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0億別亂花,前瞻建設面對氣候變遷

You are here

2020 年 10 月 06 日

You are here

前瞻別亂花錢  面對氣候變遷

蔡英文政府上台後最重要的計畫─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於2017年推出後至今已逾三年,八項建設編列八年8824億的特別預算,來自廣大納稅人的錢能否被妥善的花用,為未來的台灣發展鋪路,是民間團體關注的焦點。這項著眼於打造未來30年國家發展需要的基礎建設,在今日將由行政院長蘇貞昌赴立院報告「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第3期特別預算」並備質詢。第3期2300多億的經費支出龐大,然而回顧這三年來的前瞻基礎建設不夠具有前瞻性,是許多關注的團體諸多批判的核心,在特別預算下許多支出都是常態性甚至綁樁性質的,令人遺憾。

此外,前瞻計畫的目標開宗明義地寫著:因應氣候變遷,促進台灣經濟、能源、交通轉型,並提升人民生活品質。近年來氣候變遷不斷加劇,是未來30年台灣最重要課題,但前瞻第3期特別預算中,仍舊鮮少看到相關規劃與內容,太多計畫照本宣科,不僅未達減碳之效,更有助長排碳之實。

鋪馬路、鐵路高架化無法減碳 綠色運輸要前進

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蔡中岳表示,鋪馬路、鐵路高架化無法減碳,城鄉建設編列96億廣設停車場、100億道路闢建計畫,獨厚汽車使用者,與綠色運輸降低民眾用私人運具原則背道道而馳。​

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蔡中岳表示,運輸在碳排跟製造空污上都佔一定比例,且運輸調整牽涉到每個人的習慣,是需要長時間的政策誘導與鼓勵才能改變,放諸國際不外乎三大方向:一、避免:減少民眾旅運需求,二、移轉:發展綠色運輸系統,提升大眾運輸運量,三、改善:提升運輸系統能源使用效率。

在前瞻計畫中,軌道建設在第三期大幅刪減預算,最大原因就是先期規畫費使用後,發現時程不如預期,建設費編列也用不到,也就是台灣交通建設的通病,社區溝通做不好,口號先喊,建設跟不上的具體案例。此外,在鐵道高架、地下化的政策中,不僅無法有效提高通勤效率,違背綠色運輸該有的減碳原則,還增加營運成本,更可能因為土地徵收破壞人民居住權。增加維護支出、讓汽機車更便利、限制未來擴增運量的可能性,都應該被具體檢討。

除了軌道外,在城鄉建設中編列96億廣設停車場、100億的道路闢建計畫,更是獨厚汽車使用者,排擠單車、行人的用路可能,讓民眾開車更方便,與綠色運輸降低民眾使用私人運具的原則背道而馳。當歐洲各國花上近千億在鋪設自行車道、人行道,並以多元運輸模式提供無縫接軌的公共運輸建設時,台灣的交通建設應該更前瞻。

欠缺能源轉型的前瞻措施

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專員蔡佳昇表示,檢視過去綠能建設,預算多用於離岸風力施工所需的港口及沙崙科學城,缺乏節能投資與輔助綠能的相關設施,欠缺能源轉型的前瞻措施。

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專員蔡佳昇表示,綠能建設是蔡政府任內有別於過去執政者最大力推動的,是面對氣候變遷危機不可或缺的一環,更是能源轉型重要的基礎,蔡政府對此大方向的積極值得肯定。減煤、減污、減碳是人民的渴望,也是所有人的責任,再加上我們三座老舊核電廠陸續到期除役,因此,台灣迫切需要能源轉型,透過發展再生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淘汰化石燃料,改由潔淨的再生能源電力驅動。如此,台灣才能朝向碳中和的目標前進,與各國攜手減緩氣候變遷。

檢視過去綠能建設項目,預算多用於離岸風力施工所需的港口以及沙崙科學城,缺乏節能投資與輔助綠能的相關設施,為人詬病。今年綠能建設僅編列78億元,僅占第三期總預算3%,金額少且仍以建設沙崙科學城39億為主,餘為綠能技術與建設25億、技術驗證應用及地熱探查約14億。這期預算依然缺乏節能投資,而綠能技術上著重在電動巴士生產服務、碳循環技術研發、電網管理技術提升,但卻無法解決目前再生能源發展瓶頸的問題,也未普及儲能系統。

因此,我們呼籲,在綠能建設部分:一、加入「地方節能治理」、「建築節能翻修」與「住宅節能改造及屋頂光電融資規劃」項目 ,促進淨零排碳社區。二、加入「整合資源規劃(IRP)」項目,來協助光電潛力案場盤點 。三、應有「設置配電級饋線」項目,鋪建社區公民電廠的電網環境。四、在城鄉建設部分,應要求提高能源效率、結合綠能設置,整合能資源。

導正產業用地管理 守護台灣糧食安全

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專員吳沅諭表示,守護台灣糧食安全,必須先導正產業用地管理思維,失敗的工業用地治理、錯估廠商的用地需求,只會引起更多工廠侵占農地。

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專員吳沅諭表示,疫情加重糧食危機,國際缺糧新聞時有所聞,守護糧食安全成各國共識。台灣要守護糧食安全,必須先導正產業用地管理思維,失敗的工業用地治理、錯估廠商的用地需求,只會引起更多工廠侵占農地。我們嚴正要求工業區的開發管理,不應只是狹義的工業區內管理,還要包含如何遏止工業工廠持續溢散至農地,才能讓糧食生產環境不被持續破壞。

審視過去城鄉建設中的「開發在地型產業園區計畫」內容,若前瞻2.0延續第一期作法,產業園區開發將重蹈覆轍:工業區管理未有循環經濟與因應氣候變遷的思維、未解決閒置工業用地問題就逕行工業區新闢、不清楚又沒盤點未登記工廠廠商需求,就大量新闢工業區、未考量工廠向農地外溢的問題。

對此,我們主張:一、產業園區內的管理須以循環經濟為目標,將因應循環經濟、氣候變遷的生產設備與基礎設施建置優先納入前瞻計畫的補助項目。二、前瞻預算中編列的調查全台工業用地閒置情形應該公開,並透過建立原價買回閒置用地機制來釋放工業土地,不僅抑制工業用地炒作,也減少新闢工業區需求。三、以專案辦公室統籌釐清新闢工業區需求,開發前就先統整廠商設廠計畫來規畫公設,避免工業區淪為炒作商品或成為蚊子工業區。四、補齊各縣市新增建違章工廠拆除經費,落實新增建即報即拆,遏止農地流失,讓工廠進駐工業區。

把前瞻預算用在對的地方

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表示,前瞻基礎建設有八千億的預算,過去環保團體發現,前瞻建設有些水環境建設是沒有必要,破壞原始生態,小型產業園區發展,無法有效管理其污染防治。

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表示,前瞻基礎建設有八千億的預算,如果可以對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讓社會轉型成低碳永續社會,才有真正的前瞻性。但是過去環保團體發現,前瞻建設有些水環境建設其實沒有必要,也破壞原始生態,小型產業園區的發展,其實無法有效管理其汙染防治的成效。交通建設涉及徵收民地給財團開發...等問題。其實都沒有辦法促進台灣邁向一個真的前瞻的社會。呼籲執政黨,應該參考先進國家的經驗,把前瞻預算用在對的地方。

民進黨立委洪申翰表示,我們在基礎建設的發展方法上可以突破現有規劃,追求低碳及綠色轉型,也就是開始嘗試用「生態系服務」的概念,找尋環境和發展的共贏解方。

民進黨立委洪申翰表示,前瞻應投入因應氣候變遷相關投資,這是邁向2050年的挑戰很重要的事。相比國際,台灣的基礎建設因應氣候變遷的資源及作法都缺乏。歐盟在編列及運用預算時,將確保相關支出與巴黎協定及2050年歐盟氣候中和的目標相符,包括訂定2030及2050的歐盟氣候目標、提供乾淨可負擔且安全的能源、驅動乾淨經濟與璇還經濟產業、有效使用能資源修建和翻新建築、無毒環境的零污染目標、生態系統及生物多樣性的保存與復育、公平健康及環境友善的糧食系統、加速永續轉型濟智慧驅動力、為綠色轉型融資、依循公正轉型原則...等。

也許前瞻計畫的大項目已經抵定,但我們在基礎建設的發展方法上可以突破現有規劃,追求低碳及綠色轉型,也就是開始嘗試用「生態系服務」的概念,找尋環境和發展的共贏解方。

台灣過去經濟發展的脈絡中,環境成本外部化成就了部分經濟奇蹟,但卻付出更多的金錢來處理環境污染、健康守護等議題,具有前瞻思維的新計畫應該以此為反省,重新鋪排綠色經濟、不再犧牲土地與人民健康的發展模式。全球共同面對氣候變遷壓力的同時,不只政府政策,企業端也跟上腳步要求全綠電製程,發展綠色產業,未來趨勢已然成型。前瞻計畫來自於全體國民辛苦的納稅錢,八千多億的經費更應該用在減碳、發展綠色經濟、工業轉型等具體的建設上,為台灣未來鋪路,一起守護台灣未來三十年的永續發展。

For a better experience using this site, please upgrade to a modern web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