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乎氣候變遷?總統候選人氣候政策見真章
您在這裡
您在這裡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舉辦記者會公佈「總統氣候政見放大鏡」(蔡馥宇攝)
今年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8)的關注重點之一,便是要求各國實施更積極的氣候政策、加速2030年前的減碳行動。台灣面臨高度氣候風險,過去百年來的平均氣溫已上升1.4-1.6°C,且近幾年的熱浪、強降雨、缺水等極端氣候事件的次數亦持續上升,因此台灣更需積極減碳、強化氣候調適等作為。
2024年1月即將來臨的總統大選,我們希望未來的執政者能真正在乎氣候議題,並且提出積極的氣候政策,而非流於互相攻擊的口水戰,虛耗社會成本,因此台灣氣候行動網絡(Taiwan Climate Action Network, TCAN)蒐集整理三位總統候選人提出的氣候與能源政見,架設「總統氣候政見放大鏡」網站,仔細檢視其政見內容,提出專業評論與訴求,對於尚未提出相關政見的總統候選人,也呼籲盡快提出具體政策。
「總統氣候政見放大鏡」以七大政見指標來檢視未來總統的氣候政見,包括「2030減碳目標」、「碳定價」、「2030電力結構」、 「再生能源 」、「產業轉型」、「公民參與」、「公正轉型」 ,未提出相關政見的候選人會標示註明,每項政見下方都有個別短評、綜合評論,以及民間提出的訴求,網站即時公開,並且將進行滾動式調整,如果候選人於選前有正式公佈具體政策,將會更新於網站上,提供給關心氣候的公民作為投票參考。
以下說明各項政策指標的意涵以及評析:
「2030減碳目標」、「碳定價」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林彥廷表示,遺憾的是三位總統候選人皆未提出具有企圖心的2030年減碳目標,以及如何從碳費銜接到碳稅的中短期碳定價政策規劃。由於政府沒有碳預算的思考,導致2030年減碳目標淪為政治喊價,僅賴提出2030年24±1%減碳目標,但是否足以保護人民免為受氣候變遷的侵害,令人質疑,而侯柯兩位總統候選人,連最基本的2030年減碳目標都未提出。
針對碳定價,僅柯提出公開碳稅收入和使用情形與多元碳定價的政策規劃,而賴的碳定價政策規劃有為企業漂綠的疑慮,若是依據目前提出的政見,很難讓大眾相信三位總統候選人在未來執政後,有意願提出符合氣候與世代正義的減碳與調適政策。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 林彥廷(蔡馥宇攝)
「2030電力結構」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表示,三位總統候選人提出的未來電力結構,再生能源、天然氣占比目標其實都相差不大,但為回應國際能源轉型趨勢下的綠電需求,以及加速減煤期程,應訂定更積極的再生能源發展目標,民間主張2030年時再生能源占比應提升至40%,並且在非核的情況下,將燃煤發電占比削減至10%以下,才符合國際主張2030年已開發國家無煤,2040年全球無煤的目標。
侯的減煤進程較其他候選人快,但侯與柯都主張重啟老舊核電廠,唯有核一至核三全面延役,方能達到其宣稱的發電量。然而核一已經進入除役程序,核二因用過燃料池爆滿,甚至提前停機,在現實情況下都難以重啟,核三亦已過延役申請期限,核四甚至未完工,且核電延役需經過嚴謹的安全審查與評估,候選人提出核電主張時,刻意忽略老舊核電的地震與故障風險,也未提及核電興建的時間與成本,不但緩不濟急,當選項不可行時將淪為空談。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 崔愫欣(蔡馥宇攝)
「再生能源」
台灣環境規劃協會常務理事李翰林指出,各黨候選人皆肯認再生能源的發展必要,但欠缺提高社會接受度的具體做法。COP28討論的全球再生能源成長目標,是以2020年為基準,2030年再生能源成長3倍。以此核對各陣營的政見白皮書,在2030年的再生能源發展上,三組候選人的目標配比為27%至30%不等,彼此間差異很小,也都符合國際發展目標。並皆強調在風力與光電以外,將發展前瞻、多元綠能。表面上看來,各黨對於台灣應該盡量發展再生能源,具有高度共識,但卻都欠缺各類型綠能的細部配比目標,很難讓社會理解其配比是否合理可行。
另一方面,若以各自對再生能源的公開發言來看,立場卻與政見並不完全相符,尤其是在野陣營近來更有許多無具體事證、明顯違背科學事實的臆測與攻訐,更讓人懷疑會不會是說一套、做一套。台灣與全球趨勢相同,未來十年最主要的再生能源類型仍以光電與風電為主。因此,如何提高社會接受度、與現存的農漁等產業共融、平衡對於環境與社會的衝擊,實是此刻台灣最重要的課題。期待各總統候選人應就如何克服其發展瓶頸,提出具體的因應對策和政策機制,才能讓人民看到達成目標的路徑。
台灣環境規劃協會常務理事 李翰林(蔡馥宇攝)
「產業轉型」
地球公民基金會議題部專員葉品咸表示,目前各候選人都有提產業轉型政見,但欠缺對於高碳排產業,如石化、鋼鐵、水泥業之具體政策,令人相當擔憂。高碳排產業的減碳路徑將會影響台灣2050淨零目標的成敗。以高雄市為例,2021年淨排放約5700萬噸,再對比中鋼一年約2000萬噸的碳排,在高雄市的佔比就超過3分之1。
高碳排產業通常也帶來高污染,不應該再為無止盡的發展,犧牲人民的環境權、健康權及居住權。鋼鐵、石化等產業現階段任何設備改善、汰換及製程產能的投資都會直接影響台灣未來的減碳成效。各總統候選人應盡所有可能,對高碳排產業有更嚴格的管制,如強化空污排放標準、限制製程許可等,進一步研擬監督檢核機制及具影響力的政策工具來驅動高碳排產業實現淨零排放目標。
地球公民基金會議題部專員 葉品咸(蔡馥宇攝)
「公民參與」、「公正轉型」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說明,目前政府提出的淨零政策中,包含社會轉型此面向,其內涵便是公民參與以及公正轉型。而目前賴清德與柯文哲兩位候選人政見中,雖強調全民對話,甚至提出面對氣候變遷應為社會運動,但並未面對現行公民參與因為忽略知情權形成的門檻。因此在公民參與上,民間強調應該從以扎實的社會溝通取代浮誇的淨零展、中央與地方提升公民參與品質、應積極建構氣候訴訟制度三方向,以完備公民參與機制。
在公正轉型上,三位候選人均肯認此重要性,並提出以各類基金作為因應措施財源,但目前政見均未超出當前公正轉型政策範疇。在此呼籲若重視公正轉型,就需責成各主管機關偕同地方政府合作,掌握各地不同產業、職業身分、脆弱度的群體在轉型過程中面對的潛在挑戰。並面對工會組織率低、對淨零議題陌生、欠缺中長程規劃能力等瓶頸,結合碳定價收入、綠色金融、企業轉型計畫建立完整公正轉型支持體系。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 趙家緯(蔡馥宇攝)
「總統氣候政見放大鏡」全民共同監督
期望更多選民能一同瞭解未來總統的氣候政見,共同監督其政見內涵,不僅是為了響應全球減碳趨勢,在未來碳關稅的時代下讓台灣的產業持續保有競爭力,更重要的是,今日每多花一分努力讓增溫少0.1°C,便是對未來的地球環境及整個生態體系少一分破壞,也為未來世代的生存空間多一分貢獻。
COP28進入最後關鍵協商階段,過往兩週全球各方均在思考如何達到2030年時再生能源發展量達到今日三倍,能源效率進步幅度加倍,方可在符合公正轉型的原則下,汰除化石燃料。大會期間,全球的公民團體亦於會場要求「污染者必須付費」(Make Polluters Pay) ,以落實氣候正義。
從「總統氣候政見放大鏡」的檢視,雖然三位候選人均依循2050淨零排放此法定目標提出政見,但未能掌握氣候政策關鍵,如對於至關重要的產業轉型議題上,均迴避未討論,此舉將真正自外於世界潮流。在此呼籲各候選人應於選舉的最後一個月,於政見發表會與辯論會上,完整說明其要如何達到淨零排放目標,台灣氣候行動網絡也將持續監督,確保政見的周延性與後續落實。
「總統氣候政見放大鏡」 網址:https://tcan2050.org.tw
主辦單位:台灣氣候行動網絡(Taiwan Climate Action Network, TCAN)
由關注全球氣候危機的台灣在地NGO共同組成的研究中心,透過研究與倡議,加速台灣氣候行動,達成2050淨零目標。成員組成:(1)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2)環境權保障基金會 (3)地球公民基金會 (4)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5)台灣環境規劃協會
附件一、 「2024總統氣候政見放大鏡」資料來源說明
說明:各總統候選人的政見資料主要取自候選人及其政黨發布的「正式文件」,即:1). 候選人的政見發表會(記者會)簡報,以及2). 該政黨的選舉官網。各候選人的社群網站貼文、候選人的副手發言、該政黨黨員們的發言等,尚未被氣候政見放大鏡視為「正式對外的氣候政策文件」,因此未被列在此次評析的資料依據裡(侯友宜11/14的臉書貼文除外,詳見下方第3點說明)。
因賴清德的氣候政見是以蔡政府的淨零政策作延伸(即:國發會2050淨零轉型及階段目標、淨零12項關鍵戰略等),因文字眾多,難以全數放入賴清德的七大政見中,因此以其在10/19的「國家希望工程簡報」強調的政見取而代之。 但氣候政見放大鏡中對賴清德的「個人政見評析」及下方的「問題分析」、「民間訴求」,皆已將蔡政府的政策內容納入評析,建立論述。
侯友宜11/14的臉書貼文經台灣氣候網絡研究中心評估其內容後,視為其正式的氣候政策主張之一,因此將其收錄在氣候政見放大鏡網頁,並且據此評論。
政見評析的資料基礎(資料出處),請見下表:
|
賴清德 |
侯友宜 |
柯文哲 |
資料來源 |
1. 0809 侯友宜能源政策簡報 |
1. 1101柯文哲淨零碳排記者會簡報 | |
備註 |
蔡政府的既定政策內容(如:淨零12項關鍵戰略)不再放上其個人政見中
|
|
民眾黨官網提到後續將再放上「建設發展」、「數位轉型」政策,後續將再追蹤其是否會與氣候政策中的產業低碳轉型相關,若有,後續將會再放上。 |
附加檔案 | 大小 |
---|---|
記者會附件二、七大政見之網頁文字表 | 560.25 K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