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委滿意度低落不是沒有原因的
You are here
You are here
第七屆藍營立委以七、八十席的絕對多數稱霸國會,照裡說是總統和行政院落實政策的最佳幫手,偏偏我們看到的是相關環境立法被延宕,等到總統和立委大選前民間呼聲高漲的時刻,才以草率的審查和協商做交代。
2008年馬蕭主要環境政策第一項是國土復育,要成立「環境資源部」,因應國土保育問題;並進行「國土復育總體檢」,檢討復育國內沿海及高山地區的國土破壞。結果國土管理沒有納入環境資源部,土地依然被當作商品;至於民間團體呼籲在環境資源部加設環境調查司和研究所,分別負責規劃和執行國土資源全面性資料建置的提案,即便得到司法及法制委員會兩位召集會員-潘維剛和呂學樟立委的連署,也因為不受其他藍委青睞,生死未卜。
同項政策的另一個重點是推動國土(國土計畫、國土復育、海岸保護、地質保育)立法。不幸地,國土計畫法在上會期最後關頭,才急忙闖過內政委員會審查,所有的爭議卻沒有經過實質討論,準備交給政黨協商的黑箱處理;同時,排入議程的國土復育條例則因原住民立委的反對,被停止審查。至於海岸法草案從2008年5月16日提出到現在,已經在立法院躺三年多,毫無進度可言。
第二項政策是研訂減碳目標,加速訂定「溫室氣體減量法」,然而目前協商中的版本沒有減碳總目標和期程,儼然是溫室氣體交易法。此外,第四項是適時實施能源稅,反應溫室氣體排放的社會成本,卻因為工、商業界對增加成本、降低競爭力的顧慮,民進黨籍田秋堇委員和國民黨籍鄭麗文委員的提案都被擱置在只通過一讀的階段。也因此無法轉為對弱勢的補貼,實現社會正義。
諸如此類的例子不少,令人懷疑馬蕭近四年前端出來,目的在「兼顧環境保護、經濟發展與社會正義」的環境政策牛肉,永遠煮不熟也吃不到。而立法院有權決定議程的各委員會召集委員(黨團協商則是由王金平院長召集),都是以藍營立委為主,立法進度的延遲自然責無旁貸,還能抱怨替馬吳背黑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