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m Taiwan 怎麼走?台灣如何邁向淨零轉型論壇
您在這裡
您在這裡
「台灣如何邁向淨零論壇—Team Taiwan 怎麼走?」於422地球日前夕,由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環境權保障基金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地球公民基金會共同舉辦,實體與線上參加共三百多人,針對淨零排放政策提出體檢與政策建言,並尋求社會對話,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今日也公布「台灣淨零追蹤器」,邀請所有氣候公民使用,共同監督政府淨零政策的推動。
論壇主持人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說明,作為長期關心並參與臺灣氣候與能源議題的環境組織,擔憂政策尚有許多不足之處,恐影響淨零轉型的成敗,希望針對整體政策的方向與進程,能提出更積極的倡議與建言,因此連續第二年舉辦「台灣如何邁向淨零論壇」。今年論壇邀請國發會龔明鑫主委開場致詞,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主題報告:『淨零轉型的關鍵八年- 加嚴目標、社會共行』,與談人為國發會副主委施克和。分三個單元:『碳費500夠不夠?』、『綠能爭議解不解?』、『工業減碳做不做?』皆邀請引言人以簡報方式報告,再邀請政府、產業、學界代表擔任與談人回應,共同開啟淨零路徑的公民社會對話。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指出,行政院雖已提出2050淨零路徑圖,但2030年的減碳承諾僅有24%,與國際要求有極大落差。目前淨零政策規劃仍有工業淨零強度不足、轉型驅動工具未明、跨戰略、跨層級的整合協調機制不足等問題,建議中央應掌握COP28全球盤點(Global Stocktake)契機,研提符合淨零的2030年與2035年階段目標,提出整合性的工業淨零戰略,拉高氣候治理層級,建立長期社會溝通對話與協作機制,公布政策相關基礎資訊、落實社會轉型。
而其淨零12項關鍵戰略行動計畫草案共計564頁,資訊繁雜,且各主責部會撰寫格式不一,難以作為公眾監督基礎。因此,民間為了監督政府淨零政策的推動,製作了「台灣淨零追蹤器」,每季公布進度追蹤報告,其包含從「需求面解方先行」、「克服難減部門慣性」、「打造零碳電力系統」、「構築淨零支持體系」四大面向,提出15項核心措施,公開其政策進度、淨零重要性,並特就地方政府在該措施中可扮演之角色,提出建議,及提供公眾提問、提建議的平台,作為全民監督以及參與淨零政策的基礎。
國發會副主任委員施克和回應,台灣現況下最需要的是透過客觀數據,清晰刻畫出減碳路徑及減碳承諾,這是政府目前遇到的挑戰。而國家的減碳承諾會決定減碳速度的快慢,很大程度決定淨零造成的社會衝擊大小,也是政府認為減碳需要穩健前進的原因。在這樣的基礎下,國發會將會持續加強社會溝通跟追蹤管考,盡力避免陳腔濫調、行禮如儀,並透過開放政府,讓民間能夠有效進場參與。
論壇單元一:碳費500夠不夠?
本單元探討氣候變遷因應法修法後的碳費制度,2024年將首先向287家排碳大戶進行收費,如何搭配優惠費率、自主減量計畫導引企業減碳,台灣何時進入下一階段碳定價布局,碳費如何轉成碳稅,與國際接軌,需要產、官、學及民間團體共同關注驅動討論。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林彥廷指出,碳費的起徵只是一個開始,政府應該要同時提出完整的費率和配套措施規劃,碳費2024年起徵價應為每公噸500元,並逐步提高到2030年每公噸3000元,不該設定優惠費率,落實污染者付費,民間很在意政府這錢到底要做什麼?民間主張這些錢用來鼓勵全民參與氣候行動,擴及調適、社會公正轉型,補助大眾交通等全民有感政策,不是拿來補貼企業,變成左手進、右手出,建立公正碳費機制,朝向「短期碳費、長期碳稅」來規劃。
中研院經濟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蕭代基認為,政府應花時間處理怎麼把碳費的費率訂好,長期朝碳稅發展、讓全民共享,才不會使國民所得分配惡化。而碳費不該設定優惠費率,因為如何認定是否達標、怎麼給優惠的設計非常複雜,很少看到有國家在這方面有這樣的做法。
政大國貿系教授施文真說明,台灣的優惠費率設定主要是為了加大減碳力道,所以如果要有優惠費率,那減量目標一定要夠嚴格,也要能夠提供足夠的減量誘因,才能達成它的目的。
環保署副署長沈志修回應,過去提出的費率都是參考鄰近國家,未來碳費價格由審議會決定,會根據排放現況、實質國民所得、經濟發展競爭力綜合考量。環保署沒有特別排斥長期碳稅的規劃,但碳稅何時會上路,現在並沒有時間表。
論壇單元二:綠能爭議解不解?
針對台灣目前光電衝突頻仍,民間團體從環境規劃的角度切入,建議光電下一階段發展應建構的政策機制和爭議解決方式。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許博任指出,光電用地治理應把握大小有別的原則,以過去太陽光電相關環境衝突和既有機制侷限為分析基礎,提出光電用地治理的四大調整方向,針對大規模光電建立專區設置管理規範,應完備國土空間區位、政策與個案環境影響評估、國土使用許可等各項法定的計畫與嚴謹的審查程序。除了規模光電專區管理,光電用地發展策略應著重社會嵌合,譬如台糖農地從短租轉為長期放租,要求融入一定比例的農電共生,讓農民兼顧農業經營,一起提升再生能源的國土空間發展策略原則。
本全律師事務所所長、律師詹順貴認為,現在光電爭議多,業者將本求利忽略環境因素,也因用地選址沒有規範標準,找到土地就開發,出現很多土地掮客。政府應考慮先進行光電的「政策環評」,提出通則性的開發規範標準,訂定出排除光電開發區域的條件,建立明確、有規範約束力的遊戲規則。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回應,對長期持有光電場的業者而言,其實是期待有專區。專區不見得是變更型,而是可以與農漁業共融的,透過適當的管理機制,讓農業、漁業生產力能夠被維持,確保農業使用跟綠能共存共榮、利益共享,降低土地掮客尋租的可能性。相關管理工具還在研議,但事前管理的概念是清晰的,就是建立原則性框架指引,讓業者不要亂竄、不要用錯方法,達到一定的風險控管效果,並且讓農電共融在確保公共性的基礎上發展出來。
論壇單元三:工業減碳做不做?
工業碳排約佔臺灣總碳排一半,工業部門如何減碳是臺灣邁向淨零碳排的重要課題。也是台灣能否達到2050淨零目標的關鍵。
臺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研究員林怡均發表「2023臺灣工業淨零政策建議書」,認為首要之務應補強政府「12項關鍵戰略」沒有整合性工業去碳化戰略的問題。因此,民間提出「關鍵戰略應12+1」,要求整合節能、氫能、資源循環、綠色金融等,強化中長期目標及里程碑,讓工業邁向淨零的過程中,可以從上、中、下游整體產業價值鏈去檢視減碳策略。解決治理機制欠缺創新、利害關係人溝通不足、減量目標不清楚、缺乏政策工具及預算投入、及戰略監督機制不明確等五大問題。更應加速研擬建立低碳原物料公共採購、碳差價合約、企業資訊揭露等政策工具,方能加速工業去碳化。
經濟部工業局局長連錦漳認同工業減碳當然一定要做,目前政府有中鋼推動鋼化聯產、中油推動CCS(碳封存)等作為,而工業局也從產業公會著手開設高階經理人訓練班,並利用以大帶小供應鏈合作,加速碳盤查。並以過往工業鍋爐汰換經驗,強調在技術成熟、資金到位、適當基礎建設下,可突破工業減碳瓶頸。對於政策建議書提出的政策工具,也表示肯定,會進一步探討在台灣的適用性。
金融研訓院資深研究員陳鴻達指出,提出推動產業轉型,碳定價還是最重要的。而綠色金融要起到協助作用,重點是不能讓企業認為做完揭露工作就好,促進實質減碳才是最重要的,未來銀行的基本功課,過去是KYC(了解你的客戶),現在是KYCC(了解你客戶的碳排),因此,加強永續連結貸款的規範、或者歐盟央行計畫提高銀行放款給高碳排產業的資本成本的做法,都值得參考。
臺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表示,工業減碳不足,其實會影響到台灣的企業競爭力,政府除了上述既有的技術發展以外,還有很多政策工具可以使用,包括很多金融業在這個浪潮下,會逼很多企業公開氣候風險的資訊,因此政府在工業去碳化的政策上可以去借力使力的,強化治理體系,藉由前述政策工具,克服低碳製程成本較高之限制。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賴偉傑重申,工業轉型在問題與政策上均具有高度複雜性,研究中心提出的「整合性工業轉型戰略」非常重要,公民團體希望與政府進行持續討論。
主辦單位: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地球公民基金會、台灣環境規劃協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