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側記】1/23 建築、社區要低碳,不吹冷氣不煮飯?節能、光電來幫忙!
You are here
You are here
台灣的住商部門碳排放占了兩成,其中85% 來自電力排放,在建築方面的淨零規劃包含提高建築能源的效率、提升家電產品能源效率,以及研發並推廣新減碳技術。而在氣候變遷因應法修法後,未來新建物增建改建物達到一定規模,就得加裝一定數量的太陽光電,本次座談即談論何為淨零建築(圖一),也討論如何藉由屋頂光電集結在地居民,共同形成淨零社區。
圖一、如何達成淨零建築。(圖 / 地球公民基金會)
打破單一設備的迷思,減少建築耗電量要考慮「系統」
由於住宅設計主要以居住的「舒適度」為主要考量,因此在仍須使用電器的情況下,能快速回收效益的減碳做法是「更換成高效率的用電設備」,不過亮鉅能源科技公司總經理杜威達表示,仍需搭配合理的電價,才能反映其成本,讓綠色金融帶動採購制度,加速轉為新設備。
而在更換設備方面有個迷思需要破除,杜威達特別提醒「提升單一設備的效率不一定能促成系統的整體減碳」,因為還要考慮整個空間當中,如何設計機組之間的擺放,來搭配達成效果。舉例來說,為了節省室內空調於是放下窗簾遮陽,卻因此需要開燈而產生照明耗電。杜威達對後續建築在節電方面提出建議,以「系統觀點」觀看並改善。
因地制宜的綠建築,因應氣候並探索淨零轉型
台灣推動綠建築超過二十年,由於台灣位於亞熱帶,氣候濕熱,因此有不同建築節能需求與策略,以「注重外殼遮陽、節約冷氣空調耗能」為主,與寒溫帶地區建築強調外殼隔熱保溫、節約冬季暖氣空調的目標有所差異,因此,綠建築的型態也需要因應當地情況,才能對症下藥解決痛點。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環境控制組組長羅時麒也表示,將藉由社會住宅近零碳建築示範,期望搭配歷年實施之綠建築基礎,做出淨零轉型的示範。
推動屋頂光電,友善政策與合作模式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副組長葉信君介紹目前環境部推動屋頂光電的方式,回饋金和履約保證金制度都更友善(圖二),為了加速光電設置,環境部目前已盤點屋頂面積,並預估發電量。此次座談中,李貞瑩也介紹公民電廠的三種推動模式(圖三),嘉義縣大林公民電廠生產合作社監事主席江志弘也分享推動公民電廠時,跟各方溝通並宣導的經驗,而環境部也期望建立媒合程序,以公有場址作為標租範本,望公民力量能加入,讓屋頂光電能進入認知和生活中。
圖二、環境部推動屋頂光電(圖/環境部氣候變遷署)
圖三、公民電廠推動模式 (圖/環境部氣候變遷署)
建築、社區要低碳,不需消除所有用電需求,而是能透過屋頂光電為建物創能,台灣從建築內部設備能效提升、到設置屋頂光電,一步步邁向淨零建築,並打造低碳家園,朝著2050淨零轉型的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