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小教室
You are here
You are here
文/ 蔡卉荀(CET主任)
廢核,台灣不缺電
近年來,台灣每年即使在用電最高峰時,都還有6,613~8,718千瓩備用電力,而核一、二、三的總供電量只有5,144千瓩,假若把核電全部關掉,也還有1,469~3,574千瓩電力閒置,相當於0.5~1.3座核四廠!若再搭配節約能源,不僅更不用擔心缺電,還能減用燃煤電廠喔。
*「淨尖峰能力」是扣除電廠本身所需及老舊折損的電力後,還可以供應的最大電力。
資料來源:能源局統計報表(2014.3.19更新)、台電官網、監察院調查報告
去年台電預測(10208案)台灣未來尖峰負載會以一年3%速率成長,並以此認定未來會有缺電危險,然而從下圖可看見:1995-2012年以來,台電對國內尖峰用電的預測和實際落差已達3.12座核四廠,況且近來節約用電漸受重視,因此我們合理懷疑台電的預估是否切合實際。
萬年核廢料,子孫唉唉叫
「高階核廢料」是指用過的核燃料棒,雖不具發電效益,但仍有高放射性及高溫,只要站在旁邊2分鐘就會致命,必須持續浸泡在電廠內的冷水池裡降溫5年以上,再移到通風的地方繼續冷卻25~50年,最後再封存於地底下100萬年,才能確保輻射劑量降到安全背景值。
這次福島核災釋放出相當於168顆廣島原子彈的銫137,就是來自貯存於電廠內2,724束用過及使用中的燃料棒,因為冷卻水系統失靈,使燃料棒溫度過高, 引發氫爆而造成大量輻射外洩。至今年3月,台灣三座核電廠內共儲存了16,671束廢燃料棒(下表),情況比福島電廠更令人擔心。
隨著核電運轉,不斷產生新的廢燃料棒,現在核一、核二都面臨貯滿窘境,恐被迫降轉或停轉。因此台電在核電廠區設置「乾式貯存槽」,打算將部分廢燃料棒移出冷 水池貯存於此,並希望在今年就啟動「熱測試」,也就是真的將廢燃料棒移進來。但乾貯的設計、選址、移動燃料棒的過程…如何確保輻射不外洩?乾貯如何撐到台 灣找到最終處置場?台灣到底能不能找到最終處置場?這些都令人懷疑,爭議很大,需要全體台灣人共同關切、面對。
「低階核廢料」是指運作過程中接觸過放射性物質的衣物、手套、工具與零組件等,儘管是低階廢料仍具有放射性,人們站在旁邊5分鐘就有生命危險,因此必須將之封存入用鋼鐵和水泥製成的核廢料桶中,貯存300年才行,而這段期間會歷經廢料桶老化、生鏽,因此每隔一段時間就必須檢整、更換新桶,舊的桶子就變成新的核廢料。
至今年3月,全台低階核廢料共有219,452桶(每桶55加侖),其中蘭嶼貯存場接收來自三座核電廠、核研所及其他機構所產生的核廢料共97,672桶,檢整後增加到100,277桶,自1996年後已停止接受,並且必須在2020年期遷出蘭嶼。因此台電正打算在台東達仁、金門烏坵、澎湖望安等地尋找低階核廢料的最終處置場,地方政府及居民都不贊成,因為這些地方用電最少卻須承受核廢料,實在不公平。
綜合上述,不管低階或高階核廢料,在台灣都很難找到最終處置場,且貯存期間都必須消耗額外的電力、資金、人力、土地等資源,這些都沒有計算進核電成本中,卻必須由後代子孫來承擔。廢除核電,並且共同面對核廢料的問題,是我們這一代人責無旁貸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