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花改也會坍 安全路何處覓?

You are here

文/地球公民基金會顧問蔡中岳
2017 年 12 月 06 日

You are here

20171206-2.jpg
谷風SS4坍塌(照片來源-公路總局蘇花公路改善工程處)

眾所期待的「一條安全回家路」─蘇花改,近日再爆出十月底在已貫通的谷風隧道工程發生大坍方,約三百公尺的隧道崩落一萬立方公尺的土石,工程處估計需八個月才能將坍方的土石清除,而這也是興建蘇花改的過程中,至少兩百多次隧道坍方最大的一次。

回顧蘇花改爭議,當時環境影響評估的送出到通過,幾乎是史上大型工程最快速的,因此被詬病許多評估因搶快而未做好,但工程單位信誓旦旦地表示,因為有做蘇花高的評估經驗,許多資料可以相互引用,花蓮縣長傅崑萁在環評通過時更表示,「連萬里長城都沒有這麼長時間的準備」,所以蘇花改是史上最嚴謹的審查。

最嚴謹的評估,卻在通過後因工程經過武塔部落祖墳遭抗議,2012年更因蘇拉颱風造成的土石流而修改路線,近年也因先前評估的不確實,未發現路線上的漢本遺址延宕工程進度。此次的坍方雖非第一回,但坍方的土石量與雪隧當年造成TBM機具淹沒及人員傷亡的最大一場坍方,幾乎相同規模。

20171206-3.jpg
谷風SS4南側抽坍(照片來源-公路總局蘇花公路改善工程處)

地質敏感,監測、管理才有安全

但觀察坍方原因,正顯示此路段地質敏感的困境。近年來蘇花改工程處已盡了最大人為的努力,希望可以如期完工並顧及安全,但如同過去興建北迴鐵路時,也曾發生新永春隧道大量湧水意外,中央山脈本身就富含大量水資源,加上以大理岩、變質岩為主的地質,水滲透進岩層後,無法精準評估其水脈走向,也因此在無法探測的情況下,易有因湧水而引發的坍方,也是蘇花改興建至此有兩百多回坍方的主因,足見先天條件的艱困。本次抽坍,幸虧工程處即時反應,第一時間先撤出所有工作人員,以至於雖有機具的損傷,但施工人員仍安全。

安全的公路同時也指工程的安全,本次抽坍嚴重但無人員傷亡,顯示做好監測與風險管理,進而當機立斷的判斷,是安全的第一要素,未來蘇花改通車後,管理單位仍需以民眾的生命安全為最優先,做好風險管控。唯一遺憾的是,本次事件是因著媒體而曝光,並非主動釋出訊息,呼籲工程單位再次仔細檢討、評估施工過程中可能還有的困境,公開相關資訊讓東部人及全體國民瞭解難處,莫因趕工而使得道路不夠安全。

20171206-4.jpg
谷風SS4機具遭掩埋(照片來源-公路總局蘇花公路改善工程處)

環保團體長時間監督蘇花高、改工程,扮演不討喜的預言家,不斷提出可能的風險,希望能改善,卻時常背負延宕工程等罪名。早在十年前,認清此路段不易蓋出「一條不會中斷的道路」後,關心東部運輸的朋友曾提出強化非公路運輸的想像,而今更顯重要。蘇花路段的地質結構是天然而不可逆的,雖有公路運輸之需求,但為了安全仍須有緊急應變的控管機制,適度的封路被視為安全管理的最終手段。政府為了改善東部交通困境,應有除了公路運輸之外的配套途徑,別再迷信公路,軌道、藍色海上運輸的發展應更加積極評估與建設,不被政客的蘇花改二期口號所綁架,才是尋找解決東部運輸多管齊下的良藥。

 

(本文為2017/12/07蘋果日報論壇投書:蔡中岳:蘇花改也會坍 安全路何處覓

分類: 
For a better experience using this site, please upgrade to a modern web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