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計畫幼幼班-國土法的前世今生

您在這裡

2017 年 11 月 12 日

您在這裡



過去人跟自然的關係沒有「計畫」概念。人類在自然面前十分渺小,總是希望多從自然那裏要些資源來維持生存。然而,當時的人類沒有這麼多工具、能力也沒有這麼強。對自然的干擾與承受自然的反撲,並不明顯。罷特!(人生最重要的就是這個罷特)

在台灣島上,百年來人與自然就是一種開墾的概念,我們選擇適合居住的區域進行開墾,以農耕社會來說,就是尋找能夠農耕的地方開發,並且將這些地方改造成更適合農業的狀態(例如進行水利工程)。從清朝到日治,人為開始改變自然,但當時仍沒有特別規劃的概念,只是小區域的改進。

原來我們的地是有限的

後來,都市開始興起,人口密集區域就必須有一些「共有」的建設(例如道路市街、廢棄物處理……),於是,人們開始有為不同區域做不同安排的想法。民國28年,政府第一次出現都市計畫法,但這個法非常簡單,只是在都市裡去思考空間安排,其他非都市的空間繼續按照過去的秩序和使用方式。

這種架構一直到民國53年,國土的想像仍然是以都市為中心,都市鄰近的地方就是被規劃為等待都市成長茁壯的開發需求。接著民國63年的區域計畫法,到民國68年綜合開發計劃,才稍為真正有不只是都市,而是全國國土的整體規劃。甚至後續十幾年的計畫,都嘗試將全國空間做統整規劃;然而,這些計畫都沒有立法,因此無法發揮真正空間使用的指導原則。

應該要用整個國土來思考

過去人對土地的影響不嚴重,對空間的使用不敏感,但在經過幾次大的天災以後,國土治理來到轉淚點。島上的人們包括發現過度開發、糧食自給率降低、農地上的各種怪現狀……才痛定思痛應該要把土地使用的界線劃清楚。雖然在區域計畫時,也有相關概念,但是在區域計畫法之下,各種分區(農地、工廠、住宅等…)之間是可以變來變去的。

例如這裡本來是務農,就可以經過委員會討論變更成工業區。區域計畫時的現況編定,就是看過去怎麼用,現在就怎麼畫。例如開始做計畫時你是農地,那就畫成農地,但卻沒有拉高格局來思考,國家未來20年、甚至50年、100年的發展想像是什麼?要完成長遠的發展目標,應該規劃不同的土地功能和使用方式,並針對這塊土地真正適合,或是將來會面對的風險是什麼,再進而做規劃,預留空間或產業區位配置。

現在進度是到哪裡

國土計畫法在民國104年通過,除了因為人們對土地管理的概念有所提升,也是因為伴隨科技進步,資料累積和收集(例如航照圖)更為容易,土地管理也就能更加精確。而國土計畫內容本身,其實就是我們如何去看待與土地空間的關係。

此時此刻的小島,正等待著重新建立國土使用的秩序。最近計畫已經進入公展期間,大家可以去瞧瞧溜~地球公民基金會也會持續以重要的國土空間議題,為大家說明這套又新又棒的切西瓜方法,到底能切出什麼樣的西瓜呢?

草案公展版本與各地公聽會時間
國土計畫功能分區是什麼

延伸閱讀:
國土計畫幼幼班−適地適用是什麼?
國土計畫幼幼班−面對過去的錯誤,就是治理第一步

 

分類: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