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紀錄】01/06 【花蓮線上】新財劃法帶來地方亂象?花東公民怎麼看
You are here
You are here
花東三法的公路之亂尚未落幕,國會惡鬥又點燃花東地區更加對立與混亂的發展之火。
過去,重大交通建設被花東政客操作成民生焦點,誤導民眾不去討論真實生活中各個層次的需求細節。如今,比交通建設更瘋狂的大撒幣即將登場,花東生活的未來,將會變成什麼樣?所謂的發展與幸福,真的只有向錢看嗎?
地球公民花東辦公室在去年辦理多場討論交通的面對面客廳會,此時又遇上新財劃法的荒誕演出,因此我們將於 01/06(一)19:00 ,將小客廳搬到線上成為大客廳版本。在活動中,我們將分享交通建設之於東台灣的來龍去脈,以及所謂花東發展究竟由誰定義。
藉此梳理出2025年的花東社會,將面臨何種挑戰?花東的公民社會,又該怎麼接招?位在關鍵位置的地球公民,可以如何翻轉亂象?
【活動資訊】
- 主題:新財劃法帶來地方亂象?花東公民怎麼看
- 時間:2025/01/06 (一) 19:00-21:00
- 講者:
- 梁聖岳/地球公民基金會 花東辦公室專員
- 莊慕華/地球公民基金會 花東辦公室兼任專員
- 進行方式:只有線上
【報名注意事項】
- 請先完成線上報名。
- 報名後,將立即收到報名登記確認信。若您沒有收到,請務必與我們聯繫確認報名。
- 行前通知,將於活動前一天,最慢下午四點前寄送給成功報名者,若您沒有收到行前通知信,請務必提前與我們聯繫。
- 行前通知聯繫,統一由電子信箱與您聯繫。線上講座的登入連結將附在行前通知當中,請您於活動前留意您的信箱。
- 活動前一小時開始,忙於現場工作,無法及時回應您的來電或來信,請見諒。
【講座問答文字整理】
花東聯外及縣內交通建設相關提問
Q:花蓮的聯外交通會遇到土石流等困境,是否有克服的可能?
A:任何交通建設都可能遭遇災害挑戰,前期的盤點、評估與公眾參與至關重要。透過完善的程序把關,可以事先發現並解決潛在問題。
Q:台東與花蓮在發展上有何差異?台東的交通存在哪些問題?
A:台東的交通因地緣因素,有較多往高雄、屏東的需求,在南迴公路拓寬及改通後已有所改善,路況相對穩定,相較於蘇花公路,路況與使用條件是相對穩定的狀態。然而,花東兩地的共同交通問題在於到達交通樞紐(如花蓮、玉里、台東等火車大站)後,公共運輸規劃不足。雖然台東的公車班次比花蓮更多,但仍無法完全滿足使用者需求。
Q:地球公民如何看待花東快的興建?目前是否有針對花東快的相關民調?
A:公共建設應以解決社會需求為基礎,花東交通流量目前尚未飽和,且未來亦無明顯飽和的趨勢。投入巨額經費與資源維持的大型建設,並非理想選擇。 花東地區快速通行的需求可透過更少的經費與更簡單的手段來實現,例如重新評估路口及號誌、撤除非必要的路口以提升用路安全,並改善瓶頸路段(如鹿野至卑南經過初鹿社區的路段,目前僅有單線且彎道多)。
根據公開的可行性報告與媒體資料,花東快的民調顯示有六至七成的支持率。然而,這類問卷設計通常採取「非黑即白」的方式,例如「是否支持花東快」,而未深入探討建設的具體細節與影響。 只有在細緻討論各路段需求、設計與影響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反映花東地區居民的多元聲音,避免單純依賴片面的民調結果。
真正有效的討論應該圍繞以下問題:
- 這條路應該如何規劃?
- 是否能以更小的環境與社會代價達成目標?
- 是否能先改善現有道路設計,縮短通勤時間,而不必等待十年、花費巨資?
Q:為什麼從講座中感受花蓮縣經費充足,但交通改革卻感受不明顯?花蓮縣政府到目前為止是否有提出「軟性」或「城際交通」等比較小型的交通計畫?
A:花蓮縣政府能主導的範疇包括道路標線、號誌系統、產業道路的維護與改善,以及地方公共運輸的規劃。針對地區的交通改善,花蓮縣政府推行了預約制的市民小巴,提供更精準公運服務。而台東則是有「TT GO」共乘媒合計畫。 為何交通改革民眾感受不明顯,可能是未有完整使用者需求評估,地方政府尚需要更深入了解居民的需求,進一步完善地方公共運輸系統。
Q:富里與玉里之間因地震與颱風摧毀基礎建設,讓兩鄉鎮來往時間大大增加,為什麼花蓮縣政府沒有優先恢復這些基礎設施?
A:花蓮南區的道路基礎建設,特別是在2022年918地震後面臨嚴重的災後復建困難。儘管中央政府已撥補經費,但是遇到嚴重的缺工問題,尤其在東部偏遠地區如玉里與富里,更難找到願意接案的包商與工班。直接導致災害復建工程延誤甚至無法啟動。面對偏遠地區的基礎建設挑戰,需要長期政策的支持,吸引更多資源進入,確保基礎建設的穩定與可持續性。
花蓮發展及地方需求的相關提問
Q:在花蓮居住的人民中,想知道職業人口比例,特別是公務人員的比例。
A: 2023年花蓮縣公共行政及國防(警消、軍人、公務員)佔就業人口5.88%,台北市為3.66%。與基礎建設相關的營建工程業,花蓮縣佔11.11%,台北市為4.3%。其他相關職業統計可參考花蓮縣主計處的統計。
Q:從選舉結果來看,花蓮居民似乎支持傅崐萁提出的「大型交通建設」,若這正是在地居民的期待呢?
A:花蓮的政治環境受到人際關係與資源的箝制,導致居民的選擇受限。傅崐萁提出的大型建設計畫只是居民在有限選項中的選擇,而非真正的需求。不應以提出更大的建設承諾作為吸引支持的手段,而應專注於居民的實際生活需求。
Q:如何在居民相對剝奪感的困境中,與多數選民討論地方的真正需求?
A:花東地區長期面臨相對剝奪感,居民常感受到邊緣化,甚至有「二等公民」的心理。這種情緒放大了交通不便、工作機會缺乏的主觀感受。這些弱勢的現象確實存在,但花東也有許多西部鄉村地區沒有的優勢,譬如擁有移居的人潮。地方條件的多樣性與複雜性,需要在逐步解開歷史情結的基礎上,進行深入討論。
然而,這種剝奪感並非無法改變。以台東為例,過去十年間,地方發生了顯著變化,城市品牌形象提升,居民對於自己的縣市也逐漸有信心。 要如何與多數選民討論地方的真實需求?我們鼓勵大家在自己的場域,持續討論你所期待的花蓮樣貌。地球公民曾在「花東三法」提出後,透過小規模的客廳會與居民進行深入交流,挖掘地方真正的需求。未來,我們也將持續努力突破同溫層,接觸更多不同立場的居民,促進更多元的對話與理解。
Q:傅崐萁常說中央政府欠花蓮人很多,地球公民如何看待這些「花蓮人」的定義?你們認為「花蓮人」是誰?
A:傅崐萁從未公開定義「花蓮人」,但他對話的對象多半是針對支持他的群眾,尤其是土生土長的花蓮居民。然而,實際上,花蓮人的身份非常多元,包括移居者、旅外花蓮人等不同群體,不應被簡單地劃分或忽略這些多元樣貌。
Q:花蓮現在產業界、政治界的頭人是否有關心公民願景、環境議題的非民團、具話語權的代表人物?
A: 產業界確實比較少,政治界的話有無黨無派的花蓮縣議員楊華美及曾蹲點花蓮,現為不分區立委的陳培瑜立委,都是非常關注這個領域的人物。
Q:地球公民有無更有影響力於監督政治人物的策略?
A:我們不是從事選舉的組織,無法直接在選舉上對民代產生影響。但作為在地環境組織,我們的角色是有效尋找負責單位,進行溝通與倡議,推動議題的改變。例如花蓮七星潭月牙灣的開發案:該案計畫建設七家大型飯店,佔地超過35公頃,預計引進7,000至8,000名遊客。我們發現後立即揭露問題,指出開發案存在的環評、法律及國土規劃衝突等問題。在多方壓力下,縣政府於數月後宣布暫緩該案,成功避免了不當開發的進行。
花東基金相關提問
Q:請問花東400億基金主要監督單位是哪一個呢?
A:主要由「行政院花東地區發展推動小組」核定地方政府提交的實施方案是否獲得預算,花蓮與台東縣議會則監督施政計畫執行。
Q:花東400億基金尚未使用完畢的200億交給地公規劃,會如何配置預算?
A:地公並非專門從事規劃的組織,會將規劃交由可信賴的專業團隊負責。透過基礎資料的全面盤查,確認地方課題的關鍵點,並在此基礎上提出具體計畫。此外,相關解方需重視軟硬體計畫的平衡。
Q:花東四百億基金的使用引發了不少討論,究竟已經花費的部分中,有哪些支出對花蓮居民與環境具有重大助益?在地是否有值得投資的項目?
A:花東基金在第一期計畫中曾出現如賽車場、愛狗樂園、十八層地獄等與地方需求脫節的荒謬項目,反映出公務單位在預算編列與發展規劃上的不足。
花東基金的執行並非只有負面的影響。花蓮縣建設處推動的「沿海保護與自然資源調查計畫」,全面盤點了花蓮海岸線的生態與文化資源。此外,山海劇場計畫雖在初期引發爭議,但其後縮小規模,並嘗試與在地合作。
慈濟大學邱奕如老師曾與地球公民合作,成功通過花東基金的第一次民間提案,顯示花東基金具備一定的彈性與可能性,能讓地方學界和民間共同提出符合地方需求的方案。然而,由於地球公民資源有限無法全面推動每一項提案落實地方需求,仍需更多地方團體和居民積極參與。
其他提問
Q:台北市的收入來源?除了稅收還有什麼樣的管道?
A:花蓮縣與台北市的收入來源大致相同,包括稅收、行政規費、罰金等。花蓮縣獨有的收入是礦石稅,預計2024年貢獻10.3億。台北市的土地稅和房屋稅收入遠高於花蓮,2024年台北市土地稅為455億、房屋稅168.7億,而花蓮分別為6億和1.98億。中央政府統籌分配稅方面,台北市為590億,花蓮為67億;中央補助方面,台北市為155億,花蓮為167億。相關資料可參考行政院主計處統計。
Q:可行性評估資訊不公開是全台灣的普遍問題嗎?民間團體或政府是否有對此提出改進建議或調整措施,以減少後續爭議?
A:目前的法規並未要求大型建設或工程在可行性評估階段就公開相關資訊。一般情況下,公眾能接觸到的資料多半是在環評或其他公開審查程序啟動後才得以閱讀。 地球公民一直以來都在倡議推動更多透明與社會溝通的機制。在法規尚未完善的情況下,公民團體與個人可以採取兩種行動:第一,直接向政府機關提出資訊公開的要求;第二,透過立法委員向政府機關索取相關報告並進行說明。這些都是公民參與的有效途徑,能推動資訊透明化並促進公共利益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