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總統第二任期挑戰】環境劣化的大開發時代,或邁向綠色成長的經濟轉型?

You are here

文/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
2020 年 05 月 19 日

You are here


我們要回到過去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成長的老路,還是把握機會,啟動環境與發展共好的綠色轉型?(地球公民基金會提供)

疫情下,蔡英文總統第二任期即將於520就職,從選後至今,因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全球已經起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多數大國陷入嚴重的公衛危機,至今全球確診已480萬人、死亡31萬人,每天的數字仍在攀升,仍不知何時可以停止大流行?

二方面,美中對抗加劇,台商回流已是事實和趨勢,加上疫情紓困與振興所需要的投資,將帶給台灣社會很大的改變。正面來看,如果可以透過制定新的產業規則,導向綠色成長的經濟轉型,就是台灣的機會。相反的,如果仍是如過去一味的提高水、電、土地供給,欠缺嚴謹的評估和民主監督機制,勢必將台灣推向環境劣化的大開發時代。

疫情與台商回流的衝擊,使台灣站在一個重要的十字路口,我們要回到過去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成長的老路,還是把握機會,啟動環境與發展共好的綠色轉型?

疫情下,失序、短視的紓困方案

台灣由於防疫超前布署,政策得當,人民配合,已超過一個月無本土確診案例,成為全球防疫典範,而在紓困和振興的作為上,則前後編列了總計達1兆500億元的紓困振興預算。

不過,政府的紓困方案中,除因申請程序不清楚,引發的「萬元紓困之亂」外,違法的「農地違章工廠」竟也納入紓困預算,最具爭議。

5月7日,時代力量立委邱顯智發現,依法須斷水斷電並拆除的農地工廠,竟也被經濟部劃入紓困範圍,隨即提案要求金管會禁止銀行對違章工廠的紓困放貸、經濟部不應給予違章工廠獎勵補助和優惠信貸。地球公民基金會等民間團體也趕在院會前發表聲明,反對將違章工廠納入紓困,促使民進黨團也提出相同的議案,表決通過,確定2016年5月20日以後新增的400多家農地違章工廠不列入紓困範圍。不過,遺憾的是,環保團體主張既存的未登記工廠於納管後再行紓困,未能通過決議。

早在4月,台灣近30個環境團體,即提出呼應國際「綠色紓困」的倡議,要求政府,如果有投資型或對製造業的紓困計畫,就必須考量「綠色紓困」與「公正轉型」的精神,以促進台灣低碳經濟的成長。違章工廠納入紓困的事件,證明了政府的紓困計畫相當短視,並沒有考量到台灣的經濟轉型與永續發展。

20200519-003.jpg
依法須斷水斷電並拆除的農地工廠,竟也被經濟部劃入紓困範圍。(地球公民基金會提供)

台商回流、農地流失,台灣走回破壞環境的開發老路

經濟部因應台商回流,正規劃在中南部上千公頃台糖土地興建10個產業園區,珍貴且大面積的優良農地,即將就此流失。另外,科技部和地方政府也競相圈地,增劃各種工業區,例如,彰化二林精機產業園區,原已被專案小組否決又不斷補件再審復活通過,350多公頃農地變更為工業區,且違反台糖地只租不售的原則,可以進行買賣,變相鼓勵炒作土地;高雄的橋頭科學園區,則將徵收台糖已出租作為台灣第一個有機農業專區的中崎有機農園,30位農友十多年來耕耘的努力可能就此化為泡影。

此外,從各縣市國土計畫更可以看到大量農地流失,轉換為工業與住商等城鄉發展的驚人數據。

  • 全台灣都市計畫農業區從10萬公頃,剩下1.5萬公頃,87%劃為都市發展用地。
  • 根據糧食自給率40%之基準,台灣應保留農地為74至81萬公頃,但目前各縣市加總應保留農地僅有約65萬公頃,至少流失10萬公頃。
  • 全國國土計畫中,規劃至2036年「新增」產業用地需求的總量不超過3,311公頃。但各縣市競相灌水劃設工業用地,面積達1萬公頃,且因位於都市計畫區,不計入3,311公頃總量限額內。

顯然,台灣正進入一個新的大開發時代,農地、糧食安全將成為最大的犧牲品。同時,新增的產業用水,對於旱情嚴重的南部,將會雪上加霜,電力需求更牽動著能源轉型與減碳目標是否可以達成。

台灣有可能在美中貿易戰中得到經濟利益的同時,避免環境劣化,甚至轉化為打造高附加價值、零汙染、循環永續的經濟模式嗎?我只能說,以現在經濟部門的做法,情勢很嚴峻,不容樂觀。

讓能源轉型成為綠色振興的一環

5月14日,針對綠色紓困和振興,台灣環境團體發出第二波聲明,指出:全球許多環保倡議團體、國際政府組織都陸續提出綠色振興的概念與政策建議,涵括了經濟活動的所有面向,重點項目包括鼓勵綠色交通、發展低碳大眾交通工具、提升建築能源效率、改善工業製程、發展再生能源、建立綠色公共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育、降低或取消化石燃料補貼、推廣循環經濟、扶持生態永續農業等等。

這些項目層面很廣,但與台灣正在推動的能源轉型連結最強。

蔡政府的再生能源發展目標是2025年達到20%,其中離岸風電應可達標,但光電20GW的目標則卡在地面型光電。然而,全球主要品牌企業紛紛承諾使用100%再生能源,台灣許多重要企業是供應鏈的一環,使用綠電的需求又快又急、無可迴避。

環保團體認為解決之道,除了建立「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找到合適的區位,處理魚塭、農地種電的各種生態與社會衝突;更要調整策略和路線,盡可能提高屋頂型光電的目標,降低地面型光電,鼓勵民間社會投入綠電,例如在自家屋頂安裝太陽能板,成立或加入能源合作社、社區能源公司,讓人民共享能源轉型利益,而非讓利益集中於大型資本。

就綠色振興的角度,除了推動再生能源,政府還應大力投資「節能的產業和生活」等能源轉型工程,引導各行各業提升能源效率,推動建築節能改造、交通運具電動化,改善工業製程,降低或取消化石燃料補貼,驅動台灣的產業升級轉型,更持續改善空氣品質。

能源轉型極有可能是蔡政府第二任期中,最重要的環境與經濟政績。如何結合因應疫情的綠色振興計畫,持續和社會商討,用對的方法在對的地方推動,考驗著政務官和事務官的智慧。

20200519-003.jpg
建立「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找到合適的區位,才能處理魚塭、農地種電的各種生態與社會衝突。圖為七股廢曬鹽田。(地球公民基金會提供)

順時中,推動綠色轉型

防疫期間,衛福部長陳時中每天召開記者會說明最新疫情,傳遞科學知識,鼓勵人們互相扶持,不歧視染疫者,強調社會互信透明。陳部長在示範一個民主社會面臨危機的時候,如何透過資訊透明,風險溝通,團結人民對抗疫情。

如果,能源轉型與疫情振興方案,及因應台商回流等政策,經濟部門也可以比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做法,爭取社會支持,或許可以緩減部分衝突矛盾。但前提是,政府要保留與社會對話、商討的時間和空間,不能蠻幹。

理論上,第二任的蔡英文總統加上蘇貞昌院長,正可以放手一搏推動改革,不必有太多的選舉考量,但是,這條路的方向在那裡?

猶記於2006年7月,陳水扁總統任命的蘇貞昌院長,提出「大投資、大溫暖」計畫,著手鬆綁土地、勞力、資金、環評與行政程序,並要求台糖配合釋出3,385公頃土地,讓廠商申設產業園區,這是不顧環境代價,典型的老舊大開發思維。

2020的蔡英文總統要帶領台灣邁向環境劣化的大開發時代,或者綠色成長的轉型之路?正是這個歷史時刻的重大抉擇!

 

(本文為2020/05/18 報導者投書:李根政/環境劣化的大開發時代,或邁向綠色成長的經濟轉型?

For a better experience using this site, please upgrade to a modern web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