來如何循環重複利用,就能在達到零廢棄的同時又兼顧經濟效益!
抗暖減碳

議題內容總覽
2022.06.28
此系列講座進一步規劃從國產材發展、森林吸收並儲存二氧化碳能力的森林碳匯、台灣百年林業史、植物保育及山林保育等講座。帶您認識不同層次的森林議題。
2022.06.23
在淨零排放的願景下,我們針對本次電價審議提出三大呼籲:首先是「工業部門與用電大戶應優先調漲」,暫緩一般民生調漲;第二是「加強節電措施力道」,包括提高工業節能法規的規範力道,以及補助民生節能設備的汰換;第三點則是「完善能源貧窮輔導機制」,結合中央與地方政府,盤點各地潛在的能源貧窮戶,提供必要的輔導與補助。
2022.06.22
為了喚起社會對高雄大碳排企業的關注,地球公民首先針對高雄碳排 放最大的企業中鋼展開抗議快閃行動,在著名的地標—中鋼集團總部大樓前, 透過以黑色顏料留下「碳足跡」的方式,象徵中鋼在高雄製造的大量碳排及空污,訴求中鋼應在目前的淨零目標上,更進一步提出能同時達成「淨零、減污、循環」的環境目標,與高雄共存共好,打造零碳、零污染、零廢棄的新經濟模式,弭平過去數十年來高雄人的環境犧牲。
2022.06.21
台灣國土面積近六成的既有森林,可以貢獻多少碳匯?老樹或是年輕的樹木,碳吸存的能力比較厲害?可否透過新植造林、多種樹來增加碳匯,抵消台灣巨大的排碳量?
2022.06.07
如果我跟你說,良好的公共運輸不僅能讓交通更便利、更安全、更包容,還能同時大幅減碳、減少交通空污,你敢信?本次講座,我們將從公共運輸發展、自行車空間、人行空間、路權與道路設計等面向,盤點台灣推動綠色運輸的願景、現況與挑戰。
2022.05.13
歷經兩天(5月11至12日)密集審查,總計有20部以上修法版本,並攸關台灣可否達成淨零排放的「氣候變遷因應法」(溫管法、氣候法修法),已完成初審。但此舉並未代表台灣已具備面對氣候變遷衍生的實體與轉型風險之量能,因為目前三分之一以上的條文仍保留協商。
2022.05.12
2022年5月11日,立法院六個委員會聯席審查《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法草案,環保署等多位部會代表總體而言仍相對保守地回應跨黨派立委們前瞻的修法建議。據此,民間團體共同提出五點呼籲。
2022.05.04
關心氣候議題的各公民團體,5月4日召開記者會說明十大碳排企業排放現況、檢視這些企業的減碳承諾,並從企業所在地居民的角度,總體性地檢視這些企業造成的環境成本。公民團體呼籲企業排碳大戶善盡社會責任,積極投資減碳行動促成產業鏈淨零轉型,並支持、響應對減緩氣候變遷有積極意義的政策與國際倡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