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淨零的電價三支箭:調漲工業電價、加強節電措施、兼顧能源弱勢
您在這裡
您在這裡
(圖/pexels-pixabay)
本月27日電價審議委員會將再次召開,在國際能源價格飆漲,台電面臨巨大虧損情況下,各界皆相當關注電價是否可以終結連續八次凍漲。身為長期關注台灣能源轉型與氣候治理的環保團體,我們於今日共同發起此份聯合聲明,我們認為台灣電價長期以來未能反映環境外部成本,無法發揮能源價格的政策工具效果,台灣若要達成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則電價合理調漲勢在必行。
在淨零排放的願景下,我們針對本次電價審議提出三大呼籲:
首先是「工業部門與用電大戶應優先調漲」,暫緩一般民生調漲;第二是「加強節電措施力道」,包括提高工業節能法規的規範力道,以及補助民生節能設備的汰換;第三點則是「完善能源貧窮輔導機制」,結合中央與地方政府,盤點各地潛在的能源貧窮戶,提供必要的輔導與補助。
工業電價優先調漲,確實反映能源外部成本,因應供應鏈去碳化壓力
我們認為,「因應國際燃料成本變動」避免台電與中油兩大國營事業的虧損,固然是本次電價調整的理據。但若要在面臨通膨壓力之時,爭取社會大眾對於本次電價調整的支持,更須重視能源價格合理化作為推動能源轉型、促進產業節能的政策工具,同時也應在比例上符合「淘汰產業化石燃料補貼」、「使用者付費」、「照顧能源弱勢」的精神。因此本次電價調漲應優先針對工業以及用電大戶,暫緩一般住商用戶調漲。
在此次電價是否調漲的討論中,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反對針對工業用電大戶調漲電價,更恐嚇「否則製造業一定會出走」,此番論調一再出現,令人厭惡。去年中國發生限電影響產業,林伯豐理事長認為中國能耗雙控政策可推進台廠優化製程、改善企業體質,但遇到台灣要使工業用電電價合理化,卻只有恐嚇,這種雙標令人不齒。我們認為這樣的論點刻意忽視了不同部門近年來電力消費的比重與背後的不同意義,迴避工業部門長年以來從低廉電價所享受到的紅利與被低估的環境成本。
事實上,自2018年最近一次的電價調整以來,臺灣三年間用電量增加了164億度,工業部門就增加了124億度,占總增幅的76%,是近年來用電成長的主要驅力。此外,台灣平均電價偏低已經是眾所皆知的事實,根據能源局統計,2020年時台灣工業平均電價每度2.4461元,為全世界第6低,顯示台灣的電價確實有相當大的合理調漲空間。根據分析,電費平均佔製造業生產成本不及2%,因此即使工業電價調漲至10%,每度調漲0.25元,對產業之生產成本的影響也不過是千分之2。工商協進會之言論,動輒恐嚇電價調漲將造成產業虧損、外移,其實禁不起數據考驗。
台灣工業指數、製造業指數在今年雙雙創下新高,顯示在近年來的國際供應鏈情勢下台灣工業部門在生產與獲利上有顯著成長,連帶地使得工業部門用電量大幅增加,但與此同時我們卻未看到台灣主要耗能產業在節能上的投資有等比例的提升。顯示長期以來低廉的工業電價以及連續的電價凍漲,減損了產業投資節能設備、製程改善的誘因,整體來說對於台灣追求淨零排放、抑制能源消費,有消當不利的影響。
因此我們認為:本次電價調漲,應以工業用電為優先調整對象,暫緩民生調漲。一方面兼顧近期通膨對民生的衝擊,另一方面亦可藉此促進工業部門強化節電作為。若工業可進一步提高「節電1%」的規範,將節電率由目前平均1.7%提升至2.5%時,則可抵銷此次電價調漲對營運成本的影響,更可提早因應供應鏈減碳壓力。
節能措施最大化,降低電價負擔,提高產業效率
有許多人擔憂在目前通貨膨脹的狀況下,電價調漲會對民生消費帶來衝擊,對此我們認為:若能落實節能改善,降低用電量,則縱使調漲電價費率,消費端需負擔的電費卻不一定會增加。更能減緩生產成本與民生物價的波動,並達到削減碳排放、減輕電力系統負擔的效果。
在產業端,我們也認為不應該將電價調漲視為洪水猛獸,反而是邁向產業永續與高效化的契機。台灣過往電價過於低廉,導致節電的經濟誘因低落,多數企業主不願投資節能改善計畫,反而造成生產過程中許多不必要的能資源浪費,變相壓低利潤,導致失去產業競爭力。面對當今全球追求2050淨零的趨勢,台灣應當透過此刻電價合理調漲的契機,翻轉傳統經濟模式,追求更高能源效率的低碳經濟。
因此我們呼籲政府積極督促800KW以上的用電大戶落實節電1%政策,抓緊時間輔導企業建立能源管理機制,發揮以大帶小綜效,協助中小企業接上減碳浪潮,帶領整個供應鏈共享淨零商機。同時也應該編列充足預算,延續並擴大過去幾年「縣市共推節電計畫」的努力,持續鼓勵民生部門汰換耗能設備,關掉不必要的待機電力,優化用電行為,結合整體社會一起朝向淨零轉型。
正視能源貧窮,完善中央地方協力之輔導機制
最後我們也必須提醒政府, 雖然台灣的電價與其他國家相比來得低廉,但不可否認的是:在電價合理化的過程中,部分較為弱勢的社會群體所需要承受的成本會比其他群體來得更高,也更為脆弱。因此除了呼籲這次電費合理調漲應「工業優先」之外,我們也建議政府仍應正視既存的低收入戶能源貧窮跟能源安全問題。
研究指出,低收入戶家庭往往受限於居住空間的不良用電條件,而導致用電支出佔家戶支出的比例過高,甚至會高於高收入家庭之用電支出比例,進一步惡化貧富差距。根據工研院與家扶中心在2015年針對新竹縣市的低收入家庭進行調查,發現有高達 63% 的低收入戶家庭,其能源支出占比超過全戶所得 10%,成為「能源弱勢」。除此之外,低收入家戶的家電往往是高齡或老舊、二手的電器,除了有走火的風險,也得消耗更多的電力,對中低收入的家庭造成更重的經濟負擔,卻沒有更好的生活品質。工研院在2020年的一份統計指出,低所得家庭的冷氣和冰箱的平均使用年數,比起高所的家庭的平均多了6年和4年,而且有超過33%的冷氣、與29%的冰箱使用超過16年,足以顯示上述問題的嚴重性。
邁向淨零的路徑上,不應該遺漏任何一個人,在各部會都開始將淨零放入施政重點的當下,更需要各個政府單位之間的互相溝通與合作,確實掌握在這條道路上民眾的各種需求與困境。我們建議:對能源貧窮的盤點與協助不應只由各縣市政府負責,中央更應結合社會局或社福機構,盤點需要的族群,輔導用電行為、協助中低收入戶老舊家電的更新,也確保二手舊家電妥善回收,而不是再次由社福機構或中低收入戶使用。
合理調整電價,有利達成淨零
長期以來,包含電力在內的能源價格過於低廉,造成能資源的過度浪費,以及許多環境破壞,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在環境正義的基礎上,主張「電價合理化」、「確實反映能源外部成本」。如今世界各國為了抑制人為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種種危機,紛紛宣示在2050年前達成溫室氣體的淨零排放,以試圖在本世紀末將全球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以內,其中的關鍵策略之一就是透過完善化價格機制,來抑制不必要、無效率的能源消費以及隨之而來的溫室氣體排放。
因此我們認為在淨零排放的願景下,電價合理調整絕對有其必要性,是全民面對淨零的基礎,也是我們邁向淨零排放的無悔措施。我們期待6月27日電價審議委員會可以做出終結連續八次電價凍漲的決議,優先調漲工業與用電大戶電價,此外政府也應挹注足夠資源與行政力道,最大化工業與住商部門的節能措施,並且完善能源弱勢之輔導機制,以確保能源轉型的過程可以落實環境永續、企業責任與社會正義,不遺落任何人。
共同聲明團體: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地球公民基金會、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台灣環境規劃協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中分會、野薑花公民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