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深度改革

文/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李根政
2021 年 04 月 09 日

You are here

水資源深度改革 面對大旱不能等

百年大旱,水庫和河川都快見底了,第一場雨水卻不知道何時來,萬一像去年颱風不來,該怎麼辦?水資源有限、極端氣候難以預測,缺水風險只增不減,無可迴避的答案是:台灣要轉型為節水社會,不能再浪費水了。

過去幾年,政府陸續規劃建設再生水、伏流水、海水淡化廠,開鑿地下水做為備援用水,此外,改善高漏水率也有了進展。由於上述多元的水資源方案上路,加上水利署從去年7月就啟動各項調配與節水應變措施,才讓產業用水和民生限水的時程得以推遲到現在,這也回應了環保團體長期倡議的「多元取水方案、管理重於開發」,不再以興建水庫做為唯一解方,讓水資源政策和方案朝對的方向前進。

然而,缺水仍導致大面積的農田停灌休耕,部分縣市開始限水或減供,水資源分配的合理性仍有爭議,在在顯示水資源政策尚需深度改革。

第一、水價合理化。台灣的水費負擔率全球第二低,筆者曾經在數十場演講場合,累計詢問過成千上萬名聽眾,是否知道家中一個月繳多少水費,結果只有不到十個人知道,原因在於水費便宜到無感,水費占國民消費支出比例很少,因此,有充足的條件討論水價合理化,至少可以先從擴大階梯式的水價級距,創造出節水誘因。此外,根據水利署統計全國一個月用水量超過9萬噸的用水大戶,占自來水供水系統近三成,在大用戶耗水費已有法源下,理應盡早開徵,同時,對台積電、中油、台塑、中鋼等相關產業用水大戶而言,供水的穩定性遠比多付出水價來得重要。

籲請經濟部盡速召開水價委員會,透過一系列的資訊公開、社會對話過程,將台灣的水價合理化,以增加節水誘因,利於再生水的使用,節水產業、技術的提昇與發展。

第二,地下水是救命水,然而,台灣地下水井納管率極微,中央和地方政府,極需建立一套符合永續利用的基準和現代化的管理制度。例如:地下水井抽取量和補注量的動態資訊數據,建立各種用戶的衝突協商機制等,才能確保地下水的永續利用;此外,對於農業用水的實際灌溉用水量也應確實掌握,同時應讓各種用水的數據透明化,才能有效推動節水與永續經營。

第三、改善河川污染,就是增加供水。以高雄為例,在水情嚴竣下,鳳山水庫近期開始每日供應民生用水5萬噸,鳳山水庫的原水來自東港溪,水質屬中度至嚴重污染,主要的污染源來自養豬廢水,生活污水次之,由於水質很差只能供應工業用水,後來政府投資了生物處理系統,再經淨水場處置後,才做為民生的備援用水。也就是說,高雄市民已不得不使用一部分豬糞尿液過濾處理後的自來水。

事實上,東港溪的水量穩定且原本水質良好,養豬廢水並非無解,我們呼籲政府盡速整合因應美豬進口的國產豬事業提升、經濟部的沼氣發電、環保署的水質改善方案,以及環保團體和水利署丶鄉鎮公所公私協力,推動沼渣沼液再利用的行動,以原水的氨氮指數改善至飲用水標準為目標,創造增加供水、生態環境、提高生活品質的多贏。

最後,我們要特別提醒政府,在美中對抗全球供應鏈重組,台商回流、半導體等投資大增等因素下,西部縣市正如火如荼擴增工業區,對於水資源的需求有增無減。如果不從需求端的成長控管,任由工業開發單位予取予求,只會讓民生、農業、工業用水陷入更高的風險。


(本文為2021/4/9蘋果日報投書:水資源深度改革 面對大旱不能等(李根政)


 

《百年大旱》專題文章

For a better experience using this site, please upgrade to a modern web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