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半屏山野望護國神山(二):日落太陽升,經濟奇蹟下的「黑」幕
You are here
You are here
圖說:分隔半屏山與後勁社區之間近80年的中油高雄煉油廠(傅志男攝,地球公民基金會提供)
【編按】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以下簡稱台積電)第一座高雄廠即將完工,預計今年(2024)年底進行設備裝機。但繼8月底在整地時挖掘到日治時期美軍空襲的未爆彈,11月又發現一顆生鏽未爆彈。台積電高雄廠現址前身是「中油高雄煉油廠」,但在日治時期,這塊地是什麼用途?為何是美軍轟炸焦點?恐怕鮮少人知道。
「從半屏山野望護國神山」此文,嘗試回溯從日治時期高雄的軍事戰略定位,國府治台以來的經濟布局,加上後勁反五輕,到目前的台積電設廠觸及的高雄城市轉型課題,以歷史回望視角,讓我們一起來思考什麼是城市的永續發展?
太陽落下 白日升起
很快的隨著中華民國政府的來到,第六海軍燃料廠(下稱六燃)也無可避免的準備進行清點並交由中華民國接收,但在六燃移交予國民政府時,卻鬧出了一齣荒唐的鬧劇。
1945年11月1日,在台灣地區授降典禮落幕的一週後,臺灣省行政長官陳儀下令開始進行接收,11月12日中華民國海軍遂開始進行接收工作,但後續行政院又再頒布「收復敵偽區產業處理辦法」,並指示六燃改由經濟部資源委員會接收。
根據文史研究者林身振、林炳炎刊登於《高雄文獻》第六卷第三期〈第六海軍燃料廠之接收〉一文,行政院指示六燃改由資源委員會接受後,海軍竟不理會上層指示,以代電矇騙軍事委員會,並自行繼續六燃的接收工作,直到1946年3月28日與日方簽字完成移交,前後歷時超過4個月,以當今角度看來可說是荒唐至極。
雖然六燃的接收過程中鬧出了這齣鬧劇,但最終隨著雙方簽字,六燃廠區從日方手中完成移交的事實也算是塵埃落定,也正是從這時開始,六燃有了個新的名字-「高雄煉油廠」。
直至同年6月1日,當時仍設立於中國的行政院資源委員會整併了位於四川及甘肅等地的既有油礦相關資源,並加上在台灣接收而來的天然氣、石油等天然資源相關設施,於上海成立了「中國石油公司」(以下簡稱中油)。
但就在中油成立的3年多後,隨著中華民國政府在國共內戰中節節敗退,中油也在1949年末正式遷往台灣,辦公室落腳在台北市,而這也為中油日後的爭議埋下一個伏筆。
圖二:1958年的高雄煉油廠。資料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
工業帶動經濟成長,人人樂道的「黃金年代」
隨著國共內戰的局勢逐漸轉變為冷戰,高雄煉油廠的運作也逐步的回到正軌,中油遂於民國54月(西元1965年)因應製造需求而在廠內興建了第一輕油裂解工廠,也就是俗稱的一輕。隨後又在美國Stone & Webster等相關產業公司的協助下,於民國64年(西元1975年)啟用了台灣首座真正具規模的新型石化工業廠-「二輕」。
同樣也是在1970年代,此時因受到第一次石油危機影響,台灣的經濟發展開始出現瓶頸,當時的政府決定推出興建「十大建設」來因應時局,而十大建設中的「石油化學工業」項目就包含了在高雄興建仁武、大社及林園等工業區,其中「林園工業區」不僅至今仍為全台規模最大的工業區,區內也包含了中油的「林園石化廠」。
在林園石化廠內,中油先後於民國68年(西元1979年)及民國72年(西元1983年)啟用了三輕、四輕兩座輕油裂解工廠。此時若攤開大高雄的地圖,會發現高雄市區四面八方都已經被工業區包圍,原先清幽純樸的市郊綠地也已被一座座的工廠和煙囪取代。
圖三:經濟起飛的年代,同時也是高雄逐步被石化工業包圍的年代。地球公民基金會製。
光鮮亮麗的「經濟起飛」之下,來自地方的第一線實況
在政府計劃經濟之下的石化工業發展,確實成功的帶動了台灣的經濟發展,創造了那個為人津津樂道「台灣錢淹腳目」的黃金年代。但是在這片光彩的背後,卻是有一群人被迫犧牲自己世代生活的家園、被迫承受工廠帶來的環境污染、被迫成為國家感謝其犧牲奉獻的對象。
自中油遷台以來,其總部就一直設立於台北市,但事實上中油大部份的廠區都位於高雄,且台北市境內並沒有任何一處中油的廠房或設施。但設立於台北市的總部,造就了長年以來所為人詬病的「稅繳台北、污染留高雄」問題。台灣經濟起飛為人所樂道,坐在台北辦公室裡的公司高層坐享其成,但真正留給高雄廠區第一線的,卻只剩陳年不良的空氣品質、消失殆盡的自然環境、還有被廠區分割破碎的社區。
圖四:中油發生工廠爆炸火警、化學氣體外洩、漏油等工安事,附近居民噴漆抗議,要求遷廠滾出後勁(何俊彥攝)
與石化工業抗衡的勁旅:後勁反五輕揭幕
鏡頭快轉到1987年6月,中華民國政府宣布解嚴前夕,中油傳出將繼續在高雄市楠梓區後勁地區(今高雄油廠國小至後勁站一帶),於一輕、二輕的既有石油工業基礎上,興建第五輕油裂解廠的消息。
後勁在哪裡呢?當你搭乘高鐵南下高雄,即將抵達新左營站時,只要往西邊窗子一望,便會看見半屏山,而後勁便位於半屏山西北側山麓。
後勁,是自明鄭時期承繼下來的傳統聚落,清朝時隸屬萬年縣,時因糧食稀缺,隨行軍隊屯墾於前、後、左、右、中五鎮,分別為「前鋒」,「後勁」,「左營」,「右衝」(今右昌),「中權」等,也成為「後勁」一名的由來。即使在行政區域的劃分上,並沒有設置所謂的「後勁里」,卻因著歷史上一脈相承的地緣關係,與往後文化、地方信仰和愛鄉情懷上彼此肯認的基礎。
五輕興建消息一出,引發地方震動。當時後勁地區,流傳各個公廟多次有人問事擲出立筊的事蹟,眾人皆懷疑是否與五輕設廠有關,於是便前往當地主祀保生大帝老祖廟(聖雲宮),就「是否反五輕」一事擲筊問神,竟連續擲出6次聖筊。8月,有志抗爭者在後勁鳳屏宮(主祀神農大帝)成立「反五輕自力救濟委員會」,後由鳳屏宮、聖雲宮、福德祠、有應公、萬應公等五間寺廟聯合成立的「後勁廟產管理委員會」決議,挹注200萬元作為抗爭基金,組成了一支敢於與政府及石化工業抗衡的勁旅。
圖五:聖安宮內陳列著2013年信眾到廟裡問事時,再次出現「立筊」神蹟的照片(余嘉榮攝)
三年堅持反五輕,愛護屬於「咱的」生活方式
1987年7月開始,後勁反五輕人士,圍堵於高雄煉油廠西門(約今捷運世運站),搭棚造飯,展開了長達三年的反五輕運動,而背後支持他們的觀念,並不全然是基於普世的環保價值,而更可能是面對一、二輕造成的汙染史時,長期累積下來的身體感受和地方風聞,所引發的反抗意識:1983年時,一名婦人點蚊香突然爆炸;1987年,煉油廠在半年內發生三次爆炸;1988年,中油員工在宿舍抽菸發生氣爆,下油雨、農作歉收、豬隻暴斃種種異象,彷彿一條隱形的火藥引線,即將準備點燃爆發。
事實上,台灣戒嚴(1987年)前後,由上而下、忽視民眾知情同意、轉嫁汙染給民間社會的經濟發展,早已喚醒了全台各地,愛護生活領域和方式的社會運動,如1987年3月,美國杜邦公司(DuPont)亦曾規劃於彰化、鹿港興設二氧化鈦廠,引發鹿港人以「我愛鹿港,不要杜邦」的訴求,進行長達400天的抗爭,同年10月,後勁人亦以「我愛後勁,不要五輕」此等護鄉愛土、召喚地方認同的口號,包車北上環保署(今環境部)與立法院陳訴衷情。
當時紀錄全國社會運動,試圖挑戰主流媒體的民間影像紀錄團隊「綠色小組」,就曾見證過反五輕的抗爭過程。當時,居民從井裡撈出的地下水,能用打火機點燃,而時任經濟部次長的李模則冷淡表示:「經濟發展是個過程,必須忍受這個過程中有某些的痛苦,當然並不能平均叫1900萬人各個都來忍受同樣的痛苦,個人在不同的崗位上,忍受不同的痛苦。」這樣的說法,無異指出經濟發展過程中,某些人必須付出一定程度的犧牲與代價。
圖六:反五輕自力救濟委員會李玉坤當年設計的反五輕運動標誌(下方貼紙).清楚表達反對建置五輕的立場(余嘉榮攝)
圍廠攀塔宋江陣,僅換得25年後遷廠承諾
北上陳情未果,抗爭只能從長計議,自1987年7月至1990年9月,1000多個日子,後勁居民輪番駐守於高雄煉油廠西門之外,期間亦不乏大學生、學者和環保人士一同參與。生祥樂團〈拜請保生大帝〉一曲歌詞寫道:「搭棚西門外,圍廠論隻月」便是在描述後勁堅定反五輕的決心。
於1990年3月二位後勁人劉永鈴、楊朝明爬上高煉廠燃燒塔,將自己反銬並掛上「反五輕」三個大字的白布條,後竟遭逮捕判刑。同年5月,後勁社區舉辦了全台灣第一個地方公投,「堅決反對」的票數超過6成,如此公民意志的展現,卻換來時任行政院長郝柏村攜萬餘名軍警,夜宿後勁,暴力驅離圍廠的「環保流氓」。國家的力量,似乎不僅汙染後勁社區,更試圖汙染後勁的名譽。
1990年9月13日,居民雖以當地傳統的宋江陣,自攜械具,與裝備齊眉棍和盾牌的鎮暴警察和鎮暴車,展開激烈的身體對抗,最後仍不敵優勢武力,21至22日,在軍警戒護下,五輕動工,同時,政府承諾25年後五輕將如期遷廠,並成立15億的回饋金,以其「孳息」作為地方回饋的資金,後勁反五輕運動暫告一小段落。
圖七:1990年3月25日,劉永鈴、楊朝明爬上中油燃燒塔掛上反五輕標語,讓反五輕運動躍上國際新聞。(林瑞慶攝,出自新新聞)
後勁,高雄工業發展的歷史負片
以整個大高雄為尺度,我們可以看到,日治時期設定了宏觀的戰略目標,將高雄視為南進的軍事基地,到國民黨政府威權時代,為了經濟發展,選擇性忽視長期的嚴重汙染,採取強硬的開發手段,毀社區既有的生活方式。和常人所理解的,不食人間煙火的環保思維有別,後勁人的反抗意識,並不只是出於純然的環境保護價值,而是對於生活領域受到侵害、被經濟洪流輾壓的過程中,與龐大工業史相對,展現出不願意被輕易犧牲的行動。
後見之明來看,五輕的確已然關廠,後勁人爭取與盼望的乾淨土地,即將迎來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台積電)入駐。如今高雄市面臨全球2050淨零排放的壓力,以半導體S廊帶啟動產業轉型,期待高附加價值、高耗能的科技產業,帶動低附加價值、高耗能的傳統產業邁向低碳永續。
然而,若我們置於30年前的半屏山山麓,與劍拔弩張的鎮暴警察對壘之時,其實,又有誰能夠逆料,看似叛逆的抗爭,其實正展望了前瞻的未來?
本文為2024年11月14日報導者投書:鄭泰鈞、侯耀荏 / 從半屏山望向「護國神山」:六燃、中油、台積電,高雄產業轉型和居民抗爭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