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計畫上路後,我家的農地一輩子不能變更?國土計畫十萬個為什麼
您在這裡
您在這裡
國土計畫原訂在 2025 年 5 月上路,自從《國土計畫法》制定以來,因為涉及每個土地擁有者、使用者的權益,大家都非常關心國土計畫將造成的影響。
很可惜的是,部分的土地掮客、代辦業者,藉機炒作國土計畫的議題,用許多半真半假、似是而非的話術誤導大眾;部分的政治人物也隨之起舞,紛紛跳出來要求國土計畫在 2020 年延期一次後,應該再次延期上路。
我們收集了最常被詢問的 8 個國土計畫的問題,希望社會對政策的討論,能夠建立在正確資訊的基礎上。
Q1:如果我的地被劃為農地,就永遠都不能變更了?
可以。坊間一直流傳一旦國土計畫通過後,農地將永遠都無法變更。事實上,國土計畫並沒有禁止國土功能分區的變更。
《國土計畫法》規定,縣市國土計畫每 5 年、全國國土計畫每 10 年都可依照實際發展情況進行通盤檢討,並作必要的變更。
過去《區域計畫法》時代,雖然只要主管機關同意,隨時可以申請用地變更,但過大的彈性,反而讓單筆土地容易被浮濫變更、開發,造成土地利用的破碎化,東一塊西一塊。
國土計畫的制度設計,就是為了杜絕這個亂象。但因為國土計畫強調將土地管理權從中央下放到地方,用地劃設的彈性不一定有變低。
Q2:我的農地在國土計畫過後,就不能興建農舍了?
可以。該如何知道不同的國土功能分區的土地,分別可以做哪些用途?
其實只要看中央制訂的「國土保育地區、農業發展地區、城鄉發展地區容許使用情形表」(俗稱圈叉表)裡面的規定就好了。
從圈叉表中就可以看到,假設你的農地是在「原依區域計畫法編定之農牧用地、養殖用地、鹽業用地範圍內」,不管是劃為農一、農二,或是哪一種農業發展地區,都能依農業發展條例相關規定申請興建農舍。
包含農村再生設施、休閒農業設施等,也應該以圈叉表為主。
圖:「圈叉表」關於農地是否可以蓋農舍之部分
Q3:國土計畫通過後,我本來的合法建築就會變違法?
不會,所有現在的合法使用都不會受到影響。
《國土計畫法》規定,如果原先合法的建築,在國土計畫上路後,與國土功能分區不符合的建築物、設施,都可以維持原來合法的狀態,且可以修繕。如果有增建、改建或重建的時候,才需依照國土計畫的土地使用管制規定。
為處理《建築法》前,不在合法建築用地上的合法建物,未來可能被標示為違規使用,目前地方政府也都開放所有權人向地方政府提出申請,以進一步地保障民眾權利。
Q4:現在違建都不處理了,國土計畫上路有什麼用?
國土計畫處理的不是「不合法」,而是「不合理」。
譬如說,在應該要進行國土保育的地區進行工業開發,或在農業區設置過多非農業用途建築,在現有的法律制度下有可能是「合法」的,但不見得符合土地更適合的用途。如此一來,對整個社會利用土地資源來說,不見得是有利的。
而違建其實就是土地的「違法使用」,在沒有國土計畫的現況下就有法源可以解決,也應該要解決。但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在法律怎麼訂,而是政府要積極執法,如果訂了法律卻不執行,法律怎麼規定都沒有用。
Q5:國土計畫會使農村發展停滯,反而讓年輕人不願意返鄉務農?
國土計畫的主要目的是保護農地不被浮濫開發,確保土地資源適性適用,長遠來說,才有可能促成農業有更好發展,讓農業工作者的權利能受到保障。
但要解決農業跟農村發展的問題,不可能也不應該只仰賴國土計畫就達成。
包括政府的農業政策規劃、如何投入農業資源、如何處理青年就業跟區域發展不均的問題,都與農業發展環環相扣。
Q6:國土計畫可以讓財團低價收購農地,再改變用途後高價出售!
正好相反。現有的《區域計畫法》制度下,其實更容易進行大肆收購土地並轉賣或開發的行為,因為土地隨時都可以申請用地變更。
國土計畫設定了 5 年、 10 年的通盤檢討制度,且要求國土計畫的制定過程中需要公共參與、透明化,確保變更符合區域的整體利益,所以反而更有可能杜絕這類不當的土地投機行為。
Q7:國土計畫推動過程黑箱,權力都在政商權貴手上,一般人都無法參與?
國土計畫其中的一個核心精神,就是希望讓國土的規劃跟使用更為民主化。
因此,國土計畫法規定,在制定的過程中,要開放公聽會和地方諮詢會議,讓民眾和利益相關者參與。計畫進行的期程、內容,也都需要定期公告,以確保計畫的透明度。
確實,政府的公民參與制度需要再更細緻、都有更多改進的空間,但國土計畫的法定架構,比現有的制度更具備民主、透明精神。
Q8:「國土計畫是一個爛制度,根本不應該讓他上路!」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制度是完美的。但國土計畫相較於過去的區域計畫體系,確實能夠更有效為台灣保留農地,減少不必要的浮濫開發跟地價炒作,引導台灣的國土利用邁向永續發展,是我們可以持續有品質的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關鍵。
我們認為,國土計畫當然還有調整的空間,但如果國土計畫一天不上路,現在國土失序的問題就永遠沒辦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