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樹減碳.可行嗎?
You are here
You are here
近期中鋼、中油等國營事業紛紛在全台覓地種樹,已當選的馬英九準總統也提出造林6萬公頃的計畫,都聲稱可以抵減二氧化碳的排放,然而實際上減碳效果如何呢?
文/李根政(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
近期中鋼、中油等國營事業紛紛在全台覓地種樹,已當選的馬英九準總統也提出造林6萬公頃的計畫,都聲稱可以抵減二氧化碳的排放,然而實際上減碳效果如何呢?
種樹減碳的效果取決於氣候、土壤、樹種、樹齡等等條件,難以用一個標準去衡量,依據經濟部能源局之計算方式,台灣的林相每年1公頃約可吸收20.2噸二氧化碳。(註)
若以此指標檢視國內大型工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需要造多大面積的森林方能抵銷?台塑六輕排放的6,755萬噸二氧化碳,需要造林面積高達334萬公頃才能抵減,正在環評審議中的台塑煉鋼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則需要74萬公頃造林地才能抵減,兩者相加,已遠超出一個台灣島的面積(360萬公頃);而位於高雄的中鋼公司,要抵減每年排放的2,037萬噸的二氧化碳則約需100萬公頃的土地,相當於高雄、屏東、台南、嘉義等四個縣面積的總合;環評審議中的國光石化約需35萬公頃,相當於廠址所在地的雲林縣3倍的面積;台電大林廠則需約88萬公頃,比高雄、屏東、台南縣的面積還要大。(請見下頁附表)
至於馬英九準總統所提出的造林6萬公頃,能吸收的二氧化碳則每年僅為120萬噸,能抵減碳排放量不到台塑煉鋼廠的十分之一;而中鋼公司聲稱目前廠區已設置48公頃綠帶,預計認養大度山20公頃造林地;中油所完成的470公頃綠化,持續種植3萬棵樹,相較於本身的巨量排放更是杯水車薪,似乎有「漂綠」之嫌。
調整產業結構是根本之道
簡而言之,相對於這些重工業所產生巨量之二氧化碳,在台灣試圖透過種樹造林減碳,是不可能達成的任務,反而模糊了問題的根源,根本的解決之道還是要調整產業結構,抑制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的發展,否則馬準總統所訂出的2025年的二氧化碳排放要回到2008年的水準,如何達成?
企業如欲將森林保護與減碳議題真正扣合,不如協助政府盡速全面收回國有、私有山林濫墾地、超限利用地,自然復育為天然林;或者善盡國際責任,保護東南亞、亞馬遜的原始森林,全力防堵可怕的濫伐,在生產過程減少碳排放才是重點。
另外,每個人也可著手改變生活方式,盡可能減少非必要的消費,多多步行、單車、搭乘大眾運輸系統;愛用國貨、支持本地農產品,避免長途運輸所造成的碳排放等,共同減少碳排放是項迫切且艱難的道路,政府和企業應避免流於形式的作秀,積極的面對根本性的問題,才可能實現減碳目標。(本文原載於4月7日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台灣五項重工業種樹減碳所需土地面積表
|
二氧化碳排放量(噸/年) |
減碳造林所需面積(公頃) |
(1)台塑六輕四期 |
67,557,259 |
3,344,419 |
(2)台塑煉鋼廠 |
14,900,000 |
737,624 |
(1)+(2) |
82,457,259 |
4,082,043 |
(3)中鋼 |
20,377,750 |
1,008,800 |
(4)國光石化 |
7,120,000 |
352,475 |
(5)台電大林廠 |
17,690,000 |
875,743 |
總和 |
127,645,009 |
6,319,061 |
註:經濟部能源局依照IPCC標準換算的資料,熱帶林二氧化碳的吸收量每年約12-30公噸/公頃,以台灣林相變化為基準計算,約20.2噸/年。(台塑一貫化作業煉鋼廠環境影響說明書,頁8-9);劉秀卿(2003)計算本土海岸樹種「水黃皮」每年可吸存17.96公斤的碳,如依林務局1公頃種植2000棵樹計算,每年1公頃水黃皮純林共可吸存35.9噸碳量;另依中油網站之資訊指出,每公頃森林可吸收37噸二氧化碳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