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告別東海岸
You are here
You are here
帶隊的龍哥,是都蘭部落的耆老,全成赤腳的他,用身體去感受土地的呼吸。(攝影/ 郭文吉)
一個人就像一顆沙子,我們希望有更多更多的人,
一起聚集成東海岸永遠美麗的沙灘,守護著我們的母親─太平洋
經歷一場環評大戰的美麗灣渡假村案,在台東縣政府與美麗信集團的主導下,用違法手段重新在這場「開發之戰」取得優勢,然而公民的努力卻不曾停歇,一群人決定從台東出發,徒步前往台北,向沿線的人報訊息,真心盼望「不要告別東海岸」。
腳很痛 心更痛
坦白說,大戰過後雖然一股怒氣,但因為過去付出大量的時間與氣力,無力與失落總會從後頭襲來,夥伴們花了許多時間整理自己,才在聚會中提出了「那就走吧!」的想法;唯有親近土地、感受這塊大地的呼吸,才能真正認識生命的力量。東海岸開發案已經虎視眈眈,但沿線居民了解的卻不多,也讓這趟旅程更具有報訊息的意義。
17天的步伐踏遍了東海岸,「腳很痛,心更痛」的聲音卻不絕於耳,豐濱鄉公所利用一場任意更改時間、地點的不正式會議,通過要在石梯港「填港蓋劇場」,一樣也在杉原灣的棕櫚濱海渡假村,如法炮製違法開發的美麗灣,今年四月在未通過環評程序的情況下率先開工,大建設掏空部落文化與東海岸自然資產的時代正式來臨。
這些年花東地區大力提倡觀光發展,地方、中央政府都不斷期待大興土木來創造經濟奇蹟,但太缺乏想像的發展只剩複製、貼上,如峇里島在海灣蓋飯店,所以我們要蓋;如中國有印象劉三姐,所以我們要蓋劇場,有印象太魯閣;如世界各國有國際賽車場,所以我們也要有。但沒有在地文化,依賴大興土木帶來觀光人潮,搭配旅行業私相授受的經營模式,讓在地人完全無法從觀光產業獲得富足。以飯店業來說,現在上人力銀行搜尋,花東兩縣約還有逾千個各式飯店職缺徵才中;在供給大於求的情況下,實在難以想像美麗灣這180個職缺就可以帶動「鮭魚返鄉、地方經濟發展」。
國家的觀光政策更是一塌胡塗,除了讓陸客倍增外,完全不見系統性的規劃;光是撰寫一本《觀光政策環評》,交通部觀光局都百般不願意,更別提總量管制的策略了。不同模式的觀光在「觀光產業」的統稱下,幾乎是無止盡的開放與支持,結果在花東造成陸客佔滿景點、廁所,原住民文化變成國小學童在休息站前唱歌跳舞掙點銅板、市區充滿了門口放著五星旗、簡體字標語與中國官員照片、賣著紅珊瑚的店家,新建飯店名稱是中國雲南彝族的傳統用語。而就在台灣政府正式與中國簽訂服貿協議後,現在已經開放陸資進來的旅館業,搭配新簽定的陸資旅行社,觀光賺錢賺給誰,大家都心知肚明。
傾聽 蹲下 認識 瞭解
而徒步行動也確實讓更多人感動,藝文界再度聚集,在李烈、徐璐的號召下,馬志翔、鳳小岳等明星一齊發聲,嚴長壽總裁在記者會影片上邀請大家不要告別東海岸,並說:「如果想來開發的財團認為這只是西部的一塊土地,把西部城市的觀念帶到了花東,我希望你們不要來,我希望你們先好好地來這傾聽、蹲下、認識、瞭解。」實際從台東走到台北的歌手巴奈說: 「BOT以及不當開發的行為剝奪了每個人親近大自然的權利。政府該做的是為人民把關,讓我們把海岸留給海岸,留給大自然,留給後代子孫一個希望。」
四月二十日的傍晚,在三千多位守護東海岸的夥伴陪伴下,徒步行動隊走完最後四公里,來到凱道前牽手吼海洋,用原始的聲音吶喊出對自然的渴望,音樂會在陰雨不斷的凱道一路唱到凌晨四點,上千名民眾熱情不滅、風雨無阻表達不要告別東海岸的決心。包含達卡鬧、以莉高露、胡德夫、張震嶽、董事長、林生祥、拷秋勤、昊恩、巴奈、張懸等三十組歌手,演唱出對土地、家園關懷的情感,並在隔天上午升起狼煙,讓全台灣的人知道東海岸的危機。守夜凱道民眾縫製的「土地聲音」布條,纏繞徒步隊以天然竹林打造的總統府,將土地與民眾的意念「包圍總統府」。乘載各部落、社區託付信物的竹筏,在眾人吼海洋的歌聲中,繞著狼煙運行,「船」送這珍貴訊息進總統府。
東海岸是台灣最珍貴的資產,是原住民生活與在地信仰的歸屬,不容財團粗糙開發破壞,將這片風景壓縮成只剩不再活出傳統的貨幣價值。沿途部落社區已覺醒,而我們也將繼續站在第一線,不要告別東海岸。
藝文界再度發聲不要告別東海岸記者會,再度眾星雲集(左起林育賢、那布、巴奈、鳳小岳、馬志翔、李烈)。(攝影/ 蔡中岳)