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半屏山野望護國神山(三):高雄科技產業的黎明之光,在後勁探照過去

文 / 地球公民基金會議題部專員鄭泰鈞
2024 年 11 月 14 日

You are here

20241030-031.jpg
圖一:台積電進駐中油高雄煉油廠舊址,廠區如火如荼施工建造中(傅志男攝,地球公民基金會提供)

【編按】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以下簡稱台積電)第一座高雄廠即將完工,預計今年(2024)年底進行設備裝機。但繼8月底在整地時挖掘到日治時期美軍空襲的未爆彈,11月又發現一顆生鏽未爆彈。台積電高雄廠現址前身是「中油高雄煉油廠」,但在日治時期,這塊地是什麼用途?為何是美軍轟炸焦點?恐怕鮮少人知道。

「從半屏山野望護國神山」此文,嘗試回溯從日治時期高雄的軍事戰略定位,國府治台以來的經濟布局,加上後勁反五輕,到目前的台積電設廠觸及的高雄城市轉型課題,以歷史回望視角,讓我們一起來思考什麼是城市的永續發展?


1990年行政院長郝柏村挾優勢武力鎮壓後勁居民,宣佈興建中油五輕煉油廠,並承諾25年遷廠後,直至2015年經過後勁居民及環保團體強力監督及訴求,方才如期迎來關廠。這片飽經戰爭動盪、政權嬗替的土地,自提供第一桶日本海軍燃料油開始,其土壤、地下水和周邊生靈,壟罩在近八十年的污染和高健康風險的居住環境中,與軍事國防、經濟成長等全國乃至全球化與地緣政治,有不可忽視的必然關係。

2021年4月,行政院發佈「加速半導體前瞻科研及人才布局」新聞稿,欲於美中貿易戰,中國半導體先進製程受阻、疫情期間全球性晶片缺貨等契機,推動半導體產業「護國群山」。高雄市政府隨即以築巢引鳳之姿,宣布台灣積體電路公司進駐半屏山山麓的消息,預計將磁吸半導體上下游產業鏈。

後勁社區及北高雄地區,似乎迎來了自「煉油廠」轉型至新型態「科技廠」的契機,醞釀著一股平衡南北產業發展、生活品質不均之苦的期待。

然而,當歷史巨輪急速轉動,邁向前程似錦的轉型願景時,高雄身處於傳統與前瞻經濟發展的交匯之處,如何回頭面對棘手的水土汙染和工業文化史蹟保存議題?而半導體供應鏈高度成長的用電、用水壓力、石化鋼鐵等重工業高碳排、高汙染的產業型態,又如何面對全球淨零排放的國際潮流,正視經濟發展之中,長久被隱蔽的環境、社會成本?

護國神山下的汙染史,後勁人不可承受之「輕」

2021年11月,高市府高速啟動兩項重大的國家政策把關機制:都市計畫變更和環境影響評估。前者逾半年內迅即通過變更,後者更在1.5個月內就由地方環保局審查通過。

彷彿普天同慶的半導體開發案,背後卻是後勁地區,自日治末期、十大建設乃至五輕設廠迄今,近80年面對的健康風險和生活方式的逐步消逝,以及相對經濟發展的美麗願景,層層疊疊的不可承受之「輕」──五輕的輕、輕言變更的輕、輕巧通過環評的輕,在采聲中輕忽地方汙染史的輕。

20241030-032.jpg
圖二:111年4月擬定原高雄市都市計畫細部計畫 (原中油公司高雄煉油廠土地) (配合楠梓產業園區設置計畫)案(資料來源: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高煉廠自1990年建廠至2015年停工的25年期間,土壤、地下水汙染和工安事件層出不窮。同年,天下雜誌〈台積電翻轉鐵鏽之城〉專題報導指出,中油原先提出的整治計畫需時17年(至2033年完工),而後因應台積公司設廠需求及市府壓力,才對外宣稱將透過生物復育、土壤清洗、熱處理等環境工程,縮短至2年內整治完畢。同年底,中油在高雄市議會中提出「中油高雄廠土地污染整治」專案報告,證實整治計畫預計提前至2023年完成整治,然而,2024年的今天,高煉廠舊址整治進度仍僅達全區面積一半,和中油專案報告、市府拍胸補保證的期程,產生嚴重的落差。

20241030-033.jpg
圖三:高雄煉油廠控制計畫整治分區圖--藍色3-1~4-3區,大致為台積電目前3座通過環評廠區位址。(資料來源:高雄市環保局網站)

2007至2014年,五輕每年都發生過工廠爆炸火警、化學氣體外洩、漏油等工安事故,時環保署調查後,更將之公告為「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及控制場址」。我們將時間倒轉至2002年4月,時任高雄市市議員、前副議長黃石龍向市府檢舉,五輕P37油槽滲漏27,850公秉原油,相當於140座加油站替半屏山「加油」。

20241030-034.jpg
圖四:2008年01月05日中油氣爆,聚集千人抗議,入夜後居民搭起篷架,封鎖廠區新北門,打算長期抗爭要求中油關廠。(李根政攝)

如此龐大的汙染量,中油隨即火速「應變」,並在短短數年間便對外宣稱整治完成,黃石龍邀集環保局官員現勘求證,僅用簡單工具刨挖,土地竟仍是一片「油肭肭」(油膩膩),宛如中油謊言的顏色。

中油延宕遷廠、台積電閃電襲來,被擱置的公民行動與願景

高雄看似一片光明的半導體轉型,背後是一個又一個地方居民和公民團體,基於珍視地方永續和公平發展,堅持發聲的行動。後勁居民如何回應過往的汙染史,應作為高雄產業轉型的借鑑之處。

地球公民協會(地球公民基金會前身)2008年曾與高雄市議會合作舉辦〈從魯爾工業區的再造,談後勁/高雄的未來〉座談會,播放公視影片「城市的遠見──蛻變中的魯爾工業區」。會中,後勁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李玉坤主張:「發展經濟固然重要,但保障人民生活環境及品質更為重要,後勁人為了成全台灣的經濟發展的犧牲太大,若中油如期在2015年遷廠,全國人應回饋後勁人,改善後勁人的生活環境。」有鑑於德國的改造經驗,後勁廟產管理委員會為進一步探索未來五輕用地發展,更攜團前往魯爾工業區現場考察。

20241030-035.jpg
圖五:〈從魯爾工業區的再造,談後勁/高雄的未來〉座談會。(何俊彥攝)

魯爾,一個在歷史和地理課本中出現的地名,位於德國西北方,自工業革命起便以開採煤礦、煉鐵技術等聞名,19世紀一躍成為普魯士王國鐵路、軍需等重工業要塞,1950年代一度被譽為德國經濟發展的火車頭。

後因高科技產業興起、全球煤礦產量增加、採礦成本提高等因素,1989年起開始著手經濟結構轉型,鼓勵太陽能工業及其他高科技產業投資,煉鋼廠轉型,成為與自然生態、周邊環境共融的科學公園,如本來的儲油槽發展成潛水救難場地、礦場岩壁成為攀岩場、工廠廠房改建為公共及聯誼活動場地,並同時邀請民眾,參與住宅更新、河川復育等共同擘劃未來的城市發展,在經濟發展、都市規劃、生活品質和環境保護之間,找到令人羨煞的平衡。

2013年由後勁社會福利基金會、地球公民基金會、高雄後勁中油遷廠促進會、煉油廠轉型生態公園促進會等團體,共同舉辦「環境復育X產業轉型:後勁生態公園全國競圖比賽」,邀集全國建築、景觀或都市計畫相關科系學生,一起來後勁尋覓屬於台灣本土的轉型脈絡。

20241030-036.jpg
圖六、2013年4月,後勁社會福利基金會、地球公民基金會、高雄後勁中油遷廠促進會舉辦後勁生態公園全國競圖比賽」優勝前三名。(地球公民基金會提供)

在每一組學生團隊的構想中,均懷抱著能在後續受汙染的褐地利用上,規劃出遊憩、污染教育、自然復育等區塊,多元利用轉型後的場址,獲得社會各界與高市府的認同。2014年反五輕24週年的地方晚會中,時任高雄市長陳菊更親口承諾未來高煉廠舊址,將轉型為生態公園,「還給後勁一片乾乾淨淨的土地」。

遺憾的是,在2016年元旦時,等待了25年的後勁居民,率團至五輕煉油廠要求提出實質的遷廠期程,卻換得中油托推延宕之詞,僅表示正在與印尼、印度等石油公司洽談出售五輕設備,無法給出明確搬遷計畫,引發地方人士的強烈不滿。

五輕停工,既有的煉油設備原地擱置。2016年至2020年這段無聲的空窗期,乃至2021年台積電急速入駐、中油勉強配合整治的過程,讓後勁人耗費青春年華,盼望乾淨土地和地方參與的發展願景,再一次因國家政策的強勢主導,失去了部分由下而上、由社區作為發展主體的話語權。

迎接高產值、高耗能的護國群山,淨零永續並非康莊坦途

回到2024年的今天,因應全球性的全球暖化危機,聯合國已於2015年巴黎氣候協議,要求世界各國2050年前,控制升溫在攝氏1.5度以下,達到溫室氣體歸零(包含碳匯等方式)的「淨零目標」,國家發展委員會更於2022年年底,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今年(2024年)6月高雄市則透過《高雄市淨零城市發展自治條例》(以下簡稱高雄淨零條例),訂定2030年前減碳30%的法定減量目標。

回過頭看,因應美中關係、利用台積電的優質技術,以高附加價值打造出台灣半導體供應鏈的「護國群山」,讓台灣國際聲量水漲船高,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更旋風式的席捲台灣媒體目光,在台大力推動AI人工智慧發展。然而,其高耗電、高耗水的特性,卻也帶來區域開發的沉重壓力,更引人思考,高雄若要邁向淨零,如何同時承載半導體業、傳統石化業和鋼鐵業的無限成長?

台積公司目前已規劃3廠區開發,用電量加總後已達55億度,約佔2023年高雄市總用電量18%、民生住宅用電93%,每日平均用水量則達64,500CMD(立方米/每天)。目前台積公司承諾,用電部分,2030年將取得60%、2040年100%再生能源(RE100);再生水部分,則預計需遲至2029年,橋頭、楠梓再生水廠方能日供給約7萬噸,彌足現有3廠區需求,若再加上未來外傳的2座廠區共5座,以及相關產業鏈如義隆電、日月光、艾司摩爾……等,勢必將引起民眾對於用電、用水和淨零排放的時程疑慮。

「舊的不去,新的又來」,高雄傳統產業須跟上台積電腳步轉型

除了台積電及S廊帶相關產業鏈壓力外,高雄市必須考量目前高雄碳預算「排擠」的問題。所謂的碳預算,是依高雄淨零條例規劃,2030年減碳30%、2050年淨零,所設定的「碳排放上限」。

高雄面對未來的淨零趨勢,又希望傳統重工業如中鋼、中油、台塑等子母企業能與未來的城市發展共存,則應積極要求跟上台積電的腳步,提出RE100、100%再生水的務實路徑,並提出實質的減碳方案,而不僅僅只是停留在企業ESG永續報告書中,轉移焦點的說詞。

否則高雄市在當前「舊的不去、新的又來」的產業結構下,龐大的能資源消耗、空、水、電、廢、毒等環境壓力又持續累積,引動各種能源設施的設置壓力、空氣陰霾壟罩、石化工業管線仍如炸藥引線般蟄伏地底,甚至在各縣市無首長願意新建核電廠、貯放核廢料的現況下,揚言開發核能技術、延役既有核電廠,滿足無上限的電力需求,恐怕又落入90年代後勁反五輕時,經濟發展「有人必須無條件犧牲」的過時思維

尤其,經2022年碳排查統計數據整理後,高雄市前12名排碳大戶(請參閱圖七),竟已佔高雄全市工業碳排放量的80%,而中鋼更是足足有2,000萬噸的年排放量,獨佔約50%,傲視群雄。永續、前瞻的未來發展,從高雄煉油廠的前世今身回頭一望,國家和企業均應負起責任,避免再一次讓高雄落入的汙染與犧牲的「歷史宿命」。

 

20241030-037.jpg
圖七:高雄前12大廠區排碳統計圖(鄭泰鈞繪圖,地球公民基金會提供)

後勁社區做為高雄轉型的樞紐,經濟需與歷史記憶、生活環境共榮

許多人懷疑,顧環保,怎麼吃得飽,然而,後勁居民堅持數十年,追求的從未是金錢上的補償,而是盼望「還原」既有的土地和健康的日常生活。據後勁耆老回憶,在煉油廠尚未隔絕後勁聚落與半屏山前,偶時能聽見半屏山上的山羌啼鳴,聲聞時必雨,隱隱暗示了傳統農村聚落最直覺、也最有力的的身體感官和歷史記憶。

李翠萍教授在〈工業污染區住民之正義觀:後勁與臺西個案分析〉(2021,政治科學論叢第89期)一文中,針對後勁居民進行訪談,研究顯示,居民在報復、補償個人和補償自然環境的正義觀中,多半傾向能夠清除汙染,恢復自然環境和過去賴以為生的生活方式,而個人的損失,更希望大量的社區服務,讓補償資源實質投入到「社區生活」中。

20241030-038.jpg
圖八、後勁居民與半屏山的連結,被煉油廠隔絕超過70年  (傅志男攝,地球公民基金會提供)

我們可以看見,過去中油廠區因其產業的特性,築起綿延圍牆,不僅讓周遭居民難以接近,亦阻絕了聚落與半屏山之間的傳統生活路徑。而如今既然廠區已裁撤,在舊建築的利用與再規劃上,除了性質單純的歷史展覽與回顧外,或許可以思考將鄰近的舊宿舍群一併納入規劃,縫合聚落與廠區,並在地方創生發展上提供更多的參與想像。

在邁向淨零永續發展的路上,或可借鑑魯爾工業區和後勁生態公園競圖中所展現出的精神:與生態、社會、參與式民主及經濟發展並存不悖的發展方式。透過《高雄淨零條例》,調查環境與土地特性基礎,以都市計畫、道路規劃、再生綠建材、再生能源的設置等,讓市府各局處與公民共同協作,結合各地區的具體社會脈絡,打造「淨零示範社區」。

環境永續,不只是顧環保,因為「環境」一詞,包含聚落、城市、國家等環繞在個人周邊的生活處境,其中有族群差異的歷史文化、生活方式、勞動狀態等等,經濟發展不應僅侷限於GDP的抽象數字,而應細緻具體的探究,任何一種經濟開發方式,有沒有人被遠遠拋在後頭,有沒有人因此而無條件犧牲,以及是否真實兼顧民主審議、週邊生活品質與經濟成果的公平分配。

高雄站在經濟發展的山頭上,眼前迎來的曙光,背後仍是一片歷史的灰霧。


本文為2024年11月14日報導者投書:鄭泰鈞 /從半屏山望向「護國神山」:六燃、中油、台積電,高雄產業轉型和居民抗爭的前世今生 

For a better experience using this site, please upgrade to a modern web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