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人道是解決污染,不是遷村│告別不正義的石化業黨國體制

您在這裡

2017 年 10 月 17 日

您在這裡

文/李根政(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關於大林蒲遷村,做為一個非當事人,要尊重在地居民的選擇;但是,做為一個市民、公民,我有不同的想法。

高雄市大林蒲、鳳鼻頭一帶確實是被工業區隔離,成了都市邊埵孤島,但林園的汕尾、中芸、西溪一帶,或者大寮許多地方,情境也類似。走出了高雄,我們又如何看待走不掉的彰化台西村?雲林麥寮、台西人?

政府應該告訴人民,這些被污染逼到邊緣化的人們,每天呼吸到的空氣,和大林蒲人有什麼不同,健康風險如何,是否也要來遷村?


大林蒲是台灣首次因污染而集體遷村案例(圖片來源/高雄市都發局)
 

工業區數百根煙囪包抄居民,空污影響城市

事實上,臨海工業區590家工廠、800根煙囟造成的困境,不只是大林蒲和鳳鼻頭,也是高屏地區的困境。前鎮小港地區三、四十萬居民,同樣緊靠著臨海工業區;高雄最南端的林園工業區旁住著近八萬人,而區內新三輕的產能剛從23萬噸乙烯提高到60-80萬噸,中下游工廠也還在增產或更新,數十年內,這些人民註定或被迫要和工業區共同生活,而空污則影響整個城市,這是我最熟悉的南方。

目前規劃的大林蒲和鳳鼻頭遷村地點距離臨海工業區僅有三公里,最大的差別在於融入了都市商業區,煙囟的壓迫感會改善,不必直接面對工廠的工安意外和惡性排放,但並沒有脫離重污染區域。

德國工業區改造案例,讓化工也能脫胎換骨

最近在看林育立先生的新書《歐洲的心臟—德國如何改變自己》,裡面寫到:兩德統一前,東德的洛特伊石化工業區和周圍化工廠,曾經是全歐洲污染最嚴重的地區,統一之後,德國政府成立了專責單位進行污染整治,打造良善的基礎建設,二十四小時嚴密監測水電,消防、空氣和噪音,定期大修煉油廠,確保工安環保都到位。根據最近的民調,八成國民同意化工業是重視創新的產業,信任度達七成。

比遷村更該優先做的三件事

德國的工業區不像台灣緊臨著人口密集的社區,政治和社會條件差異很大。但如果從現在開始,致力於改善臨海工業區、林園工業區的污染呢?

(1)先把各種污染排放降到健康風險可以接受的程度,達成零事故,沒有任何意外、違法偷排;

(2)讓所有回饋金透明公共化,確保用於改善居住品質的公共投資;致力於強化隔離綠帶功能,聯外交通的安全便利等;

(3)以循環經濟的新規範開始從改造工業區,逐步推動產業轉型。這不是比遷村更該優先做的事?

20年、50年後的台灣,工業與城市能否共存?

德國統一至今二十多年,他們成功的改造了高污染的石化工業區,台灣能不能試著把眼光也看向未來的二十年。

近年倡議「循環經濟」的黃育徵董事長,今年三月在高雄的新書發表會上說:如果我們是以一、二年的尺度來看,你會覺得這不可能;但如何設定在2035年,剛好是一個小孩出生到成年,從現在就開始努力邁向循環經濟三零(零廢棄、零排放、零事故),這就是可能達成的目標。

筆者的想法是:如果二十年內,台灣沒有辦法讓工業和城市共存,是無能,也會被國際經濟市場淘汰;如果可以做到,則是居民、整個城市和工業的三贏。許許多多受到工業污染威脅的聚落可以保留,不會讓老者流離、子孫沒有根。

再往後看五十年,整個世界容易開採的石油可以都用完了,如果台灣夠努力,可以擺脫對化石能源的依賴,轉向使用再生能源,工業的生產和商業都可能朝向「循環經濟」模式,為什麼需要遷村?

因為我們不敢做夢,不相信台灣會變好;因為政府無能,沒有能力管好工業區,企業界只想偷安苟活,把污染成本讓社區承擔,所以我們認為要遷村,才能讓人們安全。

民進黨如何告別「不正義的石化黨國體制」?

金門是我的老家,它應該是最無奈、最無法自主改善的。因為污染幾乎都來自中國,要對抗或改變那麼龐大的中國,只能等待中國的自我改變,身為金門人可以做的事,真的很有限,這是我內心最大的無力和悲哀。

但是,台灣島內的工業污染都是國家可以自主處理的,為什麼我們放棄了這個可能性?我認為:大林蒲和鳳鼻頭的遷村,並非照顧人民,考慮人道的選擇,而是最不負責任的政策,代表政府對工業污染投降,承認中鋼、中油、台電等590家大大小小工廠,以及高雄港區船舶、貨櫃車,就是沒有辦法改善污染,與城市和平共存。

高雄的林園、臨海工業區,雲林六輕都不可能在短時間關廠,極有可能要留到下一代。我們要認真思考,工業的發展一定得犧牲與人民的健康和生活品質,創造高風險的工作機會?如果真是這樣,這個不公義的「犧牲體系」勢必帶來無止境的社會撕裂與對抗。

民進黨上台之後,如果要跟國民黨有所不同,最重要的是告別不正義的石化業黨國體制,不要和資本家繼續維持「選舉利益輸送」的臍帶關係。認真的要求改善工安環保,讓工業管理上軌道,建立起真正的法治;企業更要透過自身的努力,扭轉污染者、靠特權走後門、圖謀不當利益的社會形象。如此,才能邁向工業與城市的共存,人民和工業的和解。


真正的人道是解決污染,不是遷村!(李根政攝)
 

期許政府以更高的視野庾遠見,端出污染改善方案

猶記去年11月19日,行政院長林全和高雄市長陳菊率領中油董事長陳金德、中鋼董事長翁朝棟、台電董事長朱文成、台灣港務公司總經理郭添貴,向大林蒲民眾數十年來承受的污染鞠躬道歉,寫下歷史性的一刻。

林全院長當天說:遷村是迫不得已的選擇,沒有一個人願意輕易的離鄉背井。

筆者建議政府以此同理心,以更高的視野和遠見,認真評估遷村以外的選擇。在此呼籲:請同時端出污染改善方案吧!李應元署長答應每三個月偕同高市環保局到小港會勘,我們期待是帶著明確的污染改善計畫和時間表來到高雄,讓大林蒲、鳳鼻頭人,以及受到臨海工業區污染的高屏人民,能夠參與了解檢驗與提供意見。

而經濟部門,更需要提出邁向循環經濟的發展策略和路徑,認真的看待蔡英文總統在就職演說中的政治承諾。從改造既有的工業區開始,啟動高雄的產業和能源轉型,同時解決就業、城市發展與污染的問題。

透過這些具體的污染改善計畫,來證明,民進黨政府不會對工業污染投降。也唯有這樣,才能證明,推動大林蒲遷村,不是為了新工業區找土地,擴大臨海工業區的規模。

附記:社會運動如何面對工業污染?

本文是拋磚引玉,此刻國家的發展迫切需要更多積極公民參與討論。

就政治現實來說,以陳市長剩下約一年半的任期,蔡總統三年的任期,花費龐大的人力、時間和金錢處理大林蒲和鳳鼻頭的遷村,都無法在任內解決(目前預計2021年完成)。

遷村條件優劣會是影響多數人決定去留的因素,但也有人在意的是土地的情感,期待透過改善污染續留大林蒲,如果遷村調查顯示,有95%都願意遷村,5%不願意,政府要怎麼辦?難道要迫遷?反之,如果把這樣的力氣,用來改善污染,讓每座工廠啟動朝向零事故、零污染、零排放的循環式產業,只要環境品質具體提昇,大林蒲和高雄人都可以感受到政績。

筆者要向居住大林蒲、鳳鼻頭地區,正在與政府進行各種艱苦角力的人士致敬;也對飽受污染,為生計奔波卻無力反擊,在遷與不遷村之間掙扎的人們致意,這種辛苦是台灣社會享受發展成果的人們,必需有所查覺和反省的。

關於轉型中的台灣社會,社會運動如何面對工業污染?

我的想法是:不只要對抗它,更要進一步理解它,深入政府和企業去改造它,才有可能造成根本的改變。

往往我們必需在對抗中撐出空間,然後在這空間中再深化運動的戰果。我們也許會憤怒、不耐,但我們也要理解:半世紀累積的問題,不可能在一夕之間就轉變。我們需要勇氣與不公不義奮戰,但也需要耐心,透過對話,打造出理性討論的公共政策。

我們對台灣的未來還有夢嗎?在沒有努力前,我們沒有悲觀的權利。

特別向大家推薦,林育立先生新書:《歐洲的心臟—德國如何改變自己》;黃育徵先生新書:《循環經濟》。感謝二位作者帶給筆者與台灣社會的啟發。


(本文為2017/10/14上下游投書:真正的人道是解決污染,不是遷村│告別不正義的石化業黨國體制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