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ld住!最後一道防守線

蔡卉荀/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
2011 年 11 月 01 日

You are here


放流水中含有哪些有毒物質?值得大家關心。王敏玲攝。


臺灣發展石化業40多年、電子業30多年,長久以來竟沒有針對個別產業的污染特性制訂放流水標準,導致石化與電子廠都可以「合法」將含有致癌毒物的廢水排放到我們的河川及海洋中。迫於民間壓力,環保署終於在去年修訂光電業放流水標準,並在今年提出石化業、晶圓及半導體業放流水標準草案。

在石化業草案中,氨氮及6種揮發性有機化合物、6種塑化劑終於獲得管制。然而,去年環保署查出台塑仁武廠地底下,光是超過管制標準的物質就有15種,其中不乏國際研究認為可能導致人體致癌的三氯乙烯、四氯乙烯,但都未被列入放流水草案,這說明了廢水中的毒物太多,而管制項目太少,有漏網之魚。在半導體業草案中,環保署首度將氨氮、氟鹽列入管制,值得肯定,但竟將半導體業最密集、排水量最大的科學園區排除在外,實在不可思議。

今年9月5日的草案公聽會前,地球公民基金會透過網路連署,在短短2天內,迅速獲得55個民間社團響應,並召開聯合記者會,呼籲環保署嚴格把關。在民間的關切下,環保署乃於當日公聽會中承諾,儘速將氨氮列入科學園區適用的光電業標準中,並將生物急毒性放進排放許可管理辦法中。前者可化解科學園區的矛盾,後者可謂末端污染總體監控的折衷辦法,民間的行動再次督促法規體制繼續向前推展。


清澈的溪流帶給大地無限的生機。傅志男攝。

台灣的河川長期遭受工業廢水所污染,解決之道無非是要求工廠在生產線前端,就做好化學品源頭管理、減少使用有害物質,但國內迄今未建立毒化物的管理機制,因此生產線末端的排放管制成為最後一道重要的防守線,無奈這條防線的標準和管理作為,一直停留在農業時代,直到這兩年才開始檢討、修正。


環保團體在環保署前召開記者會,呼籲環保署嚴守廢水管制的最後防線。友會提供。

回想一下,若不是新竹縣新埔鎮民十年來用身體血淚控訴華映友達污染霄裡溪,若不是地球公民持續揭露高雄石化業致癌廢水合法排放後勁溪的荒謬現象……若沒有這些公民行動,如何能推動近年來的改革?然而這些距離遏阻工業生產的污染,仍有一大段漫長的距離。除了繼續深入研究源頭減量機制、監督政府與企業的末端管理之外,如何促進社會各界更廣泛地關注,成為推動社會變革的運動沃土,既是地球公民的使命,也是未來必然的考驗。期待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您,繼續給予地球公民鼓勵和督促,讓我們不斷前進。

For a better experience using this site, please upgrade to a modern web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