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受有毒物質威脅 我們要化學物質全面管理和資訊公開

2013 年 03 月 20 日

You are here

全歐盟共有十萬多種化學物質被使用,台灣僅彈丸之地,就有79,000多種化學物質被使用,其中很多是具有致癌性、致突變性、生殖毒性等特性的毒化物,但負責源頭管理的主管機關環保署目前只掌握302種,讓社會大眾,尤其是勞工、婦女、兒童和少年暴露在極大的風險中。

目前國際上都仿照歐盟的新化學品政策REACH (Registration, Evaluation and Authorization of Chemicals),要全面管理為數眾多、日新月異的化學物質。但行政院送進立法院的毒管法修法版本嚴重違背REACH原則,只有選擇性管理,且不願意把相關資訊公開給大眾。由於化學物質合成難度大幅下降,加上強勢的全球化商業行為,全球化學物質數量已高達2,000萬種,且以每年100多種的速度增加中。又經常因生產及銷售者缺乏社會責任,讓商業廣告取代正確的知識管道,以致於大眾不知道要關心有長期環境及健康影響之毒性物質。

對此,師大化學系教授吳家誠表示,台灣目前毒性物質的管制可以說是百分之百的失控,一種毒性化學物質若沒有管制,就會變成成千上萬種商品流入我們日常生活中,一般老百姓完全不清楚這些物質對人體可能的危害。站在人民的立場,我們當然應要求這法令從源頭管理,要有完善的配套,讓人民充分了解商品裡所有的成分,尤其是可能有危害人體健康的毒性化學物質。因此,在法令尚未完備之前,不能讓它通過。

勞工首當其衝 主婦心驚膽戰 兒少承受不起

被歐盟列入高度關切物質清單的化學品中,許多是紡織、石化、半導體等各種產業製程使用的物質,而工廠內的勞工進行操作時,並不知道他們正在接觸哪些有毒物質,恐怕也不知道有哪些危害?甚至可能在任職時或離職後罹患癌症或其他疾病,卻不知其與工作場所中的毒化物暴露之關聯。對此,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楊國楨專員則從RCA這已經追訴十多年的案子談起,當初就是不清楚這些毒性化學物質的成分,讓工人每天暴露在這些高危險的物質下工作,造成到現在每一年都有十多人因此而死亡。若不把這些毒性物質公開才是對勞工最大的傷害,因此,絕對反對行政院版的毒管法用商業機密讓這些化學物質無法資訊公開。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長陳曼麗則指出,主婦經常要在家庭中扮演採買食材和日用品的角色,攸關全家人的健康保障,但市面上的商品標示,往往沒有辦法讓她們做出正確的判斷。就食材而言,大部分蔬菜、水果會在種植過程中使用化學肥料或農藥,以提高收穫量,然而這些資訊並不會標示在包裝上。而化妝品或清潔劑等日用品,通常商品成分是以字體極小的化學英文名稱標示,或是以「塑膠」、「香料」等含混、籠統的名詞呈現,主婦們完全無法得知該物品安全與否。

而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葉大華秘書長指出,兒童少年目前正處在身心成長階段,反而比成人更容易受到環境中的化學物質影響,因為所吸收的空氣、水和食物相對於其體重,比例更高,且他們的身體結構仍在發育,可能較難處理或排除某些化學物質,尤其嬰幼兒經常在地面爬行,也會把手或玩具放入口中,導致他們意外攝取有害的物質。葉秘書長說:「目前七萬九千多種的化學物質,只有列管302種,我們只有千分之四的管制能力耶!既然馬政府把少子化列為國安問題,更不應該讓這沒有管制能力的毒管法如此倉促過關。」

全面管理和資訊公開等於生命保障 草率不得

正因為勞工、婦女、兒少等民眾如此容易受害,才高度依賴政府的把關,尤其是從源頭管理,以免不明化學物質流入市場被濫用,以至於爆發塑化劑、毒奶粉等毒害生命、震驚社會的事件。看守台灣謝和霖秘書長表示,REACH制度的根本精神就是要廠商自行申報「所有」使用的化學物質資訊,然而行政院版本的模糊規範,反而給予很多化學物質成為漏網之魚的機會,「如此完全沒有先審查評估並做毒性分類公告,就直接讓廠商使用,根本無法源頭管理。」。再者,行政院號稱現行毒管法第41條已經有資訊公開相關規定,但該條文是針對原本的毒管業務設計,並沒有涵蓋即將新增的化學物質登錄作業。而且只要「涉及國防或工商機密,應予保密」,即使有「化學物質之物理、化學、毒理及安全相關資料,不在此限」的但書,卻只有主管機關環保署握有這些資料,並沒有透過上網公開,讓廠內勞工、廠外居民、消費大眾得到充分的資訊。

最後,地球公民基金會李根政執行長指出,民間團體關注毒管法很久也多次跟環保署磋商討論,然而,這次為了趕時程、衝業績,環保署跟民間團體討論後沒幾天就硬把這跛腳的行政院版本送入衛環委員會審查,竟然欺騙該委員會蘇清泉召委「毒管法沒有爭議,也沒有其他版本」。我們很遺憾環保署如此草率地處理攸關2,300萬民眾健康和安全的重要法案,在此,鄭重呼籲明天衛環委員會務必先停止審查政院版,待民間版完成後再併案審查,才能給全民完善的化學物質管理法案和保障。

聯合倡議團體

環境法律人協會、看守台灣協會、地球公民基金會、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綠色和平基金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

For a better experience using this site, please upgrade to a modern web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