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樹都不能砍」未必就是環保

文/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戴興盛
2020 年 07 月 11 日

You are here


臺灣山區佔國土面積六成的森林區,不可能作為光電用途,剩下四成,臺灣是名列世界前茅的地狹人稠,必須兼顧各類社會基本需求,包括農業、居住、商業、工業、生態保育等目標,要擠出容許發展光電的土地,的確是非常艱鉅的挑戰。(photo by Marco Hamersma)

近幾個月以來發展太陽光電的諸多爭議,已經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眾多團體與個人的努力令人感佩,另一方面,在各方爭論的過程中,不少論點流於單一角度,或者缺乏事實基礎,都需要仔細釐清。

整體而言我想提出以下看法:臺灣面臨極為艱鉅的挑戰,面對這挑戰,我們需要理解問題的本質,並勇敢做出所需要的取捨,在兩難(多難)之間的取捨。

這世上並沒有完美的能源。台灣之所以走向廢核,是因為無法承受發生核災的風險,同時核廢料也找不到去處。台灣社會普遍支持減煤,是因為空汙實在嚴重到難以忍受、且嚴重傷害健康的程度,同時所造成的高碳排已經在全球與在地尺度上威脅到氣候與生態系統(以及因此當然威脅到人類社會福祉)。燃油發電、以及發電之外各類型式的使用石油,其造成的問題和燃煤一樣。使用天然氣,每度電所造成的汙染與溫室氣體排放的確比燃煤要低,但還是會造成汙染與排放溫室氣體,在臺灣還涉及天然氣接收站傷害藻礁等特定議題。水力發電,則因為社會普遍擔憂影響溪流生態,因此難以再擴張規模。

因為上述考慮,臺灣社會大致上能接受發展再生能源的必要性(少數例外包括氣候懷疑論者與認為燃煤最便宜者)。事實上,即使不考慮環境議題,單就臺灣的基本生存而言,也不能不考慮再生能源。臺灣的能源自給率僅有約2%,這是極為威脅社會經濟系統韌性的危險數字;且隨著國際溫室氣體管制公約的推動與對各國產業界的規範,我們不能選擇置之不理,否則經濟競爭力會大減,近日台積電大動作買下沃旭能源在彰化外海的920MW(百萬瓦)裝置容量離岸風場電力,便是典型的趨勢。

然而,再生能源當然也不是完美無缺的能源。以太陽光電為例,臺灣山區佔國土面積六成的森林區,早已經被劃設為各類保護區,當然不可能用作光電用途。在剩下的四成國土上,是名列世界前茅的地狹人稠,必須兼顧各類社會基本需求,包括農業、居住、商業、工業、生態保育等目標,在這塊已經非常擁擠的國土上,要擠出容許發展光電的土地,的確是非常艱鉅的挑戰。

因此,隨著這幾年太陽光電迅速擴大規模,質疑的聲浪也迅速升高。基本上,不同群體的人們關切不同的議題。關切農漁業與糧食安全者,憂心光電影響農漁業的存續;關心平地與山坡地森林、濕地、水域、野生動植物及各類生態系者,擔憂光電會破壞生態。部分人關切光電對景觀的衝擊,也有不少人擔心可能的污染。在原住民族地區,原住民則關切相關的土地權與諮商同意權的行使。

面對這所有議題,在民主社會中,需要整合多方觀點、目標,並根據不同選項的利弊得失去權衡出最後的方案。這是一個漫長、需要各方在考量個別部門利益與整體社會利益妥協的過程。然而,我們經常見到單一觀點的黑白分明訴求,典型如「一棵樹都不能砍」。這一類訴求充滿道德光環,看似是最高尚的環境訴求。但它其實不是。

在真實世界中,每個選擇都有其好處、也有其顯見或隱而不見的代價。以光電為例,若每個不同立場的人都堅持自己關切的點寸步不讓,「一棵樹都不能砍」、「任何農地都不能動」、「任何林地都不能動」、「妨礙我心愛景觀的都不能動」、「影響到野生動物者都不能動」、「光電板鋪在學校屋頂上很醜所以我反對」…,我們若以這種方式討論問題,最後的結果將是,再生能源僅能在很少數符合所有完美條件的案例中推動,它的整體規模將無法因應挑戰。更確切而言,這意味著全台的排碳量還是會節節上升,或是在好一點的情況下可以減一些量(但還是正排放量),但無論是哪一種情境,要達成將地球增溫控制在1.5度C的任務將更難達成。而一旦地球跨越眾人擔憂的氣候臨界點,屆時的環境生態衝擊將是全球性、全面性的,對人類社會的衝擊、尤其是對弱勢社會的衝擊,將是災難性的。事實上這些衝擊已經開始。

這就是為何,一個看似高度理想性的環境訴求,它可能在環境角度而言並非合理,甚至同時在社會與經濟面也站不住腳。

會發生這類偏誤,來自於在整個系統需要考慮的眾多因子、部門、與觀點中,獨鍾自己最關切的點,又無法體認到自己並不能代表整個世界。若這種偏誤被自己或社會冠上過強的道德色彩,都很容易導致寸土不讓、不考慮其他部門運作的心態。但這真的道德嗎?以碳排放議題而言,我們每個人的存在、生產、與消費活動,就正時時刻刻地排放溫室氣體。有些人會對太陽光電抱持尖銳批判的態度,並強調自己的生活很環保(例如少開車),但人們沒有想到,在今天的臺灣,個人再怎麼力行環保,我們每個人的溫室氣體排放都只是多和少的差別而已,還是遠超過零碳排的目標。無論任何個人或團體,若要真的做到碳中和,都還是需要透過再生能源的發展始有可能抵銷自己(以及社會整體)所造成的碳排放。

換言之,以最嚴格條件檢視再生能源選項,宣稱這是環保的。但這結果是再生能源發展受阻,臺灣繼續以燃煤、燃油、燃氣滿足能源需求,持續大量製造污染與排放溫室氣體。這個作法,頂多只能說是屈就現實,並不能稱之為環保。或是說,我們在價值判斷上忙著批判再生能源不夠環保之處,但我們有拿出同等或更多的心力去批判化石能源嗎?我並非意指每個曾經質疑再生能源衝擊的人都犯了失衡的錯,但我的確看到很多例子,其抨擊再生能源火力之烈,讓人們忘了化石能源才是最大最根本問題的來源!

能源的生產消費攸關我們的生存,但能源卻是眾多環境議題的根源,由於事關重大且影響因素眾多,台灣社會需要學習以系統的、整合的方式去看待能源議題,不宜以局部的方式去過度強調特定觀點。這種思維方式的轉型,是政府的責任,是社會各部門的責任,也是每個人的責任。在系統思考之後,臺灣終究需勇敢做出抉擇,堅定且不能太慢的往再生能源走,這些抉擇絕不會毫無缺點,但我們若因為這些一定會存在的缺點去否定整個決策,結局就是永遠原地踏步。而原地踏步,就當今地球現況的環境議題而言,絕對不是環保的。它事實上才是環境的最大災難。

(本文刊登於2020/7/11 上報:「一棵樹都不能砍」未必就是環保

 

For a better experience using this site, please upgrade to a modern web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