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綠運輸 取消機車貨物稅萬萬不可

You are here

文/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 蔡中岳
2020 年 07 月 30 日

You are here

20200730_001.jpg
夏季高溫屢破紀錄,氣候變遷不只是課本內容,而是在台灣每日不斷真實上演,幾乎可斷言,台灣往後的夏季將超過攝氏四十度。減碳問題迫在眉睫,但除了環保署在制定國家自定減碳貢獻 (INDC) 外,政府各部門的減碳政策明顯被動,而空氣中的細懸浮微粒(PM2.5)等污染排放控制,也一直是台灣社會得積極面對的課題,減碳減空污刻不容緩。

根據環保署研究,運輸污染約占整體空污來源三分之一,在碳排上僅次於工業與能源項目,而且這幾年減量速度緩慢。因此,從運輸產業逐步降低碳排放,減緩空污問題,是多管齊下必備的一步。最難的關鍵,在於改變固有交通習慣,故透過政策誘導推動綠色運輸就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全球針對運輸部門的政策趨勢,不出以下原則:一、減少民眾旅運需求,二、提升大眾運輸運量,三、推廣運具電動化。其中,「運具電動化」是國際上減少運輸污染的重要策略之一,在環保署委外及學術機構的諸多研究中,不管是空氣污染量還是溫室氣體,燃油運具的排放量都遠遠高於電動運具。且運具電動化是改變交通習慣中較為友善的策略,不用從騎車到走路,只需改變動力來源就可對環境有所貢獻。

可惜的是,今年運具電動化的進程卻遭逢重大打擊。經濟部公布的數據中,電動機車在2019年市占率攀升,全年達到近20%,2020上半年竟雪崩下滑至10%。分析指出,運具補助「電消油長」,現況下在台灣購買燃油機車,最高可拿到23,300元補助!放眼全球,直接補助化石燃料為主的運輸工具,實屬罕見,再加上油價屢創新低,造成台灣運具電動化的進程不進反退。

缺電動化完整政策配套

由於取消燃油機車貨物稅呼聲不斷,日前財政部以機車造成移動污染為由,說明燃油機車貨物稅無法調降,並澄清貨物稅並非奢侈稅,遭自家民進黨及時代力量立委發文抨擊,認為財政部為固守財源,搜刮人民荷包。

台灣的租稅負擔率低,貨物稅又是最穩定的財稅收入之一,隨著時代演變,貨物稅的課稅方式及項目確實值得檢討。例如各國貨物稅的課徵,多由早期對奢侈性貨品、限制消費為目的,轉移至目前以減少能源消耗、環境保護、矯正外部成本內部化等目的為主的課稅。在此趨勢下,燃油機車屬於會產生碳排、空污的產品,課予更多的環境稅,以控制環境外部成本,其實是非常合理的做法。

在本屆立法院的機車貨物稅公聽會中,財政專家即紛紛表明,許多國家維持徵收車輛類的貨物稅來控制外部環境成本,以德國車輛稅為例,即以控制碳排放為主要目的。 

對民眾而言,既有稅種的課稅理由隨時代變化,確實有名實不符的疑慮。政府若要抑制空污,應以「能源稅」課徵,較能令民眾接受。但現況因為沒有能源稅,減碳卻又當務之急,新的環境稅制上路前,立委不應提案貿然取消機車貨物稅,以免將來再課徵相關環境稅時,民眾無法接受。因此,不調整貨物稅,才有利於未來環境稅制的銜接。

國際上推動運具電動化的共通作法,包含:明訂交通部門的減碳目標、設定禁售燃油車期程、擴大汰舊換新補助以及利用租稅或道路規費的優惠措施,來鼓勵電動車產業發展及提供民眾汰換運具誘因。也就是,貨物稅應該被視為國家整體運具電動化的政策工具之一,如上述德國的車輛稅,便是德國推動運具電動化的其中一環。

而此次貨物稅爭議,正顯示了台灣缺乏運具電動化的完整政策規劃與配套措施,以致於社會大眾甚至立委都未將貨物稅與國家整體運具電動化政策連結。對此,交通部責無旁貸,應盡速規劃完整的國家運具電動化政策,及交通部門的減碳減污策略,而不是車輛貨物稅歸財政部、運具汰舊換新補助歸環保署,電動產業歸經濟部,交通部卻未負起協調與規劃的責任。

速訂定禁售燃油車期程

許多國家已紛紛訂定禁售燃油車期程,擁有將近兩億台機車的印度,也預計在2026年禁售燃油機車與三輪車。作為溫室氣體排放大國的台灣,也應盡速訂定禁售燃油車期程,並規畫相關公正轉型配套政策,更應在稅收上建立完整的能源稅制,以利綠色運輸的規劃,達成振興經濟、控制碳排的平衡,同時還給人民乾淨的天空。


本文為 2020/7/30 蘋果論壇投書|推動綠運輸 不可取消機車貨物稅

For a better experience using this site, please upgrade to a modern web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